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虽好,但副作用不容忽视!

股权激励之所以问题频出,是因为在它的诱惑之下,管理层因为自身经济利益,而对公司的问题不闻不问,已经破产的安然公司就是一个例子。还有一些公司管理层则通过这一机制的模糊和不确定性,给自己争取到了让人侧目的待遇。 

在中国,股权激励制度被认为是刺激企业管理者,将他们的切身利益和股民利益挂钩的好办法。不过就在中国资本市场轰轰烈烈推广股权激励的时候,在这一办法用得最为普遍的国家美国,由于近年来和其有关的丑闻迭出,最新的趋势是大公司纷纷宣布取消股权激励。比如在公司治理水准的标杆企业IBM取消给独立董事的股权,以每年20万美金的现金或股票取而代之。蓝色巨人此举被认为是美国上市公司激励机制的一个大转弯。根据《华尔街日报》和人力资源公司对350家美国公司的调查,2001年美国平均10家大企业中有8家给它们的董事股权。而2010年给独立董事分发股权的企业只有10%。

股权激励之所以问题频出,是因为在它的诱惑之下管理层因为自身经济利益,而对公司的问题不闻不问,已经破产的安然公司就是一个例子。还有一些公司管理层则通过这一机制的模糊和不确定性,给自己争取到了让人侧目的待遇。比如纽约证券交易所虽然不过是一个非营利机构,它的前CEO格拉索给自己开出的包括股票期权在内的报酬总额高达1.87亿美元。

当年包括苹果电脑在内的130来家美国公司都撞上了股权门,正在接受美国证监会的调查。所谓股权门,指的是公司的管理人出于税务和做帐等考虑,谎报行使股权的日期,以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行使价格。之前以高科技新贵为主的一些美国企业大发期权但又不计入人力成本,夸大了盈利,已经被勒令改正。

其实早就有其他国家对美国的股权激励机制提出非议。比如日本索尼公司的创始人就在他的《日本制造》一书中指出,如果公司管理人的合同写明,年底年终分红和股票表现挂钩,那么公司领导的一个直接反应可能就是,拼命减少开支提高盈利,没有人愿意为了他的下任而花钱做长期研发,或上马新的工程。

前车之覆,後车之鉴

股权分置改革胜利完成之后,监管者给股权激励政策开了绿灯,中国上市公司老总,员工,和部分投资者翘首以待的股权激励政策终于将要进入A股市场了。拿死工资的国家工作人员,有望因为股权而光明正大地成为千万富翁,而民营企业的老总,也没有必要偷偷把盈利转出企业,可以大大方方地再投资。如果说之前国有企业的老总对上级单位负责,民营企业的老总对自己负责,股权激励改革可以使得他们真正向股民负责。

企业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真正成为了企业的一分子,他们的利益开始真正和企业盈亏和股价挂钩,这应该是广大中国投资者所乐意看到的。香港联交所的董事韦伯认为,从目前公布的中国企业的股权激励计划来看,控制还是比较严的,比如有两到三年的锁定期。

与之相对照的是,香港公司发出的期权往往没有锁定期等限制条件。他也指出,与股权激励相比,一个更重要的激励制度是以管理层的表现来决定他们的升迁,而非每过几年就给国有企业内公司高层来个大换班。

 也有专家指出,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规范,市场价值难以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业绩,激励作用可能误导经营层片面追求股票市值。多数国有企业负责人还不是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激励的正面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另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不到位,容易导致新的股权激励大锅饭。

美国算是世界上证券交易监管最严的国家之一,但这些年还是涌现了那麽多和股权激励有关的丑闻。中国刚刚走出管理层和庄家勾结从股市套钱的时代,股权激励大门一开,难保不会出新的问题。股权激励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有益,但甚麽药都会有负作用。中国市场监管者有必要从其它国家的经验中汲取教训,推动中国的期权健康发展。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文章所涉及判断和结论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经理人分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