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企业都在打架撕逼,比较近的就是那次“逃离北上广”。

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把真正的用户导入到航班管家,更像是哗众取宠,炒作了策划公司,自己花了钱看了热闹但没啥实质内容。感觉就像《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赚了钱想投资个县城里的电影,要求不高,“挂个名”也好。

所以今天,想和大家谈谈产品以及产品的一致性问题。

1、你的“人设”是什么?

知道这个词,似乎是从某个明星偷吃,违背了既定的“人设”时候开始的。

仔细想来,“人设”这个词比“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更好。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发散的想象,而“人设”则涉及到形象的整体性。

“我长大了要替天行道,打抱不平。”

听起来是不是不如“我长大了,要成为武松那样的人”更具象?而且,在执行的时候,也有一个完整的参考系。

如果你的“人设”是“超人”,就要按照超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强化长处、改掉问题、自我训练不足之处。如果你的“人设”是“暖男”,就要学会做饭调酒插花换灯泡扛大米治疗忧伤以及在快乐的时候默默走开。

如果你觉得自己急公好义,但是当你的员工过来借钱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没用不能借。那就违背了你的“人设”。如果违背了“人设”而不自知,就会陷入认识误区,因为打仗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彼其实相对容易一些,知己最难。

输家一般都是不知己。

2、产品的“人设”

产品也一样。你的产品是男友力爆表?还是友善的邻居?是聪如黄磊,还是萌如绵羊?亦或者就是闹哄哄的跑男或者快乐大本营?

快乐大本营也有它的整体“人设”,只是个体上的“人设”并不清楚。中国的中庸下面,每个人都面孔模糊,在贩卖自己的年代,没有“人设”就等于没有腿。

还有很多创业者把自己产品的“人设”做得无比丰富。温暖、霸道、机灵、萌……总之好的东西都有,最后也就变成了“一个好人”,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当然,更多的创业者是没有一个清晰的“人设”的。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因为没有一个清晰的“人设”,也就没有办法统一整个创业团队对产品的理解。最后大家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从功能上去解读产品,最终,这种认知问题,就会变成一个麻烦。

麻烦在哪里呢?我们回到“逃离北上广”,如果这个产品“人设”清楚,那么就会清楚的考虑到这个活动参与者的真实人群以及未能参加者出现的负面效应,也会意识到,参与者和自己目标客户直接的差距,那么考虑之后也许就不会做这个内容——如果你的“人设”是雷锋,给你多少钱也不会去录真人秀——违背了自己的“人设”,还给自己减分。

“逃离北上广”抓住了人们在大城市生活劳累与心酸的情绪,但未能真的解决大家的问题,更没有彰显客户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者也不会把这次活动和企业自身最强的特质关联起来,变成一次品牌之旅。除了花了钱以外,完全没有存在感。

3、产品的一致性原则

如果你有“人设”的概念,你就会发现,这个活动和产品的“人设”完全不搭——不符合“人设”的一致性原则。

在这里,一致性原则指的是:要让你的形象简单、清晰、具有人格化,不要面目模糊不清。

具体而言:后面做的事要想到前面说过的话,不同场景下的行为要符合当时的“人设”。也就是说,凡事都要以“人设”为主,去规范每个人每件事的行为。一旦失去了一致性,就会面目不清。而且,创业者必须意识到,即便是团队某个无足轻重的人的无足轻重的话,也会毁了“人设”,而且靠更正是没有意义的。

每个团队成员都是整个“人设”的一部分,每个团队成员都是整个“人设”的执行者,而要做好这一点,创业者必须在一开始就清楚的表明整个产品的“人设”,并且严格执行。

怎样能确保产品一致性?我理解的是,要让各个部门的参与者在一开始就参与“人设”的讨论,参与产品的研发。只有大家形成共识再出发去做事。为了能达到一致的目标,就算内部考试也在所不惜,务必每个人传达的都是正确的价值观。此后,才有可能展示统一的外在形象。

当然,我也见过那种反面教材。产品自己想了一种可能性,运营的逻辑和产品完全不同,为了KPI和流量,把产品引到了另外的地方去。最后就毁了产品的一致性,而反馈回来的数据也好、结论也好,又会进一步扭曲产品的导向。虽然这样的激励让老板决策难度变小了,但是整体的产品也就更不可控了。

本文作者总小编,联系请戳lizhigang@startup-partner.com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文章所涉及判断和结论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经理人分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