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错了就是错了”,支付宝CEO彭蕾的一封道歉信发出后,支付宝圈子风波算是过去了。所有人都在揶揄马云的社交梦,可是为什么马云宁愿被骂也要做社交?支付宝的转型之路又在哪里?

可以说支付宝的圈子事件是在互联网领域少有的,因为一个测试产品的测试所引爆的一个事件,也是这样一个测试产品居然让企业的高管董事长出来向公众道歉的这么一个事件,那么可想而知,这个事件的火爆程度非同一般。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事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在今年的11月份,那么支付宝推出了一个新的版本,在这个版本当中,增加了圈子的功能,就是在圈子这样一个社交产品当中,增加了根据客户不同的属性,来推荐邀请客户加入某个圈子这样一个功能。开通的圈子很多,包括什么金融、母婴、教育等等,在众多的圈子当中最火爆的,成为这个事件舆论的焦点的就是两个圈子,一个叫做校园日记,一个叫做白领日记。

这两个圈子在推出的短短两三天时间内,就有数千万的用户浏览。为什么这两个圈子会这么火爆呢?

它的规则很特殊:第一就是在这两个圈子中发帖的必须是女性,只有女性用户才能够发帖;第二,就是只有芝麻信用分超过750分的用户,才能够对帖子进行评论。也就是说只有你的芝麻信用分超过了750分,你才可以和发帖的帖主进行互动,进行沟通,进行联系。

我们知道,芝麻信用分的基础是支付宝的数据,而支付宝的用户都是实名的,而且支付宝掌握着大量用户的消费数据,所以可以说,芝麻信用分所体现出来的用户的身份信息和信用信息的可靠度,是非常高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这两个圈子的规则,引起了公众大量的吐槽,这个吐槽的焦点就是这样的产品设计是不是隐含了一个价值观——美女要配金主。不仅是公众的吐槽,在这个产品推出来不久,这两个圈子当中就出现了一些大尺度的照片,寻求打赏这样的做法,那么这样的情况的出现,似乎也坐实了公众对于这些产品的一些忧虑和质疑。

当然,支付宝的反应速度也是非常之快。在这些事件发生不久,支付宝就果断的暂停了这两个圈子,同时,支付宝的母公司蚂蚁金服的董事长彭蕾女士,也发表了公开信,进行公开致歉。她这个公开信的名字非常有个性,叫做《错了就是错了》,认错的态度可以说非常诚恳,而且非常豪爽。

看了彭雷的道歉信之后,大家总体的感觉就是支付宝蚂蚁金服是一个做了错事的好人,而不是一个露了马脚的坏人。在很多人感慨,支付宝蚂蚁金服危机公关能力非常强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个事件当中看出来,支付宝蚂蚁金服他们的内心深处所深深隐藏的一种焦虑。

为什么会这么说?我们注意到,在彭雷的致歉信当中有这样一段话,它的大概意思就是说:“支付宝是不是需要转型已经不需要讨论了,支付宝一定要转型,那么圈子是不是一个好产品,也不需要再讨论了,圈子一定是个好产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第一,支付宝要转型;第二,支付宝转型的方向也已经确定了,圈子就代表了支付宝转型的方向,而且很显然,圈子所代表的方向就是一个社交的方向。

作为支付工具,支付宝已然占据金融领域“大片天下”,不仅拥有国内数亿用户,并且业务遍及美、日、韩等众多海外国家。基于互联网,它迎合了时代发展,通过不断完善,甚至开始撼动银行地位。但面对如此骄人成绩,为何“掌门人”彭蕾却坦承“必须要转型”?而转型的方向又为何是“社交之路”呢?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那么我们不可否认,支付宝是一款非常好的支付产品,但是目前支付宝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这里面最大的挑战就来自于微信支付。在2014年的时候,支付宝的市场占有率是80%,而到了2016年的上半年,这个数字下降到了55%。我们再反观微信支付,在2014年的时候,微信支付的市场占有率也就是10%。而到了2016年的上半年,微信支付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提高到了32%。那么这一来一往,都是20%多的此消彼长。可以看出支付宝在面临着来自于微信支付的巨大的挑战,他的焦虑,他转型的这种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说产生这样的结果其实也并不奇怪,人们是怎么用上支付宝的呢?一般都是通过淘宝,用户在通过购物的过程当中,开始使用支付宝,而用户是怎么用上微信的呢?又是怎么开始使用微信支付的呢?

