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别的,我先简单罗列下“张靓颖事件”始末,让大家有个感性的认识。

开始:张靓颖与男友冯轲大婚在即,母亲张桂英却发表公开信,指责准女婿冯轲欺骗女儿,侵吞女儿和她的公司股份,明确反对两人婚事。张桂英还将准女婿冯轲告上了法庭。10日上午,记者获悉,朝阳法院已经立案。

发展:张桂英斥冯轲骗财骗色,张靓颖宣布将与男友冯轲于11月9日在意大利结婚的消息后,远在成都的张桂英便发表了一封公开信,指责冯轲欺骗女儿当了“小三”,还侵吞女儿和自己公司的股份,称冯轲不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2016-10-09冯轲在微博上发长文“我的回应”意在把整个事件解释清楚。

结果:张靓颖妈妈同意婚事,(时间为2016-10-12)近日,张靓颖母亲不满准女婿冯轲的事情持续发酵,但张靓颖并没有打乱任何工作计划,11日晚九点,她如期出现在生日会现场。在台上张靓颖发表生日感言,她坦言自己的生日就是妈妈的“受苦日”,在她心里妈妈永远排第一,歌迷排第二,而准老公冯轲“只能排第三”。生日会尾声,还上演了一幕“世纪大和解”。

冯轲前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再三坦言,目前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张靓颖这张英文专辑上,他还特别强调,尽管张靓颖在超女比赛后签约了华谊音乐,但只有张靓颖自己的公司才肯出400万美金打造一张英文专辑完成靓颖的梦想,而这张专辑凝结了他们八年来的全部心血。

且不谈事件的真实性,张桂英从10日怒骂冯轲“骗财骗色” 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并依据将其告上法庭,整个事件进入白热化,到12日张靓颖生日会现场三人喜笑颜开,仿佛所有事情都没发生,跟个“没事人”似的达成所谓的“世纪和解”。仅仅两天的时间,单从整个事件缓冲时间长度上来看就显得假,当然这不是“假”的症结所在。

其实我们也不比太过意外,娱乐圈炒作,常有的事。一个艺人从选秀,到包装成名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当然在商人眼中投资是要有回报的,假设你是一位老板,你花一千万捧红一个明星,你的目的当然是想着依靠这个明星赚到远远超出一千万的利润,但令人苦恼的是观众会审美疲劳,娱乐圈更新速度快,一个明星一段时间不出现在公众视野就有可能被遗忘,被遗忘的代价就是明星没钱赚,公司倒贴钱,因此娱乐圈有这样一句话“娱乐圈没有新闻”为博人眼球无所不用其极的人太多,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个社会吸引到了人的眼球就是把数之不尽的钞票往怀里揽,这样的例子不多举,最鲜明的要数柳姓女明星,大家可以百度下此人的成名史,就两个字“炒作”值得一提的是有人愿意出资来炒作这才是关键,至于为什么出资,那鄙人就不得而知了,读者完全可以天马行空的去想想。

我认为张靓颖事件炒作最失败的一点就是没算好时间,一般来讲娱乐圈炒作的程序是这样的:让人咋舌的“新闻”——事件发酵——当事人作出与事件真相相反的解释(装无辜)——媒体开始将当事人洗白——难以洗白就转移观众视线——最终达到博人眼球的目的——成交,而整个炒作流程都是有专业团队来做“技术支持”的,力求达到最大传播效果。张桂英从怒撕冯轲挑起热点(噱头)成功吸引公众注意,各大娱乐媒体相继跟风,时间越炒越大,量变引起质变,这里的“质”其实也就是此次事件所要达到的隐藏目的—— 400万美元8年打造英文专辑。4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600万,绝对是个大数字,他们相信挑起风波(或者事件)比单独花钱来宣传专辑的效果强得多,同时更能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真可谓一石二鸟,最后成功地将国人口袋里的钱掏到自己腰包,真是绝了!

就我个人来说,炒作归炒作,把家人,尤其是把父母拉进去(也不排除自愿加入的父母)达到最高炒作效果是不好的!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一般人很难接受,所以一般人很难赚那么多钱。

反观张靓颖事件,我不禁要问了,当今社会终究是娱乐至死的年代还是重文化修养的年代?有数据统计发现同期内一个科学家的收入不及一个娱乐明星收入的“一根毛”,这显然是极不正常的,我们不排除娱乐圈中有真才实学,真功夫的人,但最可恶也是最让人寒心的是一些胸无点墨的人竟然也能在各大媒体大行其道,很多年轻人更会受到那些所谓的明星的不良影响,结果自然是坏的。

无风不起浪,社会不提供“娱乐至死”的土壤,“野草”就不会疯长,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也只能用一句“so what?”来聊表安慰了,安全感的产生,物质满足到一定程度精神就开始空虚,偶尔的热点也只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但我相信整个社会终究还是朝着更加文明、更加有内涵的方向去发展的,所以,所有的炒作和娱乐至死都去死吧!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文章所涉及判断和结论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经理人分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