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员工在离职前已经释放出这么多信号!

因为曾负责事业部的管理工作,团队成员的入职和离职是必须面对的事情。

在与企业管理者合作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相关问题,很多管理者也表示,如果能够早一些预见自己团队的核心骨干人才有离职念头,能及时做一些争取工作,或者早点为可能的空缺做储备,就不会那么被动了。

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我们梳理了所有已知的一些离职人才的数据,这当中既包含我们自己流失的人才,也包含部分合作过的企业团队流失的人才。

我们发现某些行为信号会在员工离职前1~2个月左右逐渐显露出来。

常言道,“心态决定行动”,在分享这些信号前,先分析一下有了明确离职念头的员工心态上会有什么变化。

离职行为本身是一个主观选择的结果。

每个人都有自己在意的方面:比如有的人很在意自己职业抱负的实现,有的人很在意合作伙伴是否契合或能力突出,有的人很在意工作氛围是否和谐,有的人很在意工作强度,有的人很在意薪酬收入……

一旦这些方面超出了他们所能耐受的底线,离职的念头就会进入到脑海里。

从人本性来看,大部分人是追求相对稳定的自我实现状态的,换句话说,动荡的职业生涯并不是大部分人最理想的选择。

因此,刚有离职心的员工,往往会力求改变自己不太满意的方面:比如一次争取认可的沟通,试探自己加薪是否有望或有无晋升机会,为自己还负责的项目争取更多资源……

但如果争取后发现自己在意的方面无法改变,那么离职的心就会更坚定。

在这个阶段,以下这些信号值得管理者关注。

1.TA期望和你沟通,但有“保留感”

平时止于工作关系,但这个时候员工如果私下找机会和你交流,但似乎又放不开谈自己的深层次想法时,往往是他内心纠结的时候。

2.TA较多地和特别熟的同事私下交流

从内心来讲,纠结时需要疏导和释放,往往会选择和自己有共同体验的几个同事吃顿饭,间接地吐槽一下,以此寻求内心的平衡。

3.TA开始打听已经离职的员工

对于没有长期目标的员工,往往通过和别人的比较找到自我定位。通过了解已离职员工,能够锚定自己如果放到人才市场会是一个什么状态,现在的岗位是否还值得留恋。

在这个阶段,如果及时干预,还是有留人的可能性的。

如果没干预,那么接下来,员工将积极地为自己寻求新的机会。这个时候我们能够观察到以下行为的频率逐步增加。

4.突然出现迥异或反向的行为

如果你是团队负责人,你会发现TA展现出很多你以前所不熟悉的行为。

曾经合作过的一位同事,性格偏严谨审慎、内敛。做决策的口头禅往往是“我再想想,再看看”,在领导和同事中也颇有执行力强、做事认真、审慎严谨的口碑。

后来有一段时间,在很多业务、管理讨论的会议上,他都直言不讳地提出观点,甚至直接指出一些公司管理方面的问题。

这个转折点出现在他离职前三个月到两个半月左右。当时他大致的心态应该是,“我反正不想在这干了”。

5.TA开始比较频繁地推功不揽过

越是临近员工期望离职的时间,这种行为频率会越高。

我驻点客户方工作的时候,遇到过对接团队中人员离职的情况。那位离职的同事,每次领导给他布置新任务的时候,能够看到他双手指交叉,嘴角向后牵动,身体微微后倾,突然沉默不语地冷半天后再应承任务。

这是冻结和逃离组合的防御行为,内心对接受新任务有抵触。因为无论任务让自己出彩与否,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6.TA对团队活动不太参与或随大流

我的一位离职同事,在离职前两个月,每次团队活动的时候都是最后到场,从原来喜欢坐在前排改变为随便找个靠角落的位置坐下。征询他一些团队活动的意见,他基本言词都是类似于“听组织安排”这样的话语。

7.TA在工作日请短假频率会增加

我们所有调研的团队管理者都提到了这个行为,包括我自己经手的离职同事。

需要新的求职面试,或者为职业、生活状态改变做出一些安排,势必会占用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这个时候全勤奖往往对员工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

而且这当中,请假理由往往是“我有××事”这一类比较含糊的理由。

8.TA有越来越多避开大家接听的电话

其实我们注意留心生活的人都会有个感受,接听不同人来电的语气、语态、表达方式是不同的。

领导、客户来电,在接听的时候身体自然就会表现出仰视反应。同事来电,往往是职业化沟通,语音语调冷静理性。而接家人电话,往往是比较随意的神态和语气,措辞也会放得更开。

陌生电话来时,身体先是冻结,然后保持客气的语气回答自己是谁,然后请对方稍等,再起身寻找比较私密的位置,并且尽量选择身体能够依靠的地方讲电话。

当然,正处在热恋期间的年轻同事也会有类似的行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作为管理者,当看到你的员工在一周以内出现两至三种以上提及的行为,并且频率还不低,那就得敏感一些了。

如果说第一阶段的行为出现的时候,还可能通过沟通,及时做出管理举措上的调整争取留人。那么到了这个阶段,管理者更需要做的是针对潜在离职者工作的安排,在组织内外物色继任人员,减少因员工离职带来的工作动荡。

从实践经验来看,即使员工离职,仍然应该将其做为组织的一分子去管理。

我们很多同事在离职后还和公司保持良好的合作,无论是业务线索发掘,给出专业建议,提供自己新岗位实践的智慧……都是在持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做好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尽量打造人性化的氛围,实在留不住的时候开心放手,这样的管理环境才会更圆融。

以上内容节选自《写给管理者的读人笔记》胡炜、田效勋著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胡炜、田效勋
来源:高绩效HR (ID:Excellent-H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