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家从30亿到3亿,他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打烂的?

提起下载,你第一个想起的一定是迅雷——其在下载领域的地位,如同即时通讯软件中的腾讯,如同搜索引擎中的百度。

然而,说起腾讯,你一下子就能想到马化腾;说起百度,你一下子就能想到李彦宏;说起迅雷,你又能想起谁呢?

“不写微博、不写博客、很少网上聊天,经常加班到凌晨两三点”,比起马化腾和李彦宏,迅雷的创始人兼CEO邹胜龙实在是太低调了,同是不善言辞的技术男,马化腾和李彦宏都经常在公众面前大谈特谈公司战略,但邹胜龙每个话题的出发点,都放在了技术上。

正是由于太专注技术,他忽视了企业的商业化发展和企业品牌建设,拥有着4亿用户的迅雷,本有希望成为腾讯这样的巨头,却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没能及时转型,曾经的光环也逐渐褪去,真是令人扼腕长叹!

为了梦想来到硅谷,却接连错过谷歌与百度

1973年,邹胜龙出生于安徽淮南,他的父亲非常厉害,靠自学从一个普通工人一路做到中科大空间站的研究员,不仅拿了不少科技大奖,还在深圳科技园创办了一家公司,邹胜龙一家也搬到了深圳。后来邹胜龙说,自己是受父亲的影响,骨子里一直流淌着务实的技术工作者的基因。

1993年,高中毕业的邹胜龙出国留学,到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就读经济学本科,因为被盖茨创办微软的故事打动,本科毕业后,邹胜龙又跑去了杜克大学读计算机硕士,并在此期间认识了日后迅雷的联合创始人程浩。

按计划,邹胜龙在1999年硕士毕业后,就会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接着申请绿卡、按揭买房、换辆好车,娶个老婆,慢慢过上富足且安稳的生活,但1998年秋天在硅谷的一次旅行,改变了他的一生。

1998年秋天,邹胜龙应好友的邀请来到硅谷旅行,好友带他去雅虎大厦前面合照留念,看着雅虎大厦人来人往,好友的一句话让邹胜龙非常震撼:在这里上班的人都不能小觑,也许他们就是下一个盖茨!

邹胜龙当即决定留在硅谷寻找机会,很快就得到了两家科技公司的offer,实地考察后,一家有自己的办公室,另一家却在地下车库办公,邹胜龙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地下车库的那家公司。

一年之后,邹胜龙才知道,那家科技公司已经从地下车库搬了出来,名字也更为人熟知,叫做谷歌。

类似的“错过”还不止一次,1999年春节过后不久,邹胜龙接到一个同在硅谷工作的大陆留学生电话,说自己要回国创业,但还缺一个技术牛人,问邹胜龙要不要去。当时邹胜龙硕士还没毕业,对国内互联网市场也不太看好,于是便推荐了自己的小师弟程浩。

结果,回国还不到一年时间,那位叫做李彦宏的留学生已经把自己的公司做成了国内搜索第一。邹胜龙大吃一惊,再也不想在美国呆下去,决心回国创业。

25天更新一个版本,迅雷势要成为“下一个腾讯”

2003年,邹胜龙回到深圳,拉着从百度辞职的程浩,开起了一家互联网技术公司,起名“三代”,邹胜龙的解释是:海归创业者,张朝阳第一代,李彦宏是第二代,到我这就是第三代。

公司名字有了,那该做什么业务呢?邹胜龙觉得,门户,搜索,邮箱,通讯,下载是互联网五大基础应用,前四者都成就了巨头公司,如新浪、百度之类的,只有下载领域只有一个网际快车,那就做下载吧!

说干就干,邹胜龙和程浩花了3个月时间,终于捣鼓出第一款下载软件,但试运行的速度慢得像蜗牛那样,下载一张图片都要1分多钟,邹胜龙一下子火了,“必须要在5到10秒钟内下载完!”,并把公司改名成“迅雷”,取“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意思,并把公司定位确定为“快”。

于是,向朋友借了几万块之后,邹胜龙和程浩拉着5个程序员继续干了起来,终于在2004年1月迅雷2面世了。

但产品面世,根本没有人关注,每天就只有三四十人安装,邹胜龙拿自己房子抵押了20万拿到门户网站做推广,但安装人数每天也只有百余人。此时5个程序员已经走了3个,剩下2个还欠着3个月工资,公司已是穷途末路,邹胜龙和程浩都有了散伙的打算,谁知道吃完散伙饭第二天,邹胜龙就被徐浩的电话吵醒了“不得了,昨夜注册用户超过1000人!”

