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一个前辈的故事,他说他30岁以后,用了6年的时间从一个普通文员晋升为总监。

乍一听好像挺励志,但我很快又发觉这里头好像有什么不对。

一个学历水平不算太低的职场老生,却在职场里头当了7年的屌丝,年过30还跟刚毕业的大学生竞争着月薪6千的普通文员岗位,难免有些说不过去。

这让我不禁思考,是什么拉开了职场上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我带着疑问跟几位混得比较出色的朋友交流,并从他们的故事中总结出了3条经验,在这里跟大家分享。

01、会的争着做 不会的学着做

朋友A是联通营销中心的行业总监,大学毕业第3个年头坐到现在的位置,也算是年轻有为。

当我抱着这样的疑问拨通他电话的时候,他用他的亲身经历跟我说了这么一句话:会的争着做,不会的学着做。

这是他在三年内获得3次晋升的秘诀,也是他个人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他的主要工作是服务企业大客户,整条业务线通常包括商务洽谈、技术安装、客户验收。销售经理跟客户洽谈完之后,剩下的环节就可以扔给技术去对接。

但朋友A却坚信一个既懂技术、又懂商务,能够全程参与整个业务,对前后都能把控的销售才有未来。

于是体育出身的他,不仅恶补了营销、谈判、心理学等知识,还经常跟着技术人员亲临现场,在机房折腾到凌晨两三点才回家。

有一次客户投诉上网延时,对方要求延时控制在10毫秒以内,而技术连续去现场测试了3次,测到的结果都是11毫秒。

客户不肯认账,眼看工款拖一个月就损失10万,朋友A决定自己再去测一次。

结果,这一测就通过了。客户不仅乖乖把工款给结了,还对朋友A赞赏有加。

朋友A亲身验证了“不懂商务的技术不是好客户总监”,你懂的越多,得到表现的机会也会越多。

有人用1年的时间积累了你5年的经验,也有人5年都在原地打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拉开了,而朋友A属于前者。

02、不求恰好,只做最好

人的命运之所以很难被改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模式,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有人做事犹如蜻蜓点水,只求“恰好”;而有人一不做二不休,一旦做了就尽全力做到“最好”。

我之前在电商公司上班,老板要求定期做数据总结。一同进来公司的小A和小B对老板要求的汇报工作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也最终导致了两个人完全不同的晋升速度。

 

运营部的小A以前从来没有系统学过数据分析,对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也是知之甚少,只是用自己掌握的最基本的数据处理技能,把该汇报的内容汇报完了,就结束了。

而小B则不同,虽然大学主修化工的她也并非科班出身,但她却对数据流露出极大的热情。用她的话来说就是,那些复杂的数据很“性感”。

她不仅在短时间内学会了用excel统计、分析数据,还会深度挖掘数据之间的联系,对商城文案、设计提出优化意见,并用详细的数据分析报告向老板展示行业状况和自身的品牌实力。

两年的时间,她成了运营部门最年轻的经理。而跟她一同进来公司的小A,还在最初的岗位上混日子。

小A做事只求“恰好”的心态,让她陷入这样一种很局限的工作模式: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而做事极致的小B不仅能够解决眼前的问题,还能够洞察先机。久而久之就能看得更远,想得更周全,将自身的角色转换成领导者。

两种工作态度,往往成就的是两种人生。

03、不仅活要好 还要找存在感

我们公司那层办公楼有一片很大的用餐区,同事们都会结伴在那吃午饭。我以前觉得人们热衷的闲聊很浪费时间,所以我会一个人买好盒饭,然后躲在角落边吃边看节目。

我一直没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反倒还为自己节省了时间沾沾自喜。后来听了杨小米(简书签约作者)的故事,我才开始意识到自己想法的错误。


她跟我恰好相反,每天中午都跟同事搭伙吃饭,入职一个月就和几十位同事打成一片。吃饭的时候,大家会聊工作,也会聊私人问题。很多不能放在办公室谈的话题,会在饭桌上谈。

公司的一些比较隐蔽的事情通常只有少数人知道,跟同事多交流,就可以接收到很多原本不知道的信息。一来搞清楚一些办公室政治以防躺枪,二来有些隐性的关系有时会成为你日后能否办成事的关键。

通过这么一顿顿饭,她和同事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工作上配合默契,为她从无业绩冲到销售NO.1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跨部门合作的时候,很多同事都会非常乐意提供帮助,同时也会第一时间将好的信息分享给她。

人是视觉动物,如果你总是把自己放在电脑屏幕背后,而不出现在别人的视野中,别人就可能意识不到你的存在,一些好事也就很难降临到你的头上。

所以一定要重视和同事的社交时间,这样既能让你和同事关系更加融洽,还能第一时间知道很多重要的信息,更有利于你在公司的发展。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若言
来源:实战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