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互联网的流量都去哪儿了

今天就想用一种不那么正经的方式和大家聊聊“虚无缥缈”的流量。

春江水暖鸭先知,流量这回事,好与坏应是媒体先尝。显然2017年的开局并不那么美好,科技杂志《离线》关停;半年前宣布获得融资的博望志突然停止更新;WPDang解散;科技媒体“创见”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为什么一发文章就掉粉?为什么公众号的打开率越来越低?身边不少小伙伴开始陷入迷茫,被视为“流量运作高手”的媒体们越来越摸不清用户的喜好,越来越搞不懂这神出鬼没的流量。

看着朋友圈里转发的文章,只瞟了一眼就无心点开;打开各大新闻客户端,眼前仿佛就是一场标题的灾难……

我开始怀疑所谓的个性化阅读和好友推荐带给我们的到底是好是坏,以至于有点怀念起那个“搜索为王”的年代,比如说2005年。

1

12年前的2005,和今年一样是个鸡年,特殊的点在于那是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第二个10年的起始年。

当时的我们完全没有心情去在意这些,绝大部分人可能和我一样,等着每周五晚八点半准时打开湖南卫视,守着直播,看几个女孩子在一个名叫《超级女声》的节目里比赛唱歌。

你没看错,那时传统媒介的流量还相当可观。从今天来看,这几乎是国内电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全民参与了吧。那时的《超级女声》远比现在任何一个电视节目有关注度多了,我们会为了到底是周笔畅还是李宇春拿冠军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不惜和多年的同学好友站队互斥。

时过境迁,说起这场娱乐狂欢不知道你还记得多少,但在当年的电视圈无疑是轰动的,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这个节目的次年广告招商达到了1.3376亿元。这个数字,比已经在香港上市的腾讯在2005年全年的网络广告收入都要多。

如果说2005年的互联网上还有什么东西的流量效应能够与之比肩,那肯定就是游戏了。

传奇,一段80后抹不去的记忆。即使是像不玩网游的我,也从身边同学朋友那里耳濡目染,知道有种很厉害的武器叫“裁决”,红与蓝是象征生命和能量的颜色。

2005年的中国,电脑还不像现在这么普及,上网也不是用个手机就能搞定的事情。于是,街头大大小小的网吧成了男孩子们的圣地,即使是未成年的学生也有不少偷跑进去然后在老板的安排下窝在一个角落里的位置,一玩就是一下午。漆黑的网吧里,一个个装着Windows叉屁或是2003的电脑映射出幽蓝的光,照着一张张有点惨白的脸反倒是越发热血沸腾。“道士毒,战士刺杀,法师电!”“我一草纸标死你!” 这样的叫喊声不绝于耳。对网吧老板来说,各种暗语也是融汇贯通,“老板来瓶大红!”回过身就拿来一瓶可乐。直到日落西山,看不见孩子晚归的家长纷纷往网吧跑,扯着耳朵将他们揪出来,一抓一个准。

如此热火朝天的场面,还要归咎于11月份盛大的新策略——宣布《热血传奇》、《传奇世界》、《梦幻国度》等三款游戏采用“游戏免费,增值服务收费”。当中国的网游历史进入第十个年头,内忧外患,可以说那时的盛大开启了国内网游行业盈利的新纪元。当新浪等门户网站都在依靠短消息分成来维持生存时,盛大却凭借着网络游戏杀回主流,陈天桥更是蠢蠢欲动。

2005年的年初,互联网圈发生了一件大事,盛大想要“强娶”新浪。盛大以2.3亿美元收购新浪股权,成为其最大股东。而遭到盛大强行入股的新浪,在经过了4天的筹备之后抛出了一份“股东购股权计划”,也就是俗称的“毒丸计划”。该计划让盛大不久前买入的股票迅速贬值,这种同归于尽的架势基本上扼杀了盛大进一步增持新浪股票进而收购控制新浪的企图。

当国内第一代互联网枭雄们伴随着泡沫破裂,2005年成了又一波群雄并起的关键时间点。

2

关键之处在于,国内互联网真正意义上将商业触达到了我们这些寻常人身上。

现在大家会说什么创业是2B、2C、2VC,而在2005年根本没有这么多的弯弯绕绕。于非典时期上线的淘宝网经过两年的运营,再加上独立后的支付宝在一旁支持,将“电商”这个概念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开始息息相关。

我开始频繁跑去家附近的邮局,填张表然后往一个名叫支付宝的东西里面充钱,回到家和老妈两人窝在电脑前挑挑选选。站在一旁的老爸对于我们这种行为深表唾弃,“小心点,现在网上骗子可多了”,另一边又找机会偷偷问我,“网上的东西真有这么便宜?也不知道质量好不好。”

我们的生活与传说中高大上的互联网从未如此近距离接触,远在千里之外的商品只需动动鼠标就有快递送货上门,而不是大老远跑个商城听售货员絮絮叨叨的推荐。

10月20日,时任淘宝网总经理,阿里巴巴的2号员工“财神”孙彤宇欣喜宣布:阿里将给淘宝增资10亿元,并决定淘宝网继续免费三年。戏剧性的是,在同一天,eBay发布了当年第三季度财报,在评价中国市场时是这么说的:eBay易趣新增了近200万用户,从而使中国用户总数达到1510万,商品交易总额和交易收入连续两个季度快速增长。

那一年,淘宝对外宣布超越“外来和尚”eBay易趣,成为国内最大的C2C电商平台。对于这场尚处于悬而未决之际的电商保卫战,孙彤宇表现的信心十足,当时的他绝不会想到仅仅是在3年后,他开始跟不上“淘宝”这个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的发展脚步,进而离职。时至今日,当人们再说起孙彤宇这个曾经风光一时无二的名字时,往往会和他那个更有名气的老婆彭蕾同时出现。

