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你的新闻客户端上装上一个购物栏目,你会点进去剁手呢?还是继续傲娇的看你的新闻?

 9月27日下午消息,京东和今日头条宣布,双方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双方共同推出“京条计划”。今日头条上将开设购物入口。

双方此举,似乎意在打通用户体系,京东想获取更多的用户,今日头条想实现流量变现,但能否成功呢?还真不好说。

早在2014年,淘宝就曾尝试过这一模式。只不过对象是纸媒。当时,上海本埠《新闻晨报》、《东方早报》的头版广告让不少读者惊讶:红黑主题“开什么玩笑”的文字下,有一个二维码,并标注“德国名牌1元买?手机淘宝扫一扫,码上淘”。

当年的双十一,天猫更是把广告打到了微博上,推出微博抢红包活动,但是,当时有用户表示,自己并没有参加这一活动,自己的微博头像却被冠上了“我的双十一”字样,导致自己无论发什么动态都像在打广告,这让一些用户非常不满,认为“天猫”想钱想疯了。

通过与社交平台、新闻资讯端的合作,电商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用户流,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得把握好度,不然一不小心可能会适得其反。费者在今日头条购买京东商品时,无需跳转出今日头条App,可完成从下单到支付等全部流程。

这一想法看起来很美好,甚至和微信此前推出的应用号有些类似,不用下载APP就可以完成购物流程,如果一个电子产品狂热者正好在看一条电子产品类的资讯,然后顺便进入购物平台的把东西买下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可能是百分之八十,也可能是零。

平台的生态会影响甚至培养一个用户群体。对人们来说,支付软件是用来结账的,聊天软件是用来社交的,资讯端是用来看新闻的。除了腾讯打通了支付和社交这一通道外,其他平台都没能实现这一愿景。比如做了好久社交梦的支付宝,每一次的版本更新都被网友吐槽,好好的支付软件,没事玩什么社交;比如小米,转战互联网金融后被频繁质疑与平台生态不符。

一般来说,用户的购买需求不是马上产生的,而是一个积累过程,人们在看资讯时,可能会想:哦,我可能需要这个东西。但是不会马上购买,而是等到需求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购买行为。你会专门点开一个新闻客户端去买一款产品吗?感觉有点怪是不是?很少会有用户专门点开资讯类平台去买一个东西,他们更倾向于去电商平台购买,因为这是长期养成的用户习惯。

而要想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做到的,支付宝和微信用了那么多年,才将用户圈在自己的领地里。今日头条和京东,要做的事还多着呢。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文章所涉及判断和结论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经理人分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