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无法按照其自身的道德准则来生活时,这些记忆便令人不快,危及诚实善良的自我形象。因此,他们采取了许多对策来减轻烦恼,这就包括忘记这些记忆。这种记忆偏差和扭曲并不是偶然;而是恰恰相反,人们主动扭曲记忆以求树立起自我认同。我们称其为“道德性失忆”。

最近,日本第六大汽车制造商——三菱汽车承认,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三菱在测试旗下汽车燃料经济性时采用了违背日本政府相关制度的方法。三菱公司就对其在四款小型家用车的测试中反复玩弄数据、并违反日本标准对其他车型进行测试而认罪。

这并不是现有企业舞弊的个例。2015年9月,联邦环保总署透露,大众公司曾常年在尾气排放测试中作弊。从银行业到医疗保险业,类似的不道德行为在许多行业都存在。

为什么如此之多的公司领导和员工(即使那些在意自身诚实与否的员工)都接连不断地从事此种非道德行为呢?我们最近进行了相关研究,旨在回答这个问题。而结果表明,人类的记忆错误有助于解释接连不断的道德滑坡现象。

图片来自哈佛商业评论 保罗·加倍特(Paul Garbett)

当人们无法按照其自身的道德准则来生活时,这些记忆便令人不快,危及诚实善良的自我形象。因此,他们采取了许多对策来减轻烦恼,这就包括忘记这些记忆。这种记忆偏差和扭曲并不是偶然;而是恰恰相反,人们主动扭曲记忆以求树立起自我认同。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与包括中性的、积极的、消极的事件以及他人的不道德行为在内的其他事件相比,人们倾向于忘却自己不道德行为的细节。我们称此种倾向为“道德性失忆(unethical amnesia)”,也就是自身非道德行为随时间而混淆的现象。道德性失忆是机体应对心理压力和非道德行为而产生不适感的一种自身调节机制。

以我们的一项研究为例:我们调查了受试者个人过去的经历,并要求人们回忆并写下这些经历。我们发现人们几天以后就记不清非道德行为的细节了;而作为对比,做事总是合乎道德的人在回忆和写下自身积极或消极(但合乎道德)行为时则清晰的多。

在另外一项研究中,我们要求受试者阅读一篇关于非道德行为的故事。某些受试者阅读的是第三人称讲述的关于其他人的故事;其他受试者则阅读第一人称讲述的故事,要求他们设身处地的想象自己是故事的主人公。同样的情况又发生了!人们倾向于忘记自身的非道德行为却牢记他人的非道德行为。

我们又进行了一项关于掷骰子游戏的研究:受试者有机会在掷骰子游戏里谎报点数来作弊挣钱。几天之后,我们测试了他们的记忆。结果发现,那些作弊的人其记忆的清晰、有效和详细程度都不如那些诚实游戏的人。

我们同样检查了道德性失忆症的成因。比如说在我们的两项研究中,让受试者有机会谎报点数获得更多钱,之后再给他们这样的机会。我们发现初次作弊诱发了道德性失忆症,并驱使在接下来的实验中人们更多的非道德行为。

总而言之,我们的发现表明了人们在非道德行为后记忆清晰和有效程度的一致减弱,而这也解释了为何他们随时间流逝,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这种欺骗行为。研究表明,非道德行为更容易被遗忘;而当没有完全遗忘时,非道德行为的记忆也比其他积极或消极的行为的记忆更不清晰。

了解“心理驱动决策”这一点,就能帮助我们理解公司舞弊丑闻。但愿我们表现得更合乎道德,并且在公司中多多发扬道德行为!

本文作者弗朗西斯卡·吉诺(Francesca Gino)为哈佛商学院教授,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行为洞察小组加盟教授,著有《突发奇想:为什么决策错误? 怎样坚持计划?》(哈佛商业评论出版社,2013),作为哈佛商学院高级经理培训项目的联合主席主讲行为经济学在企业问题中的应用。

另一作者作者玛利亚·克扎(Maryam Kouchaki),西北大学克洛格管理学院管理与组织学助理教授。她的研究方向是决策制定与伦理道德。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译者: 陈卢卢卢
来源:哈佛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