孔子55岁带着弟子开始周游列国,在外宣传儒家学说13年,以失败告终。孔子周游列国都去了哪些地方,为何中国封建的主流思想儒学在当时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今天小编就以《史记.孔子世家》为基础,其余史料为辅,带大家梳理孔子在各国的遭遇,及其不受重用的原因。

卫国

孔子离开鲁国的第一站是卫国。卫国的国君对孔子礼遇有加,其夫人南子对孔子非常仰慕,希望与孔子相见。孔子决定拜访卫国夫人,学生多有异议,认为南子好色成性不守妇道,在卫国名声不太好。孔子则认为南子是卫国的实际掌控者,若想实行自己的政治抱负必须得到南子的支持。南子在与孔子相见时,对孔子百般诱惑,希望孔子能留在卫国从事教育工作,以便与孔子时常相会。孔子始终不卑不亢,婉转地拒绝了南子欲与其相好的暗示。孔子当时志在实行自己的政治抱负,虽然卫国盛情挽留,仍然离开了卫国。

宋国

孔子到了宋国,很受到宋君的赏识,想请他来整顿政治,此举引起宋国司马桓魋的嫉妒。有一天,孔子在屋外的大树下为学生们讲学,正上的起劲时,桓魋带着士兵,想要来暗杀孔子,好在孔子在学生的保护下,没有被杀死。经过这样的险难,孔子在学生的苦劝下,离开了宋国。

齐国

孔子到齐国,当时的齐国君王齐景公很看重孔子。就在孔子踌躇满志准备在齐国大展手脚时,却受到当时齐国国相晏子的阻拦。不知出于何种考虑,孔子到齐国后,一直没有去拜访名重齐国的国相晏子。孔子与晏子产生嫌隙的具体原因《史记》中提到是晏子不喜欢孔子的学说,尤其是在礼这一问题上持相左的意见。此外,在《晏子春秋》中提到,一天,齐景公在召见孔子时问:“你到齐国来怎么不去拜访我的国相晏子呢?”孔子回答说:“自己不愿意见晏子的原因是晏子到现在已先后侍奉了三代国君,并且他对每一个国君都很顺从。言下之意是怀疑晏子这个人不坚持原则,在侍奉国君和为政时有曲意逢迎国君之嫌,是一个不能坚持真理和没有主见的人。”这话传到晏子耳朵里,晏子反驳说:“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

孔子得知晏子的这些言论后,知道自己评价晏子的言论有失检点,赶紧说了些称赞晏子的话:“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并告诫跟随他身边的弟子们说:“小子识之,晏子以一心事百君者也。”就是说,晚生小辈们你们一定记着,晏婴老前辈是世上少有的坚持自己做人信念可以侍奉多位君主的人。然而这番话并没有改变晏子对他的不良印象,最终孔子也只能选择离开。

孔子困于陈蔡

陈国

孔子到陈国,受到陈惠公的礼遇,在陈国一呆就是三年。然而当时晋国和楚国争强,波及到陈国,后来吴国也来侵犯陈国,孔子觉得在陈国这样一个弱国得不到什么发展,于是与弟子们再到卫国。

楚国

孔子到楚国,和之前的待遇类似,很受楚王敬重,昭王打算封地给孔子,怎奈为令尹子西劝阻,子西向楚王说:“孔子乃当世圣人,门下又人才济济,接受封地后,必代楚为君。”楚王听信谗言,转变了对孔子的看法,也不再提封地之事。孔子见状,只能离开出国。

综上,孔子在初到每个国家时,都很受当地国君的重视,然而由于权臣排挤、战乱或是遇到与自身所秉持道义不相符的事,最终都没能获得成功。所以孔子不受重用,不能说其思想与当时时局不符,实乃没有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图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