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轰鸣替代了驼铃声,唤醒山口这沉睡的大地。

前言

历时61天,4万公里,300多处风景,用轮胎的印记来丈量祖国完整边境公路,这是至今越野自驾12年的骨灰级玩家玉儿,今天(7月15日)出发进行的大事。自驾地理为她设计了12条线路,并将分段发布在我们的“路书栏目”里,以供读者参考,而我们同时也新增了“边境城市系列”文章,配合路书的进程,抽取一座城市来细细描摹它的画像...

第一期边境城市我们聊了聊“额济纳的黑历史”,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阿拉山口的逆袭”

二十世纪90年代,有记者去阿拉山口采访时,当地的老人们说起阿拉山口的“三怪”:“一怪”天气变化无常,夜晚鬼哭狼嚎;“二怪”绿色生命贵如油,长的都是歪脖树;“三怪”风吹沙子满地跑,菜里饭里添调料。

也有一首打油诗被当地人传诵:“沙飞戈壁走,滴水贵如油,地上没水流,四季风不休。”

这都是27年前,阿拉山口干旱荒凉的真实写照

当时,除去边防连的哨楼,这里人烟稀少,荒凉寂静,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上,光秃秃的群山峭岩,荒凉干枯的河道,曾是狼、狐、野兔、黄羊和旱獭的乐土。作为我国四大风口之一,阿拉山口素有“黑风口”之恶名,年最多大风日188天,瞬时极大风速达每秒55米,相当于17级大风,风过之处,灰色的天幕铺天盖地,如同世界末日降临。

大风天令关员们行走困难(图来源/ 央视网)

然而这著名的“大风口”、不毛之地却在短短27年间,不断抓住机遇,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功能齐全、活力十足的综合型口岸和新型边境城市。

阿拉山口究竟经历了什么,抓住了哪些机遇,实现这完美的“咸鱼大翻身”?

01

让我们先来看看阿拉山口的地理位置:

(图来源/ 维基百科,制图/《自驾地理》)

阿拉山口市,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东北角,距哈萨克斯坦多斯特克口岸仅有12公里,距博乐市东北73公里。

(制图/《自驾地理》)

你可知道“阿拉山口”这个名字从何而来?

“阿拉”得名于其西面,巍峨的阿拉套山,绵延275公里的阿拉套山像一道巨大的屏障,横亘在博尔塔拉河谷的北面,隔开了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领土。

请横屏观看:

(图:维基百科)

说它是“山口”确也名符其实,整个准噶尔盆地,南北有阿尔泰山、天山两座大山脉,东西有其周边破碎的山地山脉,呈包围之势,却在阿拉山口地区巧妙地留下了一个缺口。

(制图/《自驾地理》)

不仅如此,阿拉山口地处阿拉套山、巴尔鲁克山之间。

请横屏观看:

霞光下的巴尔鲁克山(摄影 / 大漠孤狼)

北临位于哈萨克斯坦的咸水湖——阿拉湖(摄影/stengebt)

南接新疆最大的咸水湖——艾比湖(图来源:兵团网,美丽的艾比湖“红海滩”)

由于海拔落差较大,山口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落差150米,宽约20公里,长约90公里的狭长走廊。谷地平坦开阔,海拔190—340米,地面普遍生长有梭梭等荒漠植被。

正是这一条长廊,为阿拉山口一年365天,年平均164天刮8级以上大风最高风速55米每秒,年平均风速7米每秒的“黑风”,埋下了实实在在的祸根。阿拉山口正处亚欧大陆的腹部,是离世界四个大洋最远的地方。

当西伯利亚冷气流南下被高山阻挡,正好遇上像喇叭口一样,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长廊,这可不就是“打瞌睡有人递枕头”?气流在此畅通无阻,一路一窝蜂地涌进了阿拉山口地区...

02

尽管阿拉山口肆虐的狂风让人倍感无奈,但自古以来,山口北通欧亚草原,南抵伊犁河谷,西接中亚诸国,东连内陆腹地,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一直都是各民族南来北往的枢纽,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烽烟连绵。

蒙古政权时期(1206-1271年),蒙古统治中心在蒙古高原,阿拉山口成为遐名中西亚的重要通道,有“黄金通道支点”之美名,中外各民族经商、征戎、觐见皇帝、异域探险必经此处。

13世纪中叶,法国路易九世两次遣使过阿拉山口觐见成吉思汗,第二个使者鲁布鲁克归国一年后,写下《鲁布鲁克东行纪》,生动具体地记述了十三世纪蒙古人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等情况。关于围猎,他这样详细记录道:“当勒粗人想去猎取野兽时,他们就集合起许多人,把知道野兽的地区包围起来,他们逐渐地互相靠拢,直到将野兽压缩在一个小圈子里,然后引弓齐射。”

威廉·鲁布鲁克的画像

随后几百年,阿拉山口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多位统治者你方唱罢我方登台。

到了1755年(乾隆二十年),准噶尔部的宰桑乌鲁木,带领四百余户归顺清朝,至此,阿拉山口一带为清朝属地。

大清帝国疆域图(来源:维基百科)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19世纪中叶后,清朝国势日益衰颓,西方列强趁机而入,山河动荡,北方的沙俄开始趁火打劫,在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大肆侵占土地。

1881年,清政府被迫与沙俄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割让新疆地区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阿拉山口地区被迫开放对俄通商。

1883年(光绪九年),中俄《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正式确定:阿拉山口成为中俄边界。

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示意图(来源:铁血社区)

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新疆都督一度封锁阿拉山口,只以霍尔果斯为两国通商关卡,其他道途一律视为私运,从此阿拉山口只有零星的人员及边贸往来。曾经的古丝路重要驿站、“黄金通道支点”在依旧狂暴的黑风吹拂下,逐渐衰败破落,于是就有了上文开头处的荒凉景象...

