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资本市场好坏,创业者都需要反思这三点

本文作者为蓝驰创投合伙人陈维广,蓝驰创投投资的案例包括赶集网、PPTV、唱吧、美丽说、春雨医生、趣分期、Echo等众多优秀企业。

1 大逆转

在这场创业狂潮里,由投资人与创业者合谋的击鼓传花游戏很可能会发生大的逆转。

从我们掌握的数据来看:从2014年下半年,获得天使轮融资和A轮融资的创业公司数量相比往年有大幅度增加,在2014年,大部分风险投资基金。至少投了30个科技公司项目,而在往常年份里,这个数字是10个左右,所以,我说在投资项目的数量上,2015年甚至已经出现了百分之百的增长。

我认为,从2014年起,中国创业公司的估值就已经出现了问题,对创业公司的投资门槛越来越低,一方面因为竞争的激烈,你可以看见,在中国,现在几乎每个领域都有投资基金在争抢项目。可能以往一些投资机构只投评级为A级的创业者,但因为竞争激烈,大家逐渐开始以一种铺赛道,或者是抢风口的方式投一些不那么好的创业者。

你还会发现,各个创投基金的投资经理数量也开始激增。回想当年,我们要进入美国硅谷的一家VC公司当投资经理,你至少要有哈佛等名校的学历。现在美国风投机构的用人标准更高,必须要有5—10年的创业经验,并有卖掉公司的业绩才能胜任合伙人。

2 恶性循环

投资者人对投资项目的竞争又会带来什么?

我认为会造成一些投机商盲目地把科技公司估值抬高到一个可笑的高度。投资人会抢投那些公司创始人估值比较高的A类创业公司,这种抢投行为使创业公司的估值水涨船高。

以前科技公司传统的A轮融资额一般是400万~500万美元,现在A轮融资的门槛已经提高到了1000万美元,如果以创业者让出20%的公司股权来算估值,这家科技公司的估值就是5000万美元。传统B轮融资额度大概是在3000万~4000万美元,现在是8000万~1亿美元。

这种局面很可能会造成,很多的创业公司在B轮融资出现问题,或者说不一定能达到创始人的预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你把一部分原本应该投B、C轮的钱投向了A轮,这会引起A轮项目的激增。比如说,你有100块钱,你已经把30-40块钱投给A轮的创业公司了,那就没那么多钱投给B轮或者是C轮。前面投得过多,后面就会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

另外,一旦大部分创业者融不到B轮,那么此前A轮投资者就会考虑收手。比如说你投了10个项目,只有2个项目融到B轮,其他项目无法融到资,后面再有人找你融A轮的话,你就会变得谨慎,你对创业者的评判标准就不可能降得太低,否则你又投了很多烂项目。有时候,正是这种从众心理,在一个时代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在另一个时代又加快了经济的衰退。

所以我的判断是,投资人开始收缩对科技公司A轮以后的投资,而在今年,这种谨慎的态度很可能将影响到投资人对天使轮的投资判断。

3 我对市场泡沫的认识

我个人判断「泡沫」破裂的标准有两条,第一条警戒线就是当大多数科技企业A轮的融资额变成4000万~5000万美元,远超出平时大约在1000万~2000万时就会出问题。

以赚钱标准上看,风险投资人奉行的投资原则无非是买低卖高。你投10个项目,每个项目的A轮都是4000万~5000万美元的融资,这就是条警戒线,因为你买进的价格太高了。

另一条警戒线就是,你此前投入A轮的价格与这家科技公司继续融B轮的价格没什么差异,甚至融不到钱,这个时候你就要非常小心了。

之所以提出这些警告,是因为我经历过2001年左右的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那是我第一次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实话实说,我的运气并不算太好,在经历了2000年科技市场短暂繁荣后,我很快就领教了繁荣突然破灭带来的威力。

但在当时,没有一个人察觉到危险即将来临。

2000年纳斯达克股市指数达到顶峰时4000点,当时整个市场开始变得疯狂,随便一个科技企业A轮融资就达到了3000万美元。在我的记忆里,当时硅谷大学街(University avnue)两侧的餐馆里,挤满了投资人与创业者,一顿饭的时间就能谈定几千万美元的交易。

在这种欣欣向荣的科技市场里,很少人能够保持清醒和克制。当时中东有一个石油富商打听到我是彼得·蒂尔的PayPal第一个机构投资人后,在我们还没有确定签约时,这位商人就硬塞给我们一张数值达5000万美元的支票,我在想,如果我骗了他,他怎么办。可见,当时硅谷的投资市场是多么的疯狂。

但到了2001年初春节前后,纳斯达克股指开始下跌,最震撼的时候,股指直线下跌到2000点。这场灾难来得过于突然,以至于让人措手不及,当天我的股票损失了52%,当人们失去财富的时候,通常的结果是,变得更加理性和谨慎。

股票市场溃败后,随之溃败的是人心。二级市场的股民开始抛售此前购买的互联网公司股票,加之之前很多互联网公司的财务状况本身就非常糟糕,根本没有任何盈利能力,导致纳斯达克股指继续下挫。

华尔街股票市场的波动直接危及到了硅谷公司的生存。我手上的好项目开始融不到钱,一开始,我还寄希望跟其他投资人打电话寻求帮助,但几乎我打过电话的每位投资人都告诉我,他们对自己手上的项目都自顾不暇。