都说流量是电商的命脉,那2005年的中国互联网流量大势可以算是欣欣向荣。

阿里巴巴在这一年做了一件大事——8月11日,阿里与雅虎宣布双方已签署合作协议,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

雅虎,一个对如今这代网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在那个能随心所欲上Google的年代,雅虎是国内网民较为熟悉的几个国外网站之一。尽管这场交易实际上是雅虎用10亿美元的投资换了阿里40%的经济利益和35%的投票权,但与对大部分还对国外互联网发展持仰望态度的人来说,足以感到震惊并为之莫名骄傲一番。

电商所带来的流量直接变现效应让互联网人向往不已,其中也包括腾讯。现如今我们经常用一种略带嘲讽的语气说“支付宝承载着马云一个永不熄灭的社交梦”,但在2005年,还在与微软的MSN一较高下的腾讯也曾燃起过那么一个电商梦。2005年9月12日,腾讯旗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拍拍网”上线。此时,拍拍网日后被易主的京东其日订单处理量才刚刚稳定突破500个。

9月的时候,马云在杭州的西湖边办了第五届“西湖论剑”。媒体们很给面子,纷纷给予了头版头条的关注度,不仅是因为这场大会汇集了杨致远、马云、汪延、丁磊、张朝阳、马化腾这样的互联网圈重量级角色,更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到场。

为什么没有李彦宏?因为李彦宏和他的百度正忙于一件更重要的事。

3

要给2005年的互联网找一个关键词,毫无疑问是“搜索”。搜索掌握着互联网流量的命门。

继国内互联网第一代的门户网站,以及第二代的网络游戏、短信、电子邮件之后,搜索迅速成为互联网第三代的霸主。

如果说2005年是中国互联网的第二春,那么百度就是这个春天里笑得最灿烂的花。没有如今的负面消息满天飞,更没有时不时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竞价排名还是一种被业内啧啧称道的商业模式,而百度也在那一年正式登陆美国纳斯达克,除去“中国Google”这样的标签,来自中国北京的百度,开始让国外的互联网公司侧目。

上市首日,百度开盘价即达到66美元,最高股价达到151美元,最后收盘于122美元。据统计,百度上市当日股价上升幅度超过Google之前一年的全年收入。

似乎是由百度上市开始,中国互联网前所未有的开始重视流量问题,并进入了搜索引擎的“战国时代”,搜狗、爱问、一搜等一大群强劲对手开始发力。

就连刚刚收了雅虎的马云也表示,并购中最看重雅虎的搜索业务。“未来的电子商务绝对离不开搜索引擎,阿里巴巴希望借此全面进入搜索,并在未来几年内创造出一个超越google全球的世界级优秀搜索引擎。”

与此同时,正在深圳的马化腾开始酝酿腾讯的又一个业务模块——搜搜,并等着第二年上线后大干一场。

除李彦宏外,最意气风发的当属尚未被抑郁症困扰的张朝阳。搜狗跃居全球网站第30位,就连张朝阳自己都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称:“俺们家的搜狗是条赚钱狗。”

之前,百度移动搜索出现故障,然而这个消息我是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的,而后去微博上围观了一下大家的反应,最后通过这届百度公关的公众号看到了“官方回应”。这让我想起了05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刚发布的时候。我从新浪网的首页看到了图片,转头在QQ上和朋友说了一句“有点丑”。过了两分钟,朋友通过百度搜索了这五只福娃的设计灵感来源,再发给我,看完了两人都一副不明觉厉的感觉。

这一切好像还是发生在昨天,但我们的信息获取习惯却好像改变了很多。

2005年还发生了很多事,大的足以轰动一时,小的埋入历史长河,更有很多当时觉得没什么,后知后觉才会感慨万千的。比如说张小龙将他独自一人熬夜码出的神级产品Foxmail卖给了马化腾,自己则加入腾讯负责其QQ邮箱业务;《今日头条》的张一鸣在这一年刚刚从南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王兴在05年的秋天决定要专注于大学校园SNS,于是做出了校内网……

那时的人都不知道到底谁才会引领起互联网的下一波流量狂潮,就像我们不知道现在的流量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我只知道,现在流量的难题不光困扰着媒体,同样困扰着创业者。

4

到处都在说流量贵了,前段时间问了某B轮互联网金融公司一名负责推广的人员,他们现在成交一单的获客成本是多少?答曰:“之前行业水平在100到500元不等,现在不算那些CPS渠道或者CPA渠道估计要300到1000元。”这样流量获取成本的翻倍增长,仅仅才用了一年的时间。现如今的流量对于创业者来说,太贵了。

创业火热的这几年,同时成了流量生意的爆发点,可当我们将近三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的创业项目增长情况通过数据来直观呈现,发现创业项目的年均增长率已经出现下滑趋势。

创业项目还在增长,只不过速度大幅放缓。而从总体融资数量上看,刚刚过去的2017年1、2月份也比去年同期有所下滑。

我们的创业与投资开始理性了,可流量依旧疯狂。特别是当流量汇集到类似于微信、头条、视频网站等少数巨头手上,对创业者来说,创业成本只增不减。

好像越来越讨厌通过朋友圈传播信息的模式,不喜欢那些个性化推荐,好像相比于搜索,这样的信息获取渠道略显封闭。恐怖的是,我们还是被封闭在自己构筑的信息围墙中,毕竟选择什么样的好友,向程序传递兴趣喜好都是我们自身所致。

如果有机会,我还挺想问问张小龙,曾几何时会不会惊恐于朋友圈的病毒式传播?问问张一鸣,是否曾后悔制定了今日头条的那一套推荐机制?

注:原标题为《请回答2005:互联网的流量都去哪儿了》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Lynn
来源:微信公众号“微链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