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收购SolarCity对投资者而言意味着什么?

6月21日,特斯拉汽车宣布以28亿美元收购美国最大的居民式光伏公司SolarCity的所有股份。尽管特斯拉表示此次收购是出于战略角度考量,但显然两家公司从中将获得短期的利益回报:SolarCity将获得新现金来源,而特斯拉也将其最紧密的商业合作伙伴纳入旗下。那么对于投资者而言此次收购意味着什么呢?

为何收购SolarCity?

这家高端电动车与电池厂商在自己的博文中列出了收购的五点主要利益:垂直化整合,扩大潜在市场,卓越的“核心竞争力”与文化,以及安装服务规模化的经济成本。此次收购也将整合企业的家族关系,并拓展现有的产品合作伙伴关系。例如,特斯拉可以为SolarCity提供住宅、商用、以及大规模的储能。

对特斯拉是否是一笔有利交易?

SolarCity面对许多商业模式方面的挑战,包括在美国从第三方所有权向光伏发电系统主要所有权的转变、州级别的政策变化和居高不下的安装成本。SolarCity的市值从 2015年6月22日的56亿美元暴跌到2016年6月21日的21亿美元,一年内损失了63%。

特斯拉收购SolarCity或许具有更为宏观的意图,因为特斯拉将获得完备的产品解决方案和资源,有利于发展成准发电规模企业。或许特斯拉能源可以在电动车充电装置服务和有储能装置的屋顶光伏发电系统之间进行有效的整合。

特斯拉面对怎样的风险?

投资方们不可能从有利无害的视角审视这次收购。为加速Model 3车型的量产,特斯拉在5月份通过发行股票进行了融资,但仅筹得了14亿美元。完成收购后,SolarCity这家价值58亿美元公司的32亿美元负债也将计入特斯拉的资产负债表,这一点也会引起投资者的担忧。自(6月21日收盘后)收购协议公布以后,截至6月22日早上9:50,特斯拉股份已下跌7%。投资者们或许认为,特斯拉要完成的任务已经太多,比如要在2017年完成Gigafactory超大电池工厂,然后在2018年迅速进行Model 3的投产。

资金来源?

SolarCity和特斯拉各自都存在现金流的问题,并购不仅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反而可能使之进一步恶化。SolarCity的财务商业模型依赖于用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提供运营资本,以支持新项目发展。过去两年SolarCity尝试过使用新方法将现金重新注入商业发展流程。SolarCity引领了发起人证券化市场发展,发行了总额为6.92亿美元的六个证券投资组合。此外,SolarCity也推出了企业“太阳能债券”。但与此次收购事件性质相似,目前SolarCity发行债券的最大买家是马斯克的SpaceX。

收购协议是否过于复杂?

分析师和投资者们认为对SolarCity和特斯拉进行单独估值非常有挑战性。这次并购很可能将集合两家公司的所有问题,并带来投资者关系的恶化。但即便如此,根据彭博的数据,特斯拉66%的持股人同时也拥有SolarCity的股份,SolarCity 62%的股份则由特斯拉投资者持有。

对于一些投资者而言,投资马斯克声称的“全球唯一一家提供端对端清洁能源产品的垂直整合能源公司”的机会是极具吸引力的。马斯克拥有的三大公司——特斯拉、SolarCity、SpaceX,财务关系错综复杂,存在潜在问题,而此次并购有望理清部分关系,因为特斯拉和SolarCity将在同一个公司架构内运营,并且也可以归入同一份SEC季度档案。

战略协同

马斯克此举意在实现特斯拉和SolarCity产品线的协同效益。电动车车主更愿意安装屋顶光伏系统,反之亦然。并且住宅和储存或许对于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X的潜在买家来说成本更低。除了提供产品,特斯拉能源(SolarCity)未来或许会参与虚拟集成服务,太阳能、储存管理,以及电动车充电装置业务。在特斯拉-SolarCity的整体生态系统中,企业能够控制最大规模的需求来源(电动车)、最大的需求响应单位(家庭储存系统),以及唯一的发电系统(屋顶光伏设施)。但至少在太阳能部门,目前完全的垂直整合鲜有良好成效。

太阳能领域的竞争优势

Sunrun等其他住宅安装服务商正在向消费者推销特斯拉Powerwall家用电池。而兼并之后,尚不清楚这些服务商将作何反应,也不明确特斯拉是否将继续向这些企业销售产品。Sonnen等住宅储存公司将继续关注这一领域。

对马斯克的信任

作为两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马斯克计划正式放弃对于并购协议的投票权。但投资者们能够在兼并后的企业中获得的是,对于马斯克和他的宏图愿景更为直接的下注机会。清洁能源产业整体面对的风险也水涨船高,因为特斯拉/SolarCity的成/败不仅反映出电动车或太阳能产业的格局,也体现了新型清洁能源经济的宏观理念。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彭博新能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