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同济大学最新消息,上海市新一轮总体规划(2014-2040)模样已经渐渐清晰,具体地说将布局:


4个城市副中心青浦|松江|嘉定|临港

9个新城:闵行、南桥、崇明、惠南、枫泾、川沙等综合新城,宝山、金山、长兴等产业新城;

而新市镇则由区县重点推进,最终形成“1+4+9+X”城市空间。


总体规划确定在全球城市区域战略中将上海置于长三角战略框架,充分发挥对接国际、辐射国内的“两个扇面”作用;手挽江浙、舞动长江龙,到2040年,迈向竞争力更强、人文特质更优、可持续发展势头良好的世界级城市

上海市新一轮总体规划图


上一轮规划面临瓶颈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上海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紧张;随着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上海面临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大;上一轮规划(1999-2020年),上海提出一城九镇(即松江新城,及朱家角、安亭、高桥、浦江等9个中心镇),“60个左右新市镇”和“600个左右中心村”的“1966计划”面临未曾料及的瓶颈。随着形势的发展,上轮规划的局限性逐步显现出来,比如未将周边的太仓、吴江、平湖、嘉兴等江浙城市考虑进来,大城市辐射能量受到限制;早期的“1966计划”主要从促进郊区发展的角度立意,但现在宝山、嘉定、闵行、松江逐渐与中心城区相接,与当初愿景背离;再者,原规划过于考虑管理和生活服务配套,使得就业岗位密集的服务业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区,以致新城功能性增长速度缓慢,等等。



习总:继续完善长三角地区合作一体化


“种种问题要求我们制定2040规划时加以解决。”课题主要负责人张尚武教授说,习总书记今年5月考察上海,明确要求继续完善长三角地区合作协调机制,加强专题合作,拓展合作内容,加强区域规划衔接和前瞻性研究,努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所以,我们的新规划从世界(宏观)、中国(中观)和城市(微观)着手,规划上海的空间战略。”


将上海置于长三角战略之中


“就规模而言,上海已经成为全球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张尚武说,上海的世界城市排名已从2000年的第30位提升至2012年的第6位,但从结构竞争力而言,上海与领先城市存在的差距还很明显,所以,在新一轮发展中,我们要将上海置于长三角的战略之中,充分发挥上海对接国际、辐射国内的“两个扇面”的作用,让跨国公司全球或区域总部更多落沪,金融中心的地位越来越凸显,更好地成为国际旅游、会展目的地,更好地成为信息、通信和交通枢纽。“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更加关注人,让上海成为精英人才的汇聚地;更加关注新技术支撑下的城市系统更新,关注气候变化和生态;关注交通系统的全球连接性和通勤的支撑。”


规划中的“域群圈区”


上海市作为巨型城市群中的“领头雁”,作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国家引擎,须成为制造业带和创新基地,它的大都市区应该引领并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专家们把这个作用分为“域群圈区”来界定上海与长三角关系,所谓“域”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三省一市(江浙皖沪),“群”是指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23市),“圈”是指精密协作圈、日常通勤圈,“区”是指上海大都市区。“域群圈区的关键是协作和通勤”,张尚武说,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沿湾(杭州湾)发展带、沿运河发展带、沪宁和沪杭甬发展带、沿湖发展带等等都是协作和通勤的廊道,如何更好发挥传统廊道(沪宁、沪杭)的作用,发掘潜力廊道(沿海、沿江、沿湖)的能量?都需要我们从廊道升级、制造业转移以及硬件支撑上展开深入的研究。基于此,课题从宏观上仔细研究六条廊道的发展侧重点,细分人流、商务、物流,关注枢纽地区与廊道的连接,并规划出若干对接的区域发展节点。



江浙城市进入上海一小时通勤圈


“对内,上海的作用是服务与引领。”张尚武说,带动与联合应成为协调上海与长三角城镇关系的主线,上海在创造更多区域共享的机会中才能更好地发展,上海应该更主动地推进100公里半径“小三角”一体化进程,这样1小时通勤圈就覆盖了上海、太仓、吴江、苏州市区、嘉善、平湖、嘉兴市区等区域。“江浙的这些城市都进入到上海的一小时通勤圈,无缝对接后的都市群结构转型、能级提升、多中心联动肯定会局面一新。”张尚武说,再往大里推演,进一步挽住跨区域的城际及高铁通道,比如增加沪渝通道、江苏沿海通道,让区域通道进浦东,增加安亭、松江两大转换节点,那将会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大都市战略规划。


布局4个副中心(二级城市能级)


