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横合纵的实质就是战国时期各大国为拉拢他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用于阻止强国对弱国的兼并。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

引言:楚使者陈轸,也是一个纵横家,他经过魏国时,献计于公孙衍。他说“魏相田需约诸侯纵亲,楚王疑而未信。如果您请于魏王,说您与燕赵之王有交情,多次有使者来邀请相见。魏王如答应了您,给您车子,你也不必多要,有三十辆乘就可以了。您把车子陈列在庭中,公开宣称,要到燕国和赵国去。”公孙衍照办了,燕赵之王派使者迎公孙衍到他们的国中,楚王听说,大怒,以为田需欺负他,就全不听从田需的话了。齐国听说公孙衍要到燕赵去,也派人以国事相托。于是,公孙衍行三国相事,有了相当大的权力。

故事说的是当时的名臣公孙衍,在秦国遭到排斥后,不得不回到魏国做了将军,可是魏国这个曾经的中原霸主,因为常年的征战,已经力不从心,从国力到军力上衰弱得一弱千丈,地理位置上的落差使得魏国根本就没有修养生息的机会。因此,在其政而谋其位,作为魏国的首辅大臣,他必须谋划出一条求生的道路来。

当时,秦国不是魏国唯一的敌人,但是魏国却是秦国唯一的敌人。这种地缘性也就说明了一件事,如果魏国不能压制住秦国,那么首先也不能得罪于东方五国。因此,合纵的第一个要素就是休养生息。借助于合纵,宁息于五国的战争,借助于五国的力量,制衡于秦国的东出战略,从而给魏国赢取一个修养生息的机会。这是公孙衍的高明之处,也是公孙衍的悲哀之处。

张仪与公孙衍算是政治上与私人上一生的对手。

秦惠王曾经与张仪对话,意思是张仪与公孙衍算是一生的对手,那么到底谁更厉害呢?张仪回答说,两人难分高下。秦惠王又问说,那张仪与公孙衍谁能够在最终的争斗中获胜呢?张仪回答说,张仪在秦国,则张仪胜;公孙衍若是在秦国,则公孙衍胜!

这足以说明,从战略上,公孙衍并没有错,合纵之所以败于连横,也不是公孙衍不如张仪。而是,各国的国君并没有深深体会到公孙衍的良苦用心。

秦国变法大成,国力迅速从七国中最弱的地位一下子跃居七国之首,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典范。各国不仅没能从秦国变强中吸取经验,反而是以异类待之,视之为虎狼秦国,这就足以说明合纵早晚会失败。

比如,公孙衍首倡合纵,其目的在于遏制秦国,而非灭秦。因为秦国本身的地理优势明显,以强大的秦国现今的实力,东进之势受阻,则可以退守函谷关。公孙衍希望能够将秦国锁在函谷关以西,不战不和,然后中原各国开始变法图强,休养生息,以不战应万变。不战,则六国占据着兵力与国力的优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战则六国国力兵力参差不齐,易被各个击破,六国按兵不动,则秦国耗不起,六国兵动则不胜即败。因此,当公元前319年,公孙衍说服诸侯,组织起魏、赵、韩、燕、楚五个国家的兵马,联合出兵攻打秦国,无功而返,最终被秦国击溃。

此后,公孙衍虽然组织了多次对秦国的进攻,但几乎均以失败而告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策略是错误的,而说明各国离心离德,根本没有很好地贯彻他的合纵策略。在他的战略中,战是为了不战,只恨各国的国君急功近利,不思根本,穷兵黩武。

优己/著 收录 《纷争》

本文系 社科哲学家、童话作家优己 原创发表

学汉语读历史,交流儿童教学与教育请找 优己导师

微信搜索公众号:优己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