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公村古城门。

村子祖上明初迁来

令公村,看名字立刻想到杨令公,难道村子与这位北宋名将有关?杨继业曾率兵与契丹作战,屡获战功,最后一战被擒,三日不食而死,可谓英烈。之后又有杨家将,演绎出的故事也广为流传。有人说,村民先祖曾居于古北口杨令公庙旁,明代战乱,迁到此村,由此得名。还有称,北宋时期,杨令公一个王姓副将留在了此地,世代繁衍,直至今日。

令公村属密云区太师屯镇所辖,四面环山。村子北倚青山,南有小河,俗称南河子,是安达木河的支流。公路从村前经过,在相连的房舍中,看到了城门。村里有古堡,便拐了进去。城门残存,起拱的砖只剩4层,多有残损,中间的白灰也有脱落,看着让人担心。下面4层基石,平整巨大。城墙外面却砌着现代的红机砖,有伤古意。正在不解之际,忽飘来一句话:这是为了保护旧墙而包了一层。一位老人走了来。他叫王崇永,72岁,热情地介绍:地面比以前高了,下面还埋着一层基石。

问起村子的来历。王崇永老人说:祖上在明朝初年从山西迁来的,最先在南台,又到了古北口、寨子沟,最后来到这个村。村里以前有田冯两姓,王是第三个,现在成了村里第一大姓,绝大部分人家姓王。田冯两姓祖上怎么来到此地,老人并没说。而老人的家族史与村子来历的说法有了暗合。

聊得投机,话便无忌。老人对古城感兴趣,有着自己的观点,建村的历史比辽代还要早。据悉,村西南出土过辽代砖、锅灶及鱼骨盆陶片等。不过此堡建于何时,并无资料记载,明代《四镇三关志》上也没提到。清代光绪《顺天府志》上没称堡,也没称村,而为“令公庄”。清代的《密云县志》上记下了“令公堡,把总戍之”。这里不是山谷,却处在岔路口上,也是交通要道,所以在这里驻兵把守。城门前有碑,城堡也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的一部分。

古城墙北短南长,呈簸箕状,进城又是坡地,一路向上,更有簸箕的感觉。城堡只此一门,叫清野门。城门内有戏台、古井。城里有贯通东西的一条主街,过去街上铺的全是鹅卵石。街上有4棵古槐树,每棵要5个人才能抱过来。槐树老了易空,树洞很大,里面能钻进4个小孩儿。这样粗的槐树很可能不止几百年。只是可惜,怕树空倒了伤人,上世纪60年前后伐了,失去了记录历史的年轮。现在这里也依然是村里最开阔的地界儿。古井的位置放着磨盘碾子等村里废弃的石器。戏台早已拆掉,盖起了新房。地上灰土路,只在东侧一段保存着古时地面的鹅卵石。为了进出方便,主街两端的城墙豁开了口子。

古城历经雨雪风霜

正在攀谈之际,又来了一位老人,叫王喜成,69岁,曾做过村里的支部书记。问起城墙的情况,老人颇为健谈:上世纪40年代,与日本鬼子打仗有所损坏。大规模的拆除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村里各家盖房,用的材料大部分是墙上的石材。王喜成老人介绍说,小时候城墙有4米多高,常爬到城墙上玩,能跑一圈儿。长大了,为抄近道,不走城门,翻墙进城。城门比现在要高,整个城门洞都有,村里人常坐在那里下棋乘凉,不像现在,仅剩下1米多宽。这里是制高点,村里有些大事小情就站在城门上,拿着喇叭喊话,全村都能听到。