就“市”而言,上海都市区如何调整布局战略?1966战略与现实的“职住分离”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上人口增量主要集中在新城与中心城区间的边缘地带,这些边缘地带越来越成为矛盾的焦点地区。“仔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课题认为:行政单元主导的地方发展模式,是造成外围地区增长失控,生态空间保护难以落实的主要原因。因此,新规划必须多管齐下,走出单纯的人地对应关系规划老路,在理想规模(2480万人)和弹性规模(3200万人)的弹性增长框架下拟定城镇化与外围的城镇化策略。

按照这一策略,课题研究集中在人口规模、分布,就业分布、交通策略等问题上,深入研究边缘增长、外围增长及定向增长等交互作用与对策,最后确定城市的刚性控制边界、结构性控制边界,留出通风廊道和大尺度开敞空间。”张尚武说,根据研究,课题提出在大都市地区范围内布局4个对接和服务区域的副中心(二级城市能级);打破行政区划,分类指导新城和新市镇发展,弱化中心村层次。

总的来说:

新一轮规划正在反思之前“摊大饼模式”带来的种种城市后遗症,尤其是城市无序扩展导致环境、交通、社会治理等各方面矛盾日趋激化。之前确定的几个城市副中心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心城,所谓的副中心已经名不符实,此次将把临港、嘉定、松江、青浦四个新城拿出来作为新的城市副中心(建设级别、投资强度、各类配套参照中心城),这个设想非常符合建设世界城市的总体格局要求。

其中嘉青松将成为上海从陆地方向连接江浙地区的二级城市节点,把这三个节点建成引领江浙边界地区向上海集聚资源的抓手,以扭转上海西部郊区竞争力弱于江浙临近的昆山、苏州等地的不利局面。而临港则成为上海面向海洋方向的唯一副中心级别建设区,也是面对世界竞争、建设五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这一副中心将支撑上海自贸区发展成国际顶级的自贸区,这一方向上与浙江省在港口航运贸易等方面的合作也将成为沪浙合作的新亮点。习总提出的陆地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交汇点正好在上海,临港自贸城副中心正好是连接这两个国家战略的枢纽,同时临港自贸城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也将起到引领整个长江流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示范带动作用。——评注@11号地铁南

上海对城市建设多极化布局的大胆探索由来已久,走出传统的“上只角”中心地带,大规模新城、新区、城市副中心的概念相继出现在各种城市规划文件中。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提出了“新城”的概念,包括松江、嘉定、临港等11个新城。


2005年,参考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最终确定规划建设9个新城。经过多年发展,闵行、宝山已与中心城基本连成一片,郊区新城包括松江、嘉定、临港、青浦、金山、奉贤南桥、崇明城桥7个。


2007年,随着真如城市副中心的批复建设,徐家汇、花木、五角场等城市副中心也迅速崛起。由此可见,上海对城市“多极化”发展的探索从未停止。

青浦新城不是“郊区的新城”
而是上海的新城


所谓“新城”,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在空间上的拓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郊区新城如何发展是一个重要命题。


上海郊区新城从上世纪90年代起步,历经多年发展后,部分新城还是难以走出人气不足、空置率高的困局。


据业内人士分析,上海新城建设问题的根源在于体制机制。他指出,“郊区新城不应该看成是郊区的新城,应该看成是上海的新城来发展”。


城中心版图渐显
青浦新城规划变现

青浦新城是上海市的“1966”城镇体系框架中规划建设的九大新城之一。2010年,市政府确定加快推进嘉定、青浦、南桥三大重点新城建设。


回看彼时,有业内人士曾指出,青浦新城将“造城”的概念引入建设,依托区位优势和历史积淀,它的前景是几大板块中最好的,未来新城区会将老城区紧紧包围,势必会形成更大的生活圈。


随着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展开,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大虹桥商务圈规划不断推进,让青浦新城的建设再引关注。


“崧泽文化”的发现,让青浦地区成为上海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的聚居地。至去年年末,青浦全区有常住人口119.76万人,其中来沪人口(居住半年以上)比例不断攀升,占常住人口的61.4%。


作为青浦区中心、区政府所在地,青浦新城成为全区的交通汇聚点和产业集中点。它不再仅仅是上海的郊区新城,更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城市参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分工与协作。


青浦新城总体规划
welcome
青浦新城由现青浦老城、青浦新区(东部)、向西延伸区域和朱家角镇区四部分组成,它具有居住生活、产业、旅游等综合功能,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具有"水乡文化"与"历史文化"内涵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服务长三角的上海西部综合性生态宜居城市。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常住人口超过100万的青浦,却没有纯商业面积高于6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市综合体,目前成熟的商业中心因档次不够高、业态传统无法满足现代人休闲娱乐需求成为备受诟病的一点。