这真的太不可思议了,到后台一看才知道,下载的主力军都是在校大学生,因为高校开始放暑假,此后3个月,迅雷的注册客户疯涨,到了9月份,迅雷的注册客户就已超过20万人!

差一点,迅雷就要倒闭了,但是就这样幸运的存活下来。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邹胜龙还拿到了周鸿祎投资的70万。拿到这笔钱,邹胜龙的第一个想法是“干掉网际快车”。

当时,网际快车的市场占有率高达80%,怎么样才能“干掉”它呢?邹胜龙想起了在硅谷工作时听说的“多媒体索引加速下载技术”,用户在使用时可以直接从其他服务器或者PC端寻找匹配的资源,下载速度大大提高。

从2004年冬天起,邹胜龙吃住都在公司,仅仅用了两年半时间,迅雷就从1.0升级到了5.0,前后推出过29个改进版本,平均25天就更新一个版本。仅仅一年时间,迅雷就成功抢占了40%的市场份额。

到了2006年8月底,迅雷的覆盖用户数超过1.1亿户,装机量达到8000万台,市场份额超过50%,成为了继QQ之后中国互联网最大的客户端软件。

2007年,迅雷和谷歌中国合作,联手打造了“迅雷看看”,在谷歌的宣传和技术支持之下,迅雷看看画面清晰,而且拥有完整的主流视频内容,不到半年时间就拥有2.2亿用户的覆盖量,3年后的2010年,迅雷的付费用户已达到400万,净利润达5900万。

当时的迅雷,被不少人寄予厚望,号称下一个腾讯,邹胜龙也是意气风发,“再给迅雷5年,我相信可以做到今天腾讯的规模。”

然而,10年已经过去,邹胜龙的雄心壮志犹在耳边,但腾讯和迅雷的境况已是天差地别。

时代改变了,“快”还有用吗?

在PC时代,因为带宽有限,而且资源难找,像迅雷这种拥有海量资源库的下载工具无疑是刚需,而迅雷的核心优势“快”,正是建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的。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带宽的提升,下载的需求急剧减少,大家在线看一部高清的片子,体验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下载来看既费时间又耗内存。再加上随着国家净网行动及版权保护加强,迅雷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了。

从2008年起,迅雷先后四次赴美IPO均告失败,虽然有一部分原因是东南融通财务丑闻爆发和支付宝VIE事件引发诚信危机,导致美国投资者对中概股的信心受到巨大打击,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模式前景与变现能力并不被美国投资者看好。

虽然相比起其他竞争对手,迅雷的财务状况和盈利状况都要好很多,无论下载流量、客户黏性、还是管理团队这些指标,迅雷都比土豆、优酷和暴风影音要强。但现实是,优酷、土豆都上市了,而迅雷几番波折,在雷军投资2个亿之后,终于在2014年6月在纳斯达克上市,但估值已从30亿美元跌到了9.86亿美元。

虽然这么多年来,迅雷凭借着庞大的付费用户,依然保持着100%的高速成长,年收入也突破10亿元。但大家想起迅雷,除了下载还是下载,问题是,假如有一天大家都不需要下载就能在线看视频了,迅雷该怎么办?

可以说,大家都清楚的看到,迅雷的优势,只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如果没能在自己最强大的时候勇敢地实现转型,而是一直固守自己原来的优势,那么等到时代变换,就只有掉队的份了。

那些年,迅雷错过的机会

现在回想起来,迅雷至少错过了三个转型的机会,这三个机会哪怕抓住一个,迅雷都不止是一个下载工具:

1、视频网站

其实,中国最早做版权交易的正是迅雷,早在2007年,迅雷就与主流的内容发行公司牵手,并以“保底+分成”的方式开展合作。

但在2009年,随着国际资本市场对互联网视频业务有了清晰的认识,大量热钱开始涌入这个市场,直接导致版权价格一路飞涨,两年之内飙升数十倍,互联网视频演变成了一场烧钱的游戏。

在这种情况下,邹胜龙保持了“冷静”,他觉得以版权为主要卖点的视频网站的主要收入源是广告收入,这也是门户网站的盈利源。“这肯定是一片红海。”

可惜,邹胜龙的判断错了,购买版权不仅仅是为了打广告,而是为了抢占稀缺视频资源,占领市场份额,吸引流量。迅雷的退出,让爱奇艺、乐视、优土等视频网站少了最大的竞争对手,最后成为数一数二的视频网站。

