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欧洲投行出身的投资人已经在北京蛰伏了超过一年了——她在等一个合适的时间入场——2017年被认为是一个合适的时间。

2016年所谓的资本寒冬并未让机构伤筋动骨,更多的机构只是保持了谨慎的态度。新一轮的募集在快速进行,优质的机构已经超额完成了目标。同时,更多种类的资金进入了创投圈,比如通过“投贷联动”入场的商业银行系资本。尽管按照人民币基金的7年周期论,2011年大规模入场的基金即将面临一轮“退出潮”——给基金出资人交差的时候要到了,这也是此前机构投资谨慎的重要原因之一。

机构们憋足了劲,希望在2016年一波创业者的“尸体”上,挖掘出优质的标的,并希望超过一年的所谓的“资本寒冬”能够让这些优质标的的创业者能够有在2017年有一个更理智的融资预期。

“寒冬”复盘

一位大二就已经辍学的创业者被拦在了36氪“WISE独角兽”的主会场门外,——他佩戴的手环没有进入主会场的权限。大门的另一边, 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刚刚进行完一大段有关于“财务自由”和“人生自由”的论述,环绕在他演讲舞台两翼的人群已经拥挤成一个弧形,像是围绕着篝火。

“唯有此刻,在一片资本寒冬、裁员风暴、倒闭狂潮的哀嚎中,创业者的精神得以凸现。”主持人用激昂,悲壮的声音朗诵了一段《创业者宣言》。

“此刻”指2016年,这一年被冠名为“资本寒冬”,但经纬中国创世管理合伙人张颖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目前市场上还有很多“热钱”,所谓的寒冬只是在个别的垂直领域。

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验证了张颖这一观点的合理性。清科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投资案例数量相较去年同期下降了三成多,但已经披露的总金额同比却仅下降了一成多,其中还未计算超过200起并未公布金额的投资案例。“我觉得钱并不少,只是大家对项目没信心了,只集中在一些头部项目”,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朱啸虎表示。

一位机构的投资经理告诉经济观察网,在两年前,机构内部的复盘讨论会中,主题总会围绕着“怎么挖掘好项目”,“怎么帮助项目发展”,而在最近的一年时间中“为什么这个项目会倒闭”这一主题开始在讨论会中出现。 

决战2017年

对于一些投资人而言,这反而是机遇,不少投资人都保持着这样的信念:越是寒冬,就越有可能涌现出几家特别优质的项目。

一位欧洲投行出身的投资人在2015年年底就已经在国内成立了一家投资公司,但是她在持续一年的时间中并未真正开始投资,更多的是观望,,她的计划是2017年再开始进行投资。“之前有些标的被炒的太热了”,这位投资人表示。36氪媒体总裁冯大刚也在“WISE独角兽”会议上表示即将要推出36氪的创投基金。

“银行系”资本正在通过“投贷联动”的形式进入创投圈,11月底,国开行通过“投资+贷款”的形式,向北京仁创生态公司提供了3000万贷款和3000万的投资。这样的案例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密集出现——按照4月份出台的相关政策,总计有10家银行进入“投贷联动”试点名单。

在资本蓄势待发下,2017年上半年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赛富投资基金投资经理杨奇认为,2011年募集的基金在2017年将会集中进入退出期,大量优质的项目被推到市场,这些项目会吸引大量的资金,导致能够进入早中期投资的资金量减少。同时,2015年募集的资金很大一部分已经消耗掉,后续资金的实缴比例较低,谨慎投资的机构将会增多。因此,2017年上半年有钱的基金可以找到更优质的标的。

“整体都在变好,我们看到明年,可能美国资本市场会有一批金融科技公司和中国的金融科技公司会上市。可能再往后下一波又是企业服务,再往后可能是AI。所以这个市场一定会再打开,我觉得包括人民币基金,市场整体也在变好。” 晨兴资本合伙人程宇表示。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记者 宋笛
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