03

写完那段让人倍感沉重的历史,接下来该是阿拉山口闪亮亮的翻身仗登场了!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7月,中苏签订修建中国兰州至苏联中亚土西铁路和组织联运的协议书,阿拉山口口岸为中苏两国铁路接轨点(期间铁路因两国关系恶化停建,于1985年复建)。

紧接着,阿拉山口开始迎来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走上古丝路的复兴之路。

1990年6月,国家批准正式建立阿拉山口口岸。随后,兰新铁路北疆段与原苏联的吐西铁路在阿拉山口与对方德鲁日巴口岸接轨,实现了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全长10870万公里的第二座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

(制图/《自驾地理》,请放大查看)

至此,阿拉山口作为:

亚欧陆路的交通咽喉

东西双向运行最便捷的中转枢纽

毗邻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的中亚经济区

走在国际贸易大通道的最前沿,拥有极佳的区位优势。但是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山口该如何打好手上这副“好牌”?

随着2000年祖国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阿拉山口也就迎来了它的第一次机遇。

2006年7月,途经阿拉山口的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工程建成运营。

2010年7月博乐阿拉山口机场建成通航,阿拉山口成为我国西北首个集铁路、公路、原油管道、机场运输“四位一体”的陆路口岸。

中哈石油管道示意图(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365天不停歇,每天口岸都很忙碌。”

口岸从设立初期15万吨的年过货量到2010年,过货量达到2524万吨,进出口贸易额和海关税收双超百亿,成为我国西北地区货运量最大、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口岸。由中国各地发来的矿物建材、工程机械、轻工业产品、电子产品等,沿欧亚大陆桥穿越亚欧大陆腹地,最终抵达中亚五国、俄罗斯、德国等欧洲国家、南非等非洲国家。来自中亚、俄罗斯的石油、矿石、钢材等,也经由此日夜兼程运往国内。

从哈萨克斯坦驶进阿拉山口的列车

忙碌的口岸,高额的数字,一切看起来那么地和谐美好,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巨大的过货量确实让人自豪,可是不足30%的落地转化加工率,让阿拉山口更多地充当着一条“替别人做嫁衣裳”的通道。

集装箱满满的口岸

“这种‘看得到,吃不到 ’的滋味不好受。”阿拉山口市委常委王勇这样说道。

因此,如何吸引过往物资就地加工转化,将通道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更多产业落地,成为山口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不过很快,山口就迎来了它的第二次机遇。

2011年5月30日,第一列中欧班列渝新欧,从重庆团结村站始发71天后,国务院批准成立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

口岸作为新疆首个、同时又是全国唯一拥有铁路专用线的综合保税区,前有“向西连接国外资源,向东伸向国内市场”的区位优势,无论是做物流,还是加工贸易,出入方便,成本大大降低,后有综合保税区共有的免税、退税等政策,以及国家给予新疆的优惠。

于是,曾经还苦于“看得到,吃不到”的口岸,一跃成为国内外各大企业眼中的“聚宝盆”,再后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推进,更是坚定了山口创业者的信心。

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摄影/SXWYWH)

“道路、厂房、仓库、办公楼都建起来了,短短几年,茫茫戈壁上挺立起综合保税区,真是不敢想象。”保税区协管员李爱欣这样说。

截至目前,区内已经落户165家企业,涉及油气、农副产品、金属矿产品、木材仓储、整车进口等多个领域,累计完成过货量近百万吨、贸易值30多亿美元。

目前,区内已累计已入驻14家进口整车贸易企业,累计已进口487辆。

27年以前,阿拉山口只是一个常年黑风肆虐、飞沙走石的不毛之地,昔日的古丝路荣光不再。

但是,经过多年来不断抓住机遇的努力建设,阿拉山口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12年12月山口设市),通关过货能力不断增强、国际物流网初步形成,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它已经“逆袭”成为集通关、贸易、保税物流、加工、仓储、金融、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沿边新兴口岸城市。

越来越多的游客被这个口岸新城吸引而来(摄影/SXWYWH)

他们还会通过口岸到达夏尔西里、赛里木湖、怪石峪等景区,因长期属于军事禁区,人员活动少。

自然资源保护完好的夏尔西里(摄影/水心随缘)

晨曦中的赛里木湖(摄影/上海老程)

极具想象空间的怪石峪(摄影/苦咖啡,能看出其中的亮点吗)

今天,新丝路的火车轰鸣早已取代了古丝路响彻千年的驼铃声,唤醒了山口这沉睡的大地。

曾经的黑风口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越走越远,阿拉山口以傲人的成绩告诉世人,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

主要参考文献:蒋学熙《新疆阿拉山口的历史沿革》、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丝路西行越天山,历史变迁中的西域北道》、经济参考报《阿拉山口:“风口”上的“黄金”口岸》、经济日报《阿拉山口的新机遇》

来源:自驾地理

微信公众号:drivegeographic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