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and Media(DM),美国一个互联网内容制造商,在本月初提交了IPO申请。这个被称为“按需媒体”的在线服务商,根据它的招股书所说,2010年上半年实现1.15亿美元的收入,今年4月的一次估值为9.3亿美元,相比另外一家申请IPO半年营收达4.06亿的skype,个头一般,但考虑到它与众不同的特色,还是值得关注一下的。

DM这个模式,国内网络上讨论得不多,简单说来,它就是一手作者、一手读者、一手广告商的运营模式。这个由前myspace主席创办的网站 更确切地说,一个网站集群,拥有65个社会化媒体网站,超过万余名的网络作者(或视频制作者),每个月有近9000万的独立访客。DM发布各种写作话题,由写作者领取并撰写,然后DM支付稿酬,再从访问者所带来的广告点击中获取收益 俨然又是一个多头在外的轻公司的代表:这个员工总数为550人的公司,人均创造收入21万美元(还是半年)。

其实,它的核心是“发布各种写作话题”,这个环节不是拍脑袋的。DM每天都要根据它自行发明的一套算法,来评估两样东西:其一,什么是当前网络话题热点;其二,什么样的关键字更容易带来高广告收入。这两样东西,说白了,就是这个“按需媒体”的两个需。

第一点很容易理解,DM要求它的内容是追随潮流的。在DM的内容制作模式里,长篇大论深奥晦涩,是没有什么商业利益的。DM很注重标题,而且要求每个写作者的内容还必须有若干小标题和简介,道理无它:充分迎合互联网快速阅读的需要,故而它盛产诸如制作 酒四项秘诀之类的标题党。

第二点则和搜索引擎的广告机制有关。在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里,不同的关键词引发的广告点击收入完全不同。通常来说,越是普通的关键词,广告点击单价越低,而越古怪的关键词,单价就越高。比如说“mesothelioma treatment options”,这个关键词曾经有单次点击69.1美元的高价,因为这个意思是间皮瘤治疗方法的关键词,一般人不会去搜它,而搜它的人通常都在寻求医疗方案,故而广告主(一般是医疗机构)就愿意用高价来获得这种极其精准的潜在消费者。

从上面两点可以看出,这个按需媒体的所谓按需,就是两点:迎合热点且适合快速阅读的内容获取流量,充分运用搜索引擎广告机制获取广告收入。正如招股书中关于这个公司的使命所述:fulfill the world`s demand for commercially valuable content.(用有商业价值的内容来满足这个世界的需要)

这是一个相当典型的“web2.0为体,1.0为用”的在线公司,所谓2.0为体,就是指UGC(用户产生内容)是它的核心关键。借助一些技术算法,它抛出各种能吸引眼球、能吸引广告点击的话题,让成千上万的“编外员工”进行内容生产。而1.0为用,则是每篇文章都经过符合所谓SEO(搜索引擎优化)标准的编排 不过,这些编排的编辑工作,一部分是写手根据固定写作模板完成,一部分则同样由编外员工完成:领取编辑收入的在线编辑。

这种模式被称为众包,国内与此有点相似的是一个编外译者进行翻译内容贡献的“译言”。但它们的本质完全不同。译言还是相当注重内容的创新性和见解的独到性,但对于DM而言,它丝毫不关心这个,它唯一关心的是:怎么样能让一篇文章产生最大的广告收入。

这种众包的模式,在商业上能否持续下去,还很难说,虽然它已走到上市的前一夜。第一个风险来自于它自己都承认的对google依赖过重,它有26%的收入来自google的广告拆账(这个公司还是个拥有百万当量级域名的米虫,可以用来域名买卖,以及通过错误拼写域名来赚取广告费用),一旦google调整算法或者索性自己进入内容领域,对它都麻烦不小。第二个风险在于它对写作者的过分压榨。曾经有位《时代》记者为了报道它而去体验生活。这个人猛写了一个晚上赚取50美元,而美国的最低时薪是7.5美元,看来在DM上赚钱,也就是点烟钱。DM所谓平均支付费用为15美元,只能理解为一个均数,而不是众数。

不过,如果DM一旦上市成功,它可以在“众包”的路上走得更远。比如说,大型项目的外包运作,毕竟,互联网上藏龙卧虎,很有可能做出各方都很满意收入的项目来。事实上,这家专营广告文章的公司,起点看上去有那么点不入流,但未来,可能不乏一丝光亮。(21世纪经济报道)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