城墙现在啥样?王喜成老人说:走,咱们围着城走一圈。南门旁边有龙沟,这是城堡排污水的,墙上的开口不小,能钻过一个人,保证出水畅通。以前城外只有两家居住,现在南城墙,以至城堡四周已经盖满了房屋。从城西的辖口出城,南拐,看到了城墙的西南角,有两三米高,巨大的石块砌得整齐。石面泛出黑迹,映出了历经几百年的雨雪风霜。城墙西北角更为残缺。北城墙留下的要多些,有经过整修的,还有原封未动的老城墙。大块的毛石垒就,尽管大小不一,方圆不等,经过白灰勾缝,砌出的墙面有序平整,不由赞叹古人的手艺与心力。城墙有1米多高,上百米长,墙顶有约1丈宽。走在墙上,能看到内外石墙之间,用土石混砌。站在东北角,能看出东墙的斜度,有了簸箕的形状。再向南,存有城墙东南角的基座。城堡四面残存着墙体,虽高低错落,断续不整,留存至今,实属不易。

古城里还有许多老房子,并有完整的院落。王喜成老人说着便带领我去看,来到了王作勤家。房屋院墙保持着原样,全是砖瓦。门楼完整,砖雕精致。因依坡而建,为了找平院子,门槛垫高,要上六七层台阶。院子是个三合院。五间正房,两位老人在休息。东西厢房不住人,放着杂物。我们进了西厢房,一明两暗。明间还垒着灶,暗间放着过去家居的桌柜,样子老旧,为当年大户人家所用。

村里盖起许多新房,有不少用的是城堡上的毛石。城里存有老胡同。自城门北行是西胡同,尽头泰山石敢当,在王喜成老人小时就立在这里。此外还有店胡同、半胡同,这些遗存留下了古堡的肌理。转向东北,一路上坡,老人指着一块空地说,这里是观音庙遗址,文革破四旧被拆毁。当年进庙要上13层台阶。庙很有规模,殿里有壁画,内容是唐僧取经的故事。这里有庙会,一年一次,有踩高跷的,村里村外的人都来看,非常热闹。

三清观建于金代

问起村里有无令公祠,王喜成老人说没有,不过城外村东有老爷庙,过去做过小学校,现在仅存地基。还有三清观,又叫二柏连理庙,有道人住在那里。村里流传着一句老话:“令公村,靠北坡,金银财宝十八锅;朝阳洞,万花山,二柏搭枝好神仙。”两棵柏树安在?他说:在仙居谷,要走15里路,若想看,可以与护林员王长海一起去,于是便与其同行,此人50岁,出村前,特意带了把镰刀,说这是进谷的习惯。谷有水库,湖面开阔,清澈见底,山水相映,景色很美。还有灵芝泉、灵芝墓,名字看上去就有故事。山上有泉水,山石包围,形成一潭,纯粹天然,当地人称为石湖。

一路看,一路聊,不断听着山谷里的故事,便不觉遥远。见到山洞,上面有字“抗日洞”,可能有过革命故事。万花山指的是这里的山形,若登上最高山峰,向这里望来,山峰相连,像个“万”字,花开烂漫,所以称为万花山。

山谷拐处,山崖之上,红墙闪现。这便是三清观。石壁上有山洞,写有“朝阳洞”。王长海说:洞应在旁边另一块石壁上,并不是现在的这个位置。传说洞很深,有两个放羊人想探知究竟,曾点着明子,钻进洞去,明子烧了一半,还没走到头,便赶快往回走。洞有多深,无人知晓。

三清观进行了修复。山门面西。东有配殿,以前道长住在这里。北面大殿三楹。院中有古井,井壁由石块砌成,水已干涸。庙内东南角植有一株花椒树和一株槐树。院内存有石碑,碑首倒在一旁。碑文断成多块,不能读出内容。殿前两株古柏,相距几米,笔直参天,树杈相搭,连在一起,携手相伴。树身两三个人抱不过来。这样粗的古树绝非短时间内长成。

两株侧柏已经被列为北京市的一级古树。据庙门外的说明上介绍,此观建于金代,有800多年历史,在这一带很有影响。每年四月十五日是此观庙会,规模很大,前后几天,上香者无数。古人殿前植树,注重对称,现在两株古柏并没居中,王长海介绍,可能因扩大面积使然。虽然没有三清观的详细资料,而这样高大的古柏已经说明了年代的久远。不由得感叹村子的古老与悠久的文化。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