2、光影魔术手

2008年,迅雷买入了火爆一时的光影魔术手,美图秀秀就是模仿这款软件起家的。但在收购了光影魔术手之后,才做了几个月,迅雷却暂停了这个项目,项目组的人也被分流去了其他项目组,光影魔术手也一步步没落。

2016年12月,美图正式在香港挂牌上市,而它曾经的模仿对象光影魔术手,早已不知道在哪里了。

3、网页游戏

同样以下载为主业务,迅雷的路越走越窄,而当年情况比迅雷严峻得多的VeryCD电驴,却能及时转型网页游戏,并取得巨大成功。

2011年,电驴因为迫于版权压力被迫下线所有盗版资源,流量一度下跌50%,创始人黄一孟力排众议,带领团队开发起了网页游戏《天地英雄》,结果本已被外界判了“死刑”的电驴,仅仅一年时间就翻身,成为一家月收入过亿、月利润四五千万元的现金奶牛。

至于迅雷,其实早在2007年,开会的时候就有董事建议邹胜龙转型做网游,还拿出了一份市场调查报告,最后邹胜龙服了软,让一拨人做游戏,一拨人做会员。但后来会员做大了,游戏还没有做出来,慢慢就被忽略了。

眼看着公司一次又一次地错过发展良机,不少人开始把矛头指向了邹胜龙。

前迅雷员工、知乎网友“codedump”曾经这么说过:

在迅雷两年多,参与的不少项目,大都是历时几个月,然后以失败告终,然后开发人员转入到别的组,再然后继续前面的流程。特别的,我印象中,大多数CEO邹胜龙亲自指明要做的项目,基本都以失败告终。这样的体验,与大家公认的国内顶尖产品经理的其他公司BOSS如周鸿祎,马化腾等形成鲜明对比。一次两次还好说,多了不仅很大地打击士气,更造成了员工对领导层的不信任。

就连邹胜龙自己也说:“我不断地在找这样的平衡点,有时我也会想,迅雷错过的那些机会和节点,是否真的与我的性格有着某种微妙的关联?”

事实上,作为一家公司的创始人兼CEO,迅雷错失了一个又一个机会,邹胜龙绝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个人的气质,完全影响着迅雷这家公司。

而邹胜龙,更像一个技术宅男,而不像一个企业家。俗话说,慈不带兵,义不行贾。作为一个CEO,邹胜龙的任务就是要提升利润或股价,对股东负责。这才是职业的素养,这才是商业的逻辑。

但邹胜龙却放不下技术工作者“技术改变世界”的理想,由于过于关注技术而忽视商业化发展和企业品牌建设,迅雷也错失成为腾讯这类巨头公司的最好机会。

据悉,直到2008年时,迅雷的企业理念才从“改变人类”变成“商业模式探究”,而那时,一些不知名的互联网公司都已经登陆纳斯达克。

迅雷还能崛起吗?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讲过有一个奇怪的悖论——“当我能接受现在的自己时,我就必须做出改变”。

他的意思是,创业者潜意识里面都是有路径依赖的,过去的成就很有可能成为包袱,创业者活在自己过去所获得的成就,就像被困在一个“洞穴”里,视野受限会看到一个不真实的世界。

邹胜龙不正是这样吗?因为技术上的成功,迅雷成为了中国最流行的下载软件,他也成为了令人艳羡的企业家。但正因为这份成功,让他被“迅雷=下载”这一理念牢牢绑定,一旦有什么问题,他也只能重走“提升技术”这条老路,任由良好的机会在自己面前白白溜走。

然而,在互联网行业,一条路走到底是没用的。如果你不能持续创新,革自己的命,不断满足新的环境下用户的需求,离被淘汰真的是不远的。曾经的霸主当当、搜狐,都是惨重的教训。

如何改变自我,进入下一轨道,才是创始人在创业路上的最大挑战。想跃入下个阶段,创始人必须做一次动态攀岩,为了抓到下一个支撑点,放弃自己脚下已有的支点,即放弃自己之前所拥有的一切成就。

如果在高处沾沾自喜,踟蹰不前,则意味着被赶超和碾压,更有可能的是,你脚下这个支点,随时都有破碎的可能。一旦这样,你就会坠入万丈深渊,从此万劫不复。

 原标题:10年前比肩腾讯,拥有4亿用户,10年后身家从30亿缩水到3亿,他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打烂的?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唐一
来源:创业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