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这样的时刻。因为一点芝麻大点的小事,你们夫妻二人吵得不可开交,从对这一事件的不满,演变成对他的态度的不满,直到对他这个人不满。

尤其是结婚的最初几年,你几乎无法适应对方的改变。

妻子觉得他已不是他。恋爱时的他温和体贴知道关心人,而现在的他冷淡沉默,对她的感受无动于衷。

丈夫觉得她已不是她。恋爱时的她温柔平和善解人意,而现在的她唠叨琐碎,对他的态度粗鲁无礼。

他们都觉得对方变了。

对彼此感到失望,对婚姻失去信心。

甚至对自己表示怀疑。

都说结婚后流的泪,是结婚前脑子里进的水。是不是自己智商有问题,人品有问题,否则怎么会嫁给这样的人?难道是注定?难道是命运?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对婚姻的失望,的确有注定的成分。

这种注定来自于对美好婚姻的想象,和真实婚姻状况带给人的不满足感。

因为对现实失望,对对方的期待落空,出现争吵。在无休止的争吵中对对方更加失望,开始怀疑自己,当初为什么会选择他,而不是另一个人?早知道他是这样蛮横无理,肯定不会嫁给他。若当初选择了那个谁,现在的生活肯定不会是这个样子。

当想象与现实冲突不断,持续影响彼此关系时,激进的人会选择离婚,软弱的人会选择忍耐,明智的人会选择寻找原因,自我调整。

约翰·戈特曼认为,健康的婚姻不是没有冲突,而是夫妻双方能够调和彼此的差异,并且情感的分量胜过了相互的指责。

一项以130名新婚夫妇为研究对象、为期6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如果丈夫能够接受妻子的批评,这样的婚姻通常能够继续下去;相反,如果丈夫反唇相讥,离婚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另外,在对新婚夫妇的追踪研究中还发现,痛苦和争吵不一定导致离婚,真正促使婚姻破裂的因素是冷漠、希望破灭和无助。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结婚不仅是为了传宗接代,搭伙过日子。更是为了过上幸福的生活。

而幸福生活的标志是亲密而持久的婚姻关系。

现实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结婚以后,不仅没有获得幸福与满足感,反而增加了痛苦与无助。

痛苦与无助的时刻多了,就催生了离婚的念头。而一次次的失望又强化了这种念头。

终于在某一天的某一次争吵,愤懑与无助积聚到了临界点,不离婚不足以表达对当前婚姻的失望。

于是,婚姻宣告破裂。

当今社会,生活压力增大,个人成长机会增加。如果一方不断进步,另一方原地踏步,甚至节节倒退,两人之间的差距势必越拉越大。

曾经的交集缩小,渐渐变成互不相融的两个圆。或者是各自独立的平行线。

于是,能够留得住彼此的,除了过往的温暖,还有现实层面的存在,如共同的亲人,共同的财产,共同的社会关系。

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而正是缺的这点什么,偏偏是婚姻中至关重要的存在,是对婚姻关系是否满意的关键点。

这一点,就是所有伴侣都向往的精神上的共鸣,也即徐志摩所谓的“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同样,这也是现实婚姻中最难的一点。

对于普通人来说,在一段婚姻中,能够彼此成全,共同成长,同时对彼此的差异和缺点勇于承认和接纳,已属不易。

而“灵魂之伴侣”却是可遇不可求。

当婚姻的外衣遮不住你日益成长的身躯,即当前的婚姻关系让你感受到更多的是束缚与桎梏,而不是自由与快乐,那么,冲破婚姻牢笼的念头将日日夜夜啃噬着你,离婚后的美好也在频频向你招手。

事实上,离婚后的美好,也是想象。

现实永远是喜忧参半,围城内外莫不如此。

《围城》里说,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

没有哪一种状态是完美的。

与其这样,不如好好经营自己的婚姻,多看看对方积极的一面。而不是寄希望于对方的改变和头脑中不切实际的想象。

心理学认为,婚姻关系,从人性关系的角度看是最触及人性本质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形式。

如果夫妻关系中的一方期望对方做出某种行为,那么这种期望很可能会破坏他们之间的关系。期望意味着不满意,意味着出现了斤斤计较或感到了不公平的存在。

即使那些看上去浪漫的牢不可破的婚姻,也承受不了长期期待所带来的压力。

另外,公平感也是亲密关系持久的核心要素,也许是最核心的要素。

公平感处于较合理状态,关系会持久;公平感处于失衡状态,将导致关系的分裂。

也就是说,在夫妻关系中,任何一方无休止的付出,另一方无动于衷,会造成付出的一方心里出现严重的失衡,而这种失衡状态必将导致怨恨与愤怒。

常见的如,一方承担了全部家务,而另一方认为理所当然。

负性情绪积聚到一定程度,将对夫妻关系带来破坏性的伤害。

离婚是对这种伤害的中断。

若要避免婚姻破裂,首先是不对婚姻存有幻想,能够面对真实的婚姻状态。接纳对方的缺点与不足。

在争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共同进步中达成共识。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