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被视为在世界许多超大城市已有基础设施上重叠一层新的本地运输服务的成本,那么250亿美元看起来并非很大一笔钱。但如果是作为两家成立时间加起来还不到12年的私有初创公司所筹集的资金,这个数字的确极不寻常。

根据美中两国的打车应用公司——优步(Uber)和滴滴出行(Didi Chuxing)——近期针锋相对发布的公告,这大致相当于它们已筹到的资金总额。

他们的投资者将需要极大的定力。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两家公司都表现出愿意打一场烧钱的补贴大战。考虑到巨大的潜在回报——优步抽取每单车费的20%至25%——完全有理由相信,这场补贴大战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结果见分晓前,两家公司还需筹集更多的资金。

近日,滴滴出行宣布,已完成新一轮总计45亿美元的股权融资——包括早已公布的来自苹果(Apple)的10亿美元注资——同时还发债28亿美元。

占得先机的是优步,该公司本月初获得沙特阿拉伯的35亿美元投资。这家美国公司也在准备筹措高达20亿美元的债务。

如此庞大的融资规模巩固了这两家公司作为史上资金最充足的私有科技初创企业的地位。优步有望将迄今筹得的资金总额(包括可转换债券)提升至超过150亿美元。仅从去年初以来,滴滴出行已筹集103亿美元。滴滴出行在去年初由两家中国本土竞争对手合并而成。

助长这场大战的是一种心照不宣的信念,即叫车行业将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主要市场参与方都忌讳这样高调宣称,以免得罪早已对网络叫车服务带来的颠覆性影响感到担忧的地方政府和监管机构。但这一信念居于这些公司商业策略的核心。

像所有类型的市场一样,叫车服务依赖流动性:谁的应用能吸引更多乘客和司机,市场参与者快速找到匹配的几率就更大。如果司机等待客户的时间更短、载客赚钱的时间更长,他们就更有可能接受每单更低的车费,进而吸引更多乘客。

规模大了还有其他优势。例如,滴滴表示,在中国一天最高接1400万单。这种出行量是公司梦寐以求的大数据:越了解乘客的习惯,就越能更好地预测接下来的需求可能出现在哪里,进而以更高效率运营整个网络。

在北美洲,优步似乎已经甩开Lyft等表现平平的对手,成为了胜利者。赢得这场战争的代价似乎并不是特别昂贵,尽管付出了培养市场所需要的补贴。据熟悉优步财务状况的人表示,即使是在最近一轮发债之前,该公司仍然握有110亿美元的现金。

然而,两家财力雄厚的公司一较高下却是另一回事。优步和滴滴在中国争夺市场份额之战已经被证明是一场代价高昂的战争,去年这两家公司支付激励的速度一度达每年10亿美元以上,其中很多激励是付给司机的补贴。

自那以来,双方都称,他们为每单出行提供的补贴金额已大幅下降。但是,同期出行订单量迅速上升,很可能使得支付总额与一年前同样巨大。

在竞争尚处于初级阶段、多座城市的市场份额仍然有待争夺之际,在补贴上烧钱是完全理性的。在遇到机会时筹得融资也是有道理的。随着大量资金涌入信贷市场,压低收益率,使这类初创企业有理由在资本结构中添加一点债务元素。大规模的战争基金也可以吓倒对手,尽管当优步和滴滴在资本市场和城市街头都针锋相对展开较量时,这种影响就失效了。

只有当市场份额稳定下来、战败者撤走舔舐伤口时,此类战争才会结束。那时,优步和滴滴可能会在他们拥有明显优势的国家、地区和城市尝试巩固。那一刻何时到来,现在还不得而知。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理查德•沃特斯 译者/何黎
来源: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