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定家庭理财规划,配置家庭资产时,一定要充分考虑个人事业发展、家庭的成长、个人职业、理财渠道等多方面因素,选择适合不同家庭时期的资产组合。

一般而言,风险承受能力低时,在投资组合中应以风格稳健的资产为主,如存款、债券、偏债基金;风险承受能力强时,在投资组合中可选择一些收益高、风险高的资产,如股票、偏股基金等。

以下理财八个定律,建议大家在理财时参考和灵活运用。

1、墨菲定律——以防万一的心理准备

墨菲定律的内容是,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墨菲定律主要是想告诉大家“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任何投资都有可能会造成损失,做好心理准备。

2、4321定律——合理配置家庭资产

在家庭资产整体配置方面,目前比较流行的是理财4321定律。即家庭资产合理配置比例是:家庭收入的40%用于供房及其他方面投资,30%用于家庭生活开支,20%用于银行存款以备应急之需,10%用于保险(放心保)。

但是,4321定律只是一般规律,各人在制定家庭理财规划时,有四点必须考虑:

一是家庭的风险属性。大家需要根据个人及家庭的具体情况以及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资产种类,尤其需要考虑家庭资产积累状况、未来收入预期、家庭负担等,因为这些因素与个人及家庭的风险承受能力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资产种类和相应的投资比例。

二是家庭理财目标,这决定了投资期限的长短。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需要对个人及家庭的财务资源进行分类,优先满足家庭的理财目标,构建核心资产组合;再将富余资金配置于具有一定风险的资产,构筑周边资产组合,在保障家庭财务安全的基础上通过投资来增加收入。在两类资产组合下,便可清晰地得出具体股票类资产、债权类资产、现金类资产的配置比例。

三是适合自己的投资工具。人们的职业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对于理财的观念和理财工具技巧的掌握也不同,理财最好和自己的职业接近,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理财工具也很重要。如果你是从事银行、保险、证券职业的,那么提高你职业方面的理财比例也是有必要的,如果你的心理状况和抗风险能力很强,适当提高风险类投资的比例也是可以的。这就是投资理财专家张雪奎教授常说的:定律是死的人是活的,定律是普遍规律人是单独存在,没有最好的理财规划,只有最符合个性需求的理财规划。

四是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案。确定了理财目标、风险属性和个人理财特点之后,一个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案就要决定了,也就是需要制定一个可行性方案来操作,在投资上称之为投资组合。投资人的风险承受力是考虑所有投资问题的出发点,风险承受力高的,可以考虑较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工具,诸如股票,偏股基金;风险承受力低的,可以考虑低风险的工具,互联网理财、债券、偏债基金、保险等。

3、72定律——复利计算法则

著名的“72法则”:不拿回利息,利滚利,本金增值一倍所需的时间等于72除以年收益率。其公式为:本金增长一倍所需时间。举例来说,如果存10万元在银行,年利率2%,每年利滚利,多少年能变20万元?答案是36年。如果10万元投资年报酬率12%的开放式基金,则约需6年时间变成20万元。

4、80定律——预计你能承受多少投资风险

预计你能承受多少投资风险,高风险的投资占总资产的合理比重为80减去年龄的得数,添上一个百分号(%)。比如,30岁时股票可占总资产50%,50岁时则占30%为宜。不过,究竟进行高风险的投资,还应根据个人和家庭的实际情况来判定,可以做适当的调整。

5、31定律—清楚计算房贷金额

一个家庭一个月可以负担多少房贷?从银行审核房贷额度的观点来看,通常会以每月房贷金额不超过家庭当月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做为发放贷款额度的重要参考。

6、双十定律——合理配置家庭保险


保险是家庭的必需品。但总有这么一个现象:要么花了太多钱买保险,要么保额不够。那么,应该要买多少保额,负担多少保费才恰当?很简单,记住两个“10”:保险额度为家庭年收入10倍,总保费支出为家庭年收入的10%。

比如一个年收入10万元的白领人士,同时也是一家之主,那么他的寿险保障总额度可简单界定在100万元以下,有能力的就买足这100万元额度,没有能力的就可以减半,不放心的可以买到七成。

而一个年总收入15万元的家庭,所有家庭成员每年用于寿险保费支出的,简单来说控制在8%~10%为宜,多了就会增加支出压力,影响其他的消费和投资,过少就无法达到足够的保障需求。

今年以来,香港保险异常火爆,以保障全、保费低、理赔条款低、理赔规范化等诸多优点,91君认为是中高端收入人群全球化资产配置的首选,91金融正式推出香港保险业务,向用户精准呈现各种优质保险产品,包括全方位重疾寿险“进泰安心保计划”、“隽升储蓄保障计划”、“守护一生保障计划”等,并提供贴心、周到的售后服务,满足用户越来越多金融消费者合理避税、资产转移、全球化资产配置、规避财务风险、预防重大疾病等多种需求。

7、30定律——投资股票“不超过30只”

理由就是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篮子太多也不利于财富的积累。张雪奎教授在理财讲课时经常说的话:买股票最好不要超过30只。

第一个理由是,因为超过30只的组合,其平均收益与大盘基本没有区别,还不如去买更便宜又不用费脑筋的指数基金。第二个理由是,股票越多你投入股票研究的精力越多,超过30只股票,也超过了大部分个人研究股票的能力。

股票投资适当比重=100-年龄/100。风险与报酬成正比,对一个30岁的年轻人,追求成长,适当地投资股票比重是七成;一名70岁的退休者,股票投资就不宜超过三成。这个法则是国外教科书推荐的法则,那么在国内,我们应把100变为社会平均生活年龄,比如80岁,或75岁。当然,如果你是从事或者曾经从事证券投资的,可以放大比例。

8、1:1定律——金融资产与固定资产等量分配

家庭金融资产和固定资产的比例最好为1:1。

这个定律主要适合中等收入小康家庭。高收入家庭的金融资产和风险较大的金融资产应该适当调高,当然也有人把房地产投资作为金融投资者不在此列。低收入家庭大部分两房也买不起,就是买得起也是用了一生储蓄,也不在此列。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嘉丰瑞德、张雪奎
来源:财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