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借助“互联网+”的大潮,物业管理服务行业正在逐步从一个被忽视的传统行业到引起前所未有的关注。面对物业行业的内在生存困境及外部跨界威胁,不少物业企业开始寻求升级或转型之路,行业迎来新一轮风口。


在物业行业的转型与发展过程中,物业公司的业务模式逐渐发展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彩生活、长城物业为代表的运营派,通过拓展社区增值服务、创新业务模式实现创收,主要侧重于社区服务运营;一种是以万科物业、龙湖物业、绿城物业为代表的服务派,在服务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以精益求精的服务质量和绝佳的住户体验来提升自身的品牌,主要侧重于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那么,运营派和服务派都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呢?在转型和发展的道路上,对于服务和运营,物业公司究竟该如何权衡和选择呢?


运营派代表

彩生活、长城物业

彩生活:社区服务运营+市场化扩张


彩生活首创了“彩生活服务体系”,将物业管理升级为物业服务运营,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推出了一个为业主提供增值服务的彩生活社区服务平台。这个平台一方面以社区服务为手段,提供增值服务;另一方面打造社区电商平台,构建住户、商家、彩生活的生态圈。


为了形成有规模和有粘性的平台,彩生活通过并购快速积聚客户端资源及数据,从而支撑平台的塑造。截至2015年12月31日,彩生活的覆盖范围已延伸至中国165个城市及1个海外国家新加坡,签订合约管理2001个住宅社区,合约管理建筑面积约为3.22亿平方米,实现了服务面积的快速扩张。


事实证明,并购扩张确实给彩生活带来了正面的影响:自扩张开始的2011年起,彩生活净利润就开始扭亏为盈。2015年彩生活总营业收入达到8.27亿元,较上年增加112.6%。

不过,彩生活的增值服务仍在增加入口流量的阶段,并未形成清晰的盈利模式。此外彩生活将重心放在社区服务运营上,可能对其基础服务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彩生活SWOT分析图


长城物业:对外开放社区O2O平台,形成规模化效应


长城物业作为一家完全市场化的物业服务集团,是业内最早提出物业云与社商云概念的,这正是社区O2O的前身。长城物业在传统物业管理基础上,打造了“一应云”智慧平台,一方面将传统的物业管理搬到了网上,实现社区服务O2O;另一方面以合作共享的方式组成跨行业的商业联盟,实现多赢。


2015年,长城物业传统的物业管理业务走进了全国58个城市,管理项目500个以上,管理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服务家庭400万户;新兴的社区O2O业务也取得了一份好成绩,一应云智慧平台运营至今,聚合了物业企业180余家,涉及物业项目达2900个,物业面积超5.2亿平方米,初步形成一应云社区生态圈的雏形。


尽管长城物业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但也必须看到长城物业作为一个传统的物业服务公司,在平台运营方面缺乏经验,探索成本较高;此外联盟企业层次和水平良莠不齐,标准化推进缓慢,盈利点暂未形成。


长城物业SWOT分析图



服务派代表

万科物业、龙湖物业、绿城物业


与运营派相比,服务派物业企业坚持以服务为主核心的经营理念,不仅提供优质的基础物业管理服务,更通过不断创新、延伸服务来为业主创造超额价值,以更好地获取业主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保持市场竞争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社区O2O的兴起,服务派企业也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物业管理,均是在便民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首要目标是提高业主满意度而非盈利。


万科物业:搭建“睿服务”平台体系


万科认为,无论叫物业管理服务,还是叫社区运营服务,其本质上都是基于不动产的集合产生了公共产业,需要有人做好物的打理,保障业主的人身和资产安全,这是物业服务企业追究的核心客户价值。因此,与彩生活提出的“羊毛出在兔身上”相反,万科倡导“羊毛出在羊身上”,通过物业服务质量的提升,来实现物业服务费的提升。


为实现更好的物业服务,盘活劳动力,提升传统物业管理效率,万科搭建了“睿服务”平台体系。万科物业“睿服务”平台包括了业主手机端APP“住这儿”和工作人员手机端APP“助这儿”、EBA远程设备监控系统,以及将所有社区设施设备进行线上管控的“战图”系统等。同时,万科物业不再限制于仅服务万科社区,将向外输出“睿服务”模式,让睿联盟的每家企业都能通过睿服务享受万科物业的经验成果。


截止2015年底,万科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建筑面积2.1亿平方米,睿服务管理面积2533万平方米,占比约12%。与此同时,万科物业的客户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0%以上,具有超高的客户粘度和忠诚度。


 然而也必须看到,尽管万科物业采用轻资产输出的方式输出睿服务,这样类似“分包”的模式,对万科自有以外的社区进行推广难度大、速度慢;且万科物业的传统物业管理服务的盈利空间小,需要母公司支撑和补给。


