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来中国就读的非洲学生数量猛增。不到15年的时间内,从2003年的不到2千人到2015年的近5万人,增长了足足26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统计,每年去美国与英国就读的非洲学生可达到近4万人。2014年,中国便越过此数据,成为仅次于每年有9万5千名学生前去就读的法国的第二大首选留学国家。

多年以来,这些数据在教育部的在线档案系统内都始终未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并进行发布。但最近,密歇根州立大学调查员开始将这些数据进行翻译,让更多人知道。

这些报告不仅可以反映出中非两国的关系,也得以将中国国际教育趋势置身于国际视野内来进行比较。

中国的聚焦点

国内高校随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等等。但亚洲留学生的数量仍然要比占比13%的非洲学生少。这一数据,从2003年的2%呈每年递增趋势。其增速也要比其他地区来华留学生要快许多。每年来中国的非洲留学生要比全世界任何地区和国家的学生都要多。

这种颇具戏剧化的增长,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中国政府对非洲人力与教育发展的重视。从2000年开始,中国就在中非合作论坛上就非洲本地以及非洲来华留学方面,在经济与政策支持上做出了承诺。

2006年,中国为来华留学的非洲学生设立了奖学金。2015年峰会上,中国就承诺了2018年对非洲留学生3万元的奖学金支持。

尽管自2008年起,中国便停止发布地区奖学金数据,但是数据分析师通过2003年至2008年的数据,将奖学金情况进行评估,得出了这样的预估。中国似乎在帮助非洲教育发展的道路上一直未曾停下脚步。

教育与商业上的互惠互利

对于中国来说,对非洲提供教育支持其实是中国软实力的一种延伸。一方面,有助于非洲培养出更多的下一代人才与精英。另一方面,这些在中国有留学经历的学生有可能会在未来转化成来中国工作生活的人才。

那么,来华留学的非洲学生可以获得什么呢?

中非学者发现选择来中国留学的学生有许多理由。一些学生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份可以负担得起的教育,即便没有奖学金;也有一些人则是为了建立业务联系,或是学习这个日渐壮大起来的国家的语言。

一些调查显示,在专业选择上,多数学生选择进修汉语或是工程学位。其中选择学习工程,也许是因为中国各大高校中许多对国际学生开放的工程类专业是用英语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质量上收到的反馈也是褒贬不一的。一些非洲学生对于中国的教育还是整体满意的——但有个前提,那就是他们必须先过了语言这一难关。而也有学生表示,即使他们对于教学质量本身并不甚满意,但他们仍然对于归国后可以拥有更多的贸易与商业机会比较看好。

非洲的下一代

我们并没有办法精确得知非洲哪个国家来中国留学的学生最多。中国教育部对此数据也并没有做出公布。但清华大学的一些统计或许可以让人略有所了解。2015至2016学年,111名非洲留学生都主要来自津巴布韦、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摩洛哥、厄立特里亚以及喀麦隆。可以看出,大多都是东非国家。

相比较下,法国的非洲留学生绝大多数则都是来自于西非法语地区。如果清华的数据适用于中国绝大多数的来华非洲学生群体的话,就意味着中国在除西非以外,其他非洲国家教育领域的作用越来越举足轻重。

鉴于中国的签证制度,大多数留学生毕业后都不能继续留在中国。这样既防止了人才外流,也意味着中国是在帮助教育非洲的下一代,而非像英美法一样。来华留学学成的非洲更容易带着新的教育理念与技能回到自己的国家。

但如果非要说这其中会对国家间的地理政治造成怎样的塑造,只能说尚且为时过早。

正如我跟一位非洲留学生交流时,他对我说的那样:

对于非洲人来说,好的一点就是我们已经意识到“独立思考”意识并不需要依仗西方社会、西式教育,甚至中国以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我们需要依仗的只有自己。因此我们必须事无巨细,从枝叶末节上对自己进行全面的思考。虽然做出改变和看到改变尚需时日,但好在起码我们已经开始行动起来。

(Text |中华网 Andrea Sai Photo | Andrea Sai & Internet)

本文系中华网独家原创稿件,版权归中华网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