当时硅谷投资界就诞生了一个新词叫inside finance(内部融资),拉不到投资的几位股东坐在一起商量把剩余的钱拿出来,好让自己手上的公司能够继续运转,度过严冬。2002年年初,纳斯达克股指已经狂跌到1000点,我突然发现,往昔投资人聚集的大学街上的餐馆现在空无一人。

虽然经济衰退难以预料,但投资人应该如何帮助创业者度过可能突如其来的灾难呢?我的经验是,首先投资人要有足够的准备金,一旦泡沫破裂,马上开始进行「内部融资」,在市场发生调整时,如果投资人没办法帮助他所投资的好项目融到B轮,即使再好的创业项目也会宣告失败。

4 中国市场的另类现象

现在中国市场存在一种现象,即创业公司不断融资,一些已经达到上市规模的公司迟迟不肯上市,我不是在劝这些公司上市,而是说他们这样做存在潜在的风险,甚至可能演变为庞氏骗局(简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

据我观察,中国大多数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在资金利用率上都存在某种程度的问题,投资人的钱没有被有效利用,创始人缺乏以数据方式来管理公司的方法,比如,创始人必须关注公司一年里对钱的使用效率有多高,甚至细化到每位员工的支出成本和他的回报率。

如果创业公司能够及早IPO,股东和股民会提醒创始人注意资金使用效率,否则股市的波动会随时惩罚你,要知道,股市是一种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当然如果创业者不希望自己的公司很快上市,那我至少希望他在钱多的情况下,能够注重自己的管理方式。

5 理性看待热潮

我非常赞同彼得·蒂尔说的一句话:“成功的企业建立于开放却未知的秘密之上。”

我们的创业者也要学习和投资人一起解析创业的秘密。

我举几个例子,2011年电商很热,但我们对这个行业的判断是很耗钱,因为要考虑库存,电商的「秘密」基本跟零售行业是一样的,所以,我们都没有投单纯卖商品的电商项目,只投了两个相关的项目:一个是赶集网,跟服务有关;另一个是美丽说,基本没有库存,服务方向只针对女生体量小。我们也考虑了京东,但是京东会耗很多钱。

投资人在投项目时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要问自己有没有这么多资金;

第二,要看它的资金使用效率,因为这决定你能得到的回报有多少;

当年互联网金融成为投资的热点时,我和我的团队一起来解析这个市场的秘密,我们发现互联网借贷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需要解决借贷安全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这个行业能够成功的秘密,于是我们选择了一个目标人群是天然有诚信保障的大学生群体的项目,轻松规避掉了借贷的安全风险。

还有就是2015年当O2O市场有几百个项目时,我们不是还在问自己是不是要多抢一个O2O的项目,而是要问自己,O2O的秘密是不是还有另一种解析。所以,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都别急于跳进某个热潮,而是要一起解析在这个潮水下隐藏的秘密,因为那才是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

6 三点反思

不管是冬天或者是夏天,创业者只要把事儿做好,你就一定会达到你要的那个目标。最后,我建议每一位创业者都可以反思一下这三点。

第一点,借势;现在很多的媒体和大佬都强调说,你创业一定要借一个势。如果说猪在风口一定会飞,那这又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现在我们看到一些早期创业者都是在跟风创业。

三年前电商是热点,于是一下子就有很多创业者在做电商的项目。去年是O2O,创业者就都往O2O来涌,其实这个不是真正借势。我个人觉得借势就是,你如何借一个势头来以非常低的成本获取用户,那才是核心的借势。

比如我们投的美丽说,美丽说他早期是做社区电商的,那他为什么能从几百万的用户做到几千万的用户,基本他是借了微博的势。春雨医生也是一样的,一开始其实他们面对的挑战挺大的,可是他借了医改这个势头,很短的时间内把用户从几十万拉升到几千万。

所以我想强调的借势,不是说因为某某人都在做O2O,你就去做O2O,借势是说你看你做的项目,能不能有一个更奇巧的方式,借一个势头,把你获取用户的成本降到最低,这是关键。

第二点,试错;我看到很多创业者都跟投资人说,我们要有更多的试错空间,你作为投资人应该给我更多的机会去试错,因为创业就是试错嘛,没有人知道说这个创业项目会演变成什么样子,所以你要给我足够的试错空间。

但我觉得你在这个试错的过程中,什么时候应该坚持,什么时候应该放弃一个方向或者说是一个想法,这是最难的。其实试错不是无限地试错,或者说是两三个月的试错,关键还是在试错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数据作为基础。

我们发现国内的创业者有很大的一部分人是不关注数据的采集。很多项目试错了6个月后,然后回到董事会跟投资人说,我感觉我还得多试错6个月,有的投资人会要求创业者拿出一些数据证明自己是可以再试错的,而大量的创业者都没办法提供这方面的数据,或者对数据没概念。所以我认为,要有足够的试错空间是没错的,但一定是要有数据作为基础。

第三点,就是取舍;其实很多创业者都明白,要把产品做好,要把用户增长做到位,可是在早期创业通常是人手不够、资源不足等各种条件限制,你是不可能把产品、用户体验还有你的增长都完全做到位。这里就牵扯到一个取舍的问题。

我们之前投的唱吧,产品早期的时候,很多的用户都给陈华反馈改进意见,但对陈华来说,他当时看市场,用户增长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所以他把全部精力都花在用户增长方面,而诸如闪退等完善性的问题,他都留在了下次产品迭代的时候再去解决。

换句话说,作为一个创业者,你一定是要了解自己阶段性的目标在哪儿,你一定是要有取舍的,因为你的资源是有限的。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陈维广
来源:微信公众号:投资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