万科物业SWOT分析图



龙湖物业:发展智慧社区提升服务品质


龙湖物业是典型的服务派,一直以来,龙湖通过超高的服务水准赢得了客户和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龙湖物业满意度超过90%,年度收费率98%。


在传统物业服务的基础上,龙湖物业把互联网基因植入房地产延伸服务,为“龙民”打造更便捷的智慧物业服务和专属的品质生活体验。集中支付、小区设备设施智能化管理、物业智能化管理和小区业主交互智能化是龙湖为智慧社区生活定位的四大基础功能。


与运营派的彩生活相比,龙湖物业的发展模式为纵向服务升级,通过做好基础服务、提升用户粘性来带动横向发展。据数据显示,2015年龙湖物业多种经营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达到27%,一方面是由于龙湖管理规模大、客户基数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龙湖物业形成了较高的客户粘度和忠诚度,为其多种经营收入提供了基础。然而,尽管龙湖物业实现了物业管理收入之外的多种经营收入,但因其服务成本较高,仍需母公司补给;且未来大规模房地产开发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后续增长较为困难。


龙湖物业SWOT分析图


绿城物业:打造园区生活服务体系满足业主个性化需求


绿城服务认为,只有高于业主期望值的服务才能提高业主的满意度。绿城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贴心细致服务将传统服务做到极致,为业主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增值服务。绿城将基础物业服务、园区生活服务、公共服务及微商圈服务和邻里社交服务等资源统筹于一体,建设“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服务、智能化生活”的生态化智慧园区。


相比其他房企物业,绿城物业在提高客户满意度上耗费的精力最多,而在O2O盈利方面相对要求低。在增值服务方面,绿城主要任务是整合资源,挑选渠道,让业主和商户实现对接并做好客户服务等。这一部分的收入对于绿城物业来说起到的仅是补充作用,核心还是满足业主需求。与龙湖物业处境相同,因高品质的服务质量耗费成本较高,绿城物业需要母公司支撑;同样未来的规模增长较为困难。


绿城物业SWOT分析图



运营派VS服务派

互联网时代下的利弊权衡

一、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


前文对五个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在服务和运营之间的利弊权衡之前,有必要对服务派和运营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


经前文所述,不难看出,运营派和服务派在发展过程中,均跟随互联网+的大潮,不同程度地涉足社区O2O,当然也存在诸多不同点,如下表所示:




二、盈利模式比较


对于物业企业来说,盈利模式是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总结起来,运营派代表企业和服务派代表企业的盈利模式如下图所示:




三、运营派VS服务派:优势与困境


不论是运营派还是服务派,都各自有其优势,也都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总结起来如下表所示:




总体来说,运营派侧重于社区服务运营,盈利渠道较多,创收能力较强,且通过一系列市场化的手段实现规模的快速增长,具有大量的客户资源,为其开展社区服务运营提供了资源基础。然而侧重社区运营和快速扩张的背后,易忽视其服务质量,用户的黏性和忠诚度不高,同时大量互联网企业、电商的涌入导致社区服务运营的竞争十分激烈.


服务派以服务质量为重心,具有较高的服务质量,也因此有较高的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利于企业的口碑和品牌效应,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但服务派多为房地产公司的附属物业公司,属于“内生式”增长,自我造血能力差,尤其是在不再大规模开发房地产项目的未来,服务派物业企业的后续发展较为困难。


四、物业企业:应结合自身优势选择发展路径


对于物业企业应该做服务还是做运营,这个话题本身饱受争议。一方面,有的物业公司认为越来越多的物业企业,会因为生存而从传统服务转向社区运营。物业公司如果长期处于为了维护品质而依靠开发商补贴资金,不能自我造血,缺乏具有时代发展需求和人文思想的商业模式,失去良好增长势头,它的路只会越走越窄,甚至最后走投无路。而另一方面,有的企业认为,物业服务要回归初心,不忘本质。在物业公司多元化业务的尝试中,增值服务的占比远不能与物业服务的收益相抗衡,社区O2O也不是开通一个APP就可以的。因此对物业公司而言,线下的服务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满意的服务才能与业主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


无论是运营派还是服务派,都各有其特点和优劣势,到底哪一种模式最好很难判定。实际上,运营和服务并不矛盾,存在很多交叉点,只是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事实上,对于服务还是运营,更重要的是把握好二者的平衡。


面对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时代,跨界经营、边界越来越模糊甚至金融资本涌入物业,物业服务企业需要对自身进行诸多权衡和考虑,结合自身优势选择转型和升级的道路,不能盲目跟风。而不管选择哪种模式,都需要对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改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至于服务派和运营派的道行孰高孰低,交给时间去评判和证明。

更多内容请查看

搜房产业网http://fdc.fang.com/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