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学派早就看出了纸币制度的问题。他们的药方是取消政府对货币发行的垄断,让自由竞争产生市场所需的货币。这么说多少有些书生意气,就像不管我喜欢还是不喜欢百度,写个小豆腐文章还是要查询好几次的百度。事实上,奥地利学派喊了那么多年,黄金、比特币等等非政府的货币还是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苹果向我们完美诠释了对付垄断平台的正确方式:扬长避短,开辟新战场。既然无法在PC上打败windows,那就在智能终端上打败它。而为了能够在智能终端上打败微软,还必须要让itunes能够和windows共存。

纸币是经济生活所必须的金融产品,承担着多种功能。但政府却肆意操控、无节制掺水,还冠冕堂皇地称之为“货币政策”。市场自然而然地产生逃避纸币的倾向。在国际上,就有货币替代的说法。货币替代,就是指一国居民因对本币的币值稳定失去信心,或本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发生的大规模货币兑换,从而外币在价值贮藏、交易媒介和计价标准等货币职能方面全部或部分地替代本币。

垄断者当然不会坐视货币替代,必然会采取货币管制。但市场是高度适应的系统,即便是在外汇管制的国内市场,也会有替代性的产品出现。当然,不是完全的替代,而是一定程度上的替代。

早期一定程度上替代纸币的金融产品是定期存款,通过生息实现了一定的保值。但这完全牺牲了流动性。真正的问题在于,控制存款利率是政府控制纸币的基础,利率受限的存款和纸币根本就是一丘之貉。在管制利率时代是无法真正实现纸币替代的。

利率管制逐步放开之后,货币市场基金成为比较完整意义上的纸币替代者。替代这个词有些剑拔弩张,一般比较和谐的说法是“现金管理”。个人认为货币市场基金其实就是奥地利学派所说的“市场化的货币发行商”。

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除了各国央行“no zuo no die”的大力推动之外,其采用的几个“专利技术”也非常关键:

一是灵活的申购赎回,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提供了和纸币几乎同样的流动性便利;

二是限制投资于短久期低风险的固定收益产品;

三是采取了摊余成本法和影子估值调整技术,保证了估值稳定性,根本上保证了流动性。

在纸币替代的过程中,货币市场基金的缺陷也很明显。主要是其投资范围被施加了过多的监管限制,限制了市场的创造力。比如货币市场基金限制投资于剩余期限在397天的债券。为什么是397天而不是398天或者400天呢?作为组合,配置部分更久期限的债券就一定增加风险吗?

比货基更好的、也发展更快的是另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金融工具:理财产品。和货币市场基金相比,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更加广泛,投资组合更加灵活。很多理财产品配置了很多非标产品,甚至配置了部分权益和商品。这些提供了更多手段规避央行掺水的风险。但整体收益水平提高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估值波动的问题。这个技术问题不好解决,市场给出了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即约定预期收益,这是一种变相的摊余成本估值。

货币市场基金和理财产品是少有的低门槛的纸币替代产品。货币基金几乎没有门槛,理财产品的门槛是5万元。对于富人而言,选择则要多得多。很多私募产品的配置和策略可以非常灵活,满足高净值人群纸币替代的需要。但这些产品的门槛在100万甚至更高。传统来说,区位优越的房子是富人通用的货币——不管你印多少钱,好房子就那么多。

这就进入了一个不可逆的循环:央行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印钱;=》市场想办法进行纸币替代,金融行业提供纸币替代服务而发展壮大;由于富人有更多手段进行纸币替代,并且能够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所以贫富差距扩大;=》由于纸币替代,央行印钱的效果下降;这迫使央行加大力度印钱……

结果是我们得到了:

更弱的货币政策效果

更大的贫富差距

更庞大的金融行业

最终市场只剩下一种盈利模式,那就是赚央妈的钱。要诀就是用流动性去冲击任何供给受限的东西:从一线城市的房子到螺纹钢,从大蒜到壳资源。监管部门只能四处扑火,成就了美林牌电风扇。

回溯历史,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是货币幻觉。当富人的幻觉逐渐消失以后,货币政策越来越依靠穷人的幻觉以及更大的药量。真正的奇迹在于一个依靠幻觉的政策可以持续这么久,甚至到了负利率的程度。可以预料的是,只要还有人主观上或者被动地拥有这种幻觉,货币政策的就还会实行下去,而且愈来愈盛。同样可以预料的是,货币政策的副作用也会越来越大,投机盛行,老百姓无所适从。这一点,将在下篇中分析。

我相信,最终央行会得到的教训是:表面上,央行可以控制利率;实际上,央行无法控制利率。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丁家烜
来源:微信公众号:阿尔法工场转自人民币交易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