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从技术层面去解决沟通问题,无异于隔靴搔痒。一个人为什么好沟通,一个人为什么不好沟通,究其本源与其幼年时是否具有安全感,是否拥有稳定、持续、健康的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人是社会的动物。一个人的幸福指数与他的人际协调能力息息相关。

一个拥有相对广泛、高质量的人际关系的人,更容易体会到幸福。

没有人是孤立的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从出生开始一直到离开这个世界,我们都在努力的经营与身边人的关系,以期获得渴求的安全感与幸福。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会发现,有些人似乎很好沟通,更容易为了双方的利益妥协,与对方达成一致,但也总是有些人不好沟通,比较固执,本位自私,比较冷漠。

为了拥有更好的人际能力,也为了组织里的团队成员之间更高效的协作,人们尝试学习了各种沟通技巧,这些沟通技巧教导人们怎么说话,怎么倾听,怎么察言观色。

当然,这些学习自有其作用,但人们往往会发现,这些技术层面的学习与运用只是隔靴搔痒,一个是不能从本质上改善沟通的问题,另一个是沟通的品质仍不稳定。

与一个交往对象沟通时,我们真的只需要铭记那些技巧吗?

看来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应该试着去了解对方,了解对方的成长背景,尤其是面临重大的沟通障碍时,只是从当下,从技术的层面去试着沟通是远远不够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于那些渴望自己的孩子在同龄孩子中具有更强的人际协调能力,孩子的表现更大方、更自信、更活泼的父母们来说,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重点应关注什么因素呢?什么样的幼儿园对于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更有帮助呢?是那些看起来规模很大的幼儿园吗?气派的教室、高档的教育设施对于孩子重要吗?

我们来看一个科学实验,或许从中能找到相应的答案:

20世纪90年代早期,美国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院开始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很长时间待在幼儿园的孩子和没有安全感一直黏着妈妈的孩子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幼儿园是否造成孩子长大以后对家庭没有什么感情和安全感呢?

研究院对于这个问题很重视。这项研究还在继续。总共有24位科学家参与,还有来自各种生活环境与经济状况的1000多名孩子。研究的第一阶段比较了3组儿童:留在家里的学步幼童,每周在幼儿园待10个小时或者更短时间的儿童,以及每周在幼儿园的时间超过30个小时的孩子。

孩子们3岁的时候,研究院发布了初步的研究结果。他们所提供的答案和常识非常吻合。科学家全面检查了家庭、父母、孩子、幼儿园,并把这些综合起来,看看其中的相互作用。又一次地,结果证明,真正有影响的是关系本身。

有影响的是母子关系,以及孩子和其他照料者之间的感情。如果孩子是来自有爱心的家庭、有责任心的父母,那么他们对于去幼儿园和回家都有同样的安全感。如果孩子的背景关系很紧张,父母很冷漠,接着又去了一个同样冷漠的幼儿园的话,那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距离就会变得更大。

在这样的场景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些有趣的、但并不让人吃惊的复杂情形。研究结果也显示,通常已经和孩子有了安全依恋关系的妈妈,会更努力寻找好的幼儿园。而与孩子关系不那么稳定的妈妈,对于孩子要在什么样的地方待也比较不在乎。这里存在着一种反馈体系。

与孩子关系不稳定的妈妈没有表现出与安全感有关的那些保护性行为。她们的孩子,用安斯沃思的陌生情景来测试时,不会像大多数孩子那样去寻求安慰。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妈妈回来的时候,如安斯沃思一再发现的那样,这些孩子不会快乐又放心地向她们跑过去。他们也不会讨其他成年人的喜欢。安斯沃思说,和妈妈没有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不喜欢别人碰他们。

看起来,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从来也没有了解到拥抱的安慰作用。

好的,让我们再归纳一下上面这个研究实例说明了什么:

1. 对于幼童来说,放在家里和送去幼儿园,究竟哪种更好?

重要的不是在家里,或是在幼儿园,重要的是关系。

如果妈妈能给孩子提供安全感,妈妈关心孩子,能及时响应孩子的需求,在家里抚育挺好;即使因为各种原因,妈妈们不得不早早地将孩子送去幼儿园,那么对于孩子即将去就读的幼儿园来说,重要的也是关系:幼儿园里的老师及其他看护者们能否给孩子提供安全感?能否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附关系?还是对孩子们冷漠待之?

最糟的情况是父母对孩子冷漠,于是不关心将孩子送去怎样的幼儿园,孩子们待在幼儿园里也同样感觉看护人很冷漠。

在这样的双重冷漠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表现出较差的人际协调能力。道理很简单,对于幼小的他们来说,这个世界里与他们最亲密的人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他们便会本能的退缩到一个自我保护的小区域,独自玩耍,学着安抚自己。

2. 在年幼时没有建立足够安全的孩子,通常会呈现什么样的特质?

用安斯沃思的陌生情景测试来回答,这些孩子不会像大多数孩子那样去寻求安慰。

在幼儿园待了一天回来,妈妈下班后,这些孩子不会快乐的跑向妈妈;

他们也不乐意主动去讨其他成年人的喜欢;

不喜欢别人碰他们。

从以上这个研究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人幼时的经历对其一生影响重大。

在成人世界里,一个非常冷漠的人,一个非常固执的人,一个执意要退缩在自我保护圈里的人,内心通常都极度缺乏安全感,他们用这种逃避的方式去掩饰内心的虚弱与慌乱,在幼年时,他们通常缺乏稳定、持续、有质量的被关爱的人际关系。

因此,真正的人际协调能力是从妈妈肚子里,从少不更事的幼年时代就开发并建立起来的。

这至少说明3个问题:

1. 成年人世界里的沟通问题,尤其是顽固的沟通障碍,通常需追溯到当事者的幼年时代。只有了解其成长背景,才能了解其内心活动,也才能找到沟通障碍的本源。

2. 从组织来说,招对人永远比培养人重要百倍。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个有安全感的人,势必会是一个更懂得宽容、妥协、退让,更能考虑他人的感受,更积极主动,更友善,更好沟通的人。

如果组织里绝大部分员工都具有这样健康的心理状态,内部人际协调自然不会耗去组织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3. 对于想要培养出有更高的人际协调能力,在与同龄的小伙伴们相处时更懂得灵活处理各种矛盾的父母们来说,不论是家庭环境,还是学校环境,能给予孩子安全的依附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这种稳定、持久、健康的依附关系的建立超过其他任何外在的要素,是孩子建立自信,并拥有考虑他人感受的能力的重要基石。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文章所涉及判断和结论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经理人分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