微信支付是伴随着微信,进入到了每一个用户的手机当中去。人们需要社交,需要通过手机来聊天,所以都安装了微信,而这个微信当中就自带了微信支付。再加上2014年的春节,腾讯推出了微信抢红包这样一个功能,一下子红遍了大江南北,让很多用户一下就认识了微信支付。

我们再来看一下用户使用这些产品的活跃程度。根据移动应用活跃人数的排名来看,微信以月活7.4亿的这个数据高居榜首,而支付宝是将近3亿屈居第三,这个差距已经不小了,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计算,微信加上QQ,那么月活的数字就可以达到12.8亿,而淘宝加上支付宝月活人数只有不到6亿,这就证明了社交实际上比单纯的支付、购物具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通过上面这些数据我们会看到:首先,人们使用社交产品的频率会更高,我们每天都需要用手机来聊天,所以每天都会打开微信,而且是不止一次的打开微信,而对于购物这件事情却不会是每天都做,至少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会每天都去网上购物,所以社交产品的使用频次更高,这也就代表社交产品对于客户的粘性就更大。

第二,就是社交产品的用户面更广,可以说几乎每一个人都需要社交,都需要和别人聊天,绝大多数人都会使用手机来和别人聊天交流,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使用手机来进行购物,所以社交产品用户面会更广,用户数量会更大。

这两点也就让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支付宝蚂蚁金服会非常的焦虑,因为支付宝是从电商开始的,从购物开始的,这就代表了现在的支付宝它的客户粘性,它的客户量会比微信支付要少,客户粘性要差,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支付宝要急于转型,而且转型的方向就是做社交。

其实,阿里与腾讯的“社交之争”由来已久。2011年1月,微信诞生,两年后用户数突破3亿大关。这让阿里压力倍增,同年,其互动平台“来往”发布,虽然阿里动用“洪荒之力”推广,但“来往”依旧铩羽而归。期间,阿里又入股新浪微博,社交之心不灭,但在和微信朋友圈的较量中,微博未能扭转局势。到了2015年5月,阿里另辟蹊径,进军“办公社交”正式发布“钉钉”,腾讯自然不甘示弱,一年之后上线“企业微信”,双方又一次不可避免地正面交锋。

从来往和微信的较量,到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的较量,再到钉钉和企业微信的较量,在这一系列的腾讯和阿里之间的关于社交产品的战争当中,可以说阿里都没有讨到便宜,甚至是损兵折将。其实这也不难理解,腾讯就是做社交产品起家的。可以说腾讯的每个细胞里都包含着社交的基因,要知道QQ,那可是PC时代,互联网时代最经典、最伟大的社交产品。那么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继续遗传着这样的社交的基因,倚仗着微信这样一款话题级的产品,继续称霸社交领域。

那么支付宝呢?阿里是作为电商领域的霸主,但是一旦到了社交领域,阿里就变得气短了三分。虽然说气短三分,屡战屡败,但是阿里一定要屡败屡战,因为越是讨不到便宜,就越说明社交产品的粘性高,对于客户的控制力强。

我们知道,像腾讯、阿里这样做平台型、生态系统型的巨头企业,最在意的是什么?那就是客户,客户的数量,客户的粘性。对于腾讯而言,只要是客户每天打开微信,那么随便腾讯再做一些个游戏,或者卖卖电影票,都可以赚钱。对于阿里而言,只要是客户每天能够打开支付宝,那么随便推送一点淘宝天猫的商户的信息,阿里也就可以赚到钱了,所以最核心的问题不是如何赚钱,而是如何掌握更多的用户,如何让客户天天使用我的产品,提高客户的粘性。

但是用户每天只有这么多时间,用户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也就只有这么多,所以打开了这家的应用,就不会再打开那家的应用。而社交确实是具有高粘性和用户量最大的一种移动应用。

人们每天都有社交,都有聊天的需求,所以每天都会打开社交产品,于是社交产品,社交领域就成了这些个移动互联网巨头的必争之地,可以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阿里在意的不是社交产品本身,而是社交产品所能够带来的用户量和用户粘性。

腾讯有做社交的基因,但是阿里有什么?阿里有最真实的用户的身份信息和信用信息,这是阿里的长项。于是阿里在设计社交产品的时候扬长避短,运用自己在身份信息和信用信息方面的优势,这无可厚这无可厚非,但是阿里忘记了一点,社交产品不仅具有工具的属性和商业的属性,还具有很强的价值观的属性和文化的属性,这是阿里在做电商的时候,所没有遇到的问题,因为电商可能作为工具属性和商业属性会更强一些,而文化属性、价值观的属性会更弱一些。

但是阿里现在要做社交了,要做的还是面对大众的社交产品,如果仅仅在意了这个社交产品的工具属性和商业属性,而忽略了社交产品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和价值观属性的话,那么就很有可能在向用户传递文化的时候,忽略了我们要传递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传播价值观的时候就会忘记我们究竟要传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这样的产品,就可能遭遇公众的信任危机。

要知道,有一些恶趣味会给企业带来短期的利,但是必然会损害企业长远的发展,因为一家伟大的企业必然是一家受尊重的企业,那么消费者肯定会需要丰富多彩的社交产品,我们也相信支付宝是一家受尊重的企业,我们也相信支付宝会在社交领域大有作为,因此我们也非常的期待支付宝能够推出新的社交产品。

随着互联网的演进,所有的企业都在思考,如何能够和消费者构建更有黏性的关系。“社群”这个词也因为“支付宝圈子事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寻找到更新的模式,打造社群经济,成为了众多企业接下来需要不断探索的方向。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李继祎
来源:微信公众号“盛景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