今年以来,17号线途经的汇金路站、青浦站、漕盈路站、淀山湖大道站、朱家角站等五大站点的商业综合体项目为青浦新城的发展不断加码。未来青浦新城“五大明珠”呼之欲出。

上海轨道交通17号线是青浦区第一条快速交通干线,也是上海市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的一条重要轨道交通路线。17号线为青浦带来重大利好。淀山湖新城建设的主要推进方——上海淀山湖新城发展有限公司近日透露,17号线淀山湖新城内5个站点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引来多家大型开发企业关注。5个站点关联土地的招商出让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从2014年初至今,已有3个站点的4幅地块挂牌成交。目前这些项目正加紧深化设计方案,其中部分项目将在17号线开通前半年竣工。


  产城一体水城融合

青浦区已全面启动“一城两翼”建设。其中的“一城”指的就是位于青浦区中心区域的淀山湖新城。它是“十二五”期间上海城市建设中心向郊区转移,加速重点推进的新城之一。依据总体规划方案,淀山湖新城规划总面积为119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数十万人。新城东邻大虹桥交通枢纽,西接沪上最大天然湖泊淀山湖,重点突出“产城一体、水城融合”理念。

17号线东起虹桥火车站,沿崧泽大道南侧平行西行跨越G15沈海高速公路后接转沿盈港东路、盈港路西进青浦城区,进入朱家角地区后走向沿318国道南侧平行至东方绿舟,全程35.3公里。近日,轨交17号线部分标段工程开工,标志着轨交17号线进入施工建设阶段。


在淀山湖新城,17号线扮演着“四两拨千斤”的重要角色,这条横贯青浦“一城两翼”的交通大动脉,将构筑串连起青浦新“经济走廊”。一来,轨交将迅速集聚巨大人气人流,产生郊区和中心城区的同城效应;二则,“站点经济”与区域城镇化、城市化建设进程结合起来,站点建设与周边商业开发、交通线路、城镇建设等互为支撑,带动沿线城镇、城市的发展。


2014年至今,17号线途经的汇金路站、青浦站(原外青松公路站)、漕盈路站、淀山湖大道站、朱家角站等五个站点的商业综合体项目,吸引了不少开发企业,由东向西的五大站点综合体规划特色纷呈、功能各异,恰似被17号线串连起来的5颗宝石。

五个站点定位明确

在轨交开工之前,上海淀山湖新城发展有限公司聘请著名咨询机构,根据新城狭长的城市形态特征,对新城内的5个站点关联区域进行了差异化的功能定位研究论证。

目前,5个站点开发定位都已明确:汇金路站打造一个“文化、生态、国际化”的,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商务于一体的区域性城市综合体;青浦站以商务、休闲和生活互相联结,拟构筑第三代新城“产城一体”的典范,打造外环线外第一个“城市R–BD”;漕盈路站以生态居住、综合交通枢纽为主(含青浦公交总站),辅以商办及基础性生活配套,打造现代化生活、工作、娱乐、购物一体的生态乐活城;淀山湖大道站打造成为青浦新的副城市中心,开发绿色生态的生活空间、滨水休闲的娱乐空间、江南水乡的居住空间;朱家角站拟致力于打造服务中小民营高科技成长型企业,以优势产业实现产业集群。

淀山湖大道站 迎来万达“第四代”


2014年9月10日,大连万达集团摘得上海青浦淀山湖大道南侧地块,土地出让面积8.89万平方米,规划用途为商办,商住用地。


不同于万达集团以往在上海打造的前6座万达广场,该地块将建设万达集团“第四代”核心产品——"青浦万达茂“。青浦万达茂是继南宁之后的第二个“万达茂”项目,也是万达集团首次在一线城市打造全新的大型室内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万达茂”是万达集团在世界首创的大型室内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是万达倾力打造的世界文化旅游新品牌,以文化娱乐为主,大幅降低零售比例。


从设计方案看,青浦万达茂和以往的万达广场完全不同,它以游乐为主。“万达茂”的落地将与朱家角、淀山湖形成“东西旅游轴线”,彻底解决天气对“城郊休闲旅游”的影响。也将进一步巩固及发展青浦“淀山湖新城综合旅游区”的战略布局,提升青浦区在长三角休闲旅游的新格局。目前,青浦万达茂正加紧深化设计方案,预计在2017年6月开业,比17号线开通早半年。

汇金路站宝龙广场体量达35万平


汇金路站是淀山湖新城最东的地铁站,毗邻大型居住社区,是新城东部交通枢纽。2014年1月这个站点上盖项目由宝龙集团竞得。


目前定名为青浦宝龙城市广场的汇金路站地铁上盖综合体,规划有风情商业街、酒店式公寓、shopping mall、高档写字楼、星级酒店等多重业态,总体量约35万平方米。项目将会延续宝龙城市广场在全国各地的形象,打造一个文化、生态、国际化的,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商务于一体的区域性城市综合体,填补区域一站式商业空白。青浦宝龙城由紧邻的四个地块组成,两条河流经过环绕。从其规划看,两栋地标性办公楼一左一右构成青浦中心区的城市门户,整体规划方案布局疏密有致,建筑造型简洁现代,挺拔的办公和舒展的商业形成高低错落的有机体。


青浦宝龙城25地块商业街预计2015年初就将公开亮相。一个新的青浦城区活力中心和人气聚集地即将出现,并通过地铁出口的下沉式广场、公交枢纽、集约式宜人绿色社区、公共交通与步行之间的无缝连接,多样化的商业休闲场所,展示新城的时尚魅力。


漕盈路站打造一个生态乐活城


轨道交通站点不仅能满足快速出行的需要,更能发挥公交枢纽等综合交通的优势,满足市民“零换乘”需求。同时,上盖办公、商业和住宅,更能让人体验出门就是地铁站,到站就是办公室,购物就在家门口的快捷与便利。


在青浦城区西侧的17号线漕盈路站,就将打造青浦首个现代化交通枢纽生态示范区。漕盈路站上盖项目2014年2月28日由上海吉富绅集团竞得,商业、办公、住宅规划总体量约10万平方米(不含地下部分),其规划设计将项目围绕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的交通枢纽,通过地上公共交通与地下轨道交通的结合,辅以生态居住及商业办公功能,展示生态居住功能与商办配套为一体的产城融合区,创建生态居住、休闲娱乐和活力工作的生态乐活城。


这个项目目前正在深化设计,预计2015年1月开工,2017年9月竣工。


朱家角站打造升级版中国硅谷


同样,在17号线最西的朱家角站,未来将以高新技术产业、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打造升级版的中国硅谷。

  

淀山湖大道北侧综合体做足水文章


淀山湖、淀浦河,青浦悠久的水文化正在即将出现的17号线地铁综合体中不断体现出来。在淀山湖大道站北侧地块已完成了方案的编制,项目以水文化为核心,以流动的水为主题,打造青西片区24万平方米(不含地下)集高端商业、购物和居住的组团。


在淀山湖大道北侧综合体的规划方案中,可以发现一系列变化的空间不断强调“水”的主题。以“峡谷”为主题的西面商办地块,通过瀑布流水的形式打破高密度建筑群的沉闷感,由高向低,水流通过多个水池、绿色景观逐渐慢了下来,蜿蜒曲折地流向东面的住宅群落。水成为连接商业办公住宅的纽带,处处可以亲水,远近高低均与水为邻,水成为流动的“生命”。17号线通车之际,淀山湖大道站南北两大综合体呼应,成为一个亲水戏水观水的新地标。

青浦站新城新地标高度达178米


17号线青浦站上盖综合体项目位于外青松公路与盈港路交汇处,是淀山湖新城5个轨道交通站点中最为重要的地标性站点。作为新城一级地标,高度达178米,将对新城城市轮廓线形成统领作用。淀山湖新城公司特邀请美国墨菲杨、德国HPP、英国ATKINS三家国际知名设计事务所对青浦站的超高层进行城市设计。


青浦站概念性方案运用“水色青浦,因水成景”的理念,将多种业态与商业动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拟打造崧泽文化新地标、创造上海之源新中心、营造水城栈桥新生活、传承江南邻里空间特色,构筑滨水文化商业聚落。此外,该项目拟重点引进3大类型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创意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产业,并聚焦以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为实力型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总部级研发、展示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孵化平台。目前多家国内外一线开发商均对青浦站上盖项目表示强烈意向。


文章来源:看青浦

微信最新功能:置顶公众号

先升级微信到最新版

再点击顶部“今日房产”蓝字
滑动“置顶公众号”滑块

我们就在一起了!



微信

关注“今日房产

微博

关注 @今日房产

移动官网

wap.gotoday.com.cn

上海置业热线

400-6622-688

微信公众号:jinrifangchan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今日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