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喊着减肥七八次了,一次都没成功过;你嚷着要抽出时间把这本书看完,可一直没有翻开第一页;你说看完这集韩剧我就去背单词,可一直对着视频坐到了半夜十二点……

自控力太差到无药可救的你,还怎么成为自己的CEO?

bobo是我的前同事,自我认识她开始,一直都是高大健硕的身材。这样形容女生虽然有点不恰当,但在我眼里她的身材就是这样的,可能是生了孩子后的缘故吧,我猜测。

她是一个对自己很“狠”的人,为了瘦身减肥,每天下班后立马冲到健身房健身,每天很早就起床跑步做瑜伽。几乎每天都可以在朋友圈看到她大汗淋淋地健身照。

然而她又是一个对自己特别“好”的人,坚持一段时间控制饮食后,她又不自觉地在运动完后用美食犒劳自己,因为“只有吃饱才有力气运动”。(PS:她发的美食照,我隔着屏幕都可以“闻”到香味,看得我直言口水。)于是,健身照和美食照就成为bobo朋友圈的标配。

然而,正如你想的那样,她真的还是原来的身材。我还没有机会看到她瘦成一道“闪电”呢,她就辞职了。现在的她,全国到处出差,朋友圈再没有出现她运动的照片。

看到这里的你,想想,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经历?本来打算做的事情,有多少只是想想而已的?有多少是坚持下来的?有多少是中途放弃的?

等等!别急着为自己辩解,我们人的借口实在太多了,说的是你也是我。而事实上,你真的没必要找借口。除了那句“懂你的人你不必解释,不懂你的人你更不必解释”外,其实本质是你找的借口或许连自己都不相信。当你开始找借口时,就是你怀疑并审视自己的时候。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要从本质和根源着手,要不然治标不治本,是没有多大效果的。

就拿bobo的例子来讲,她知道运动可以瘦身减肥,所以她花钱请教练制定健身计划,花钱到健身房运动,花时间和精力去坚持运动。有这个觉悟是好的开始,有这份毅力更是值得赞扬。

可是她光迈开了腿,却不愿管住嘴。你以为她不知道要运动和饮食相结合才可以达到瘦身效果吗?错,她知道的,更何况她还请了健身教练。

这个时候有人就要说了,她不够自觉,没有自控力!可别忘了,bobo是控制了一段时间的食欲哦,她是在努力的“自控”,可是当“自控”还没有形成“自律”之前,她就先“失控”了。

在马歇尔·古德史密斯和马克·莱特尔的《自律力》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创建持久的行为习惯,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在其腰封上有另一句话:自控只能防止你变坏,自律才能让你变得更好!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高级策划人,低级执行者”。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难以成为理想的自己的?作者总结出了两个原因(真理):

1、有意义的行为习惯改变是很难做到的

开始改变行为习惯很难,坚持改变更难,最难的是把积极的改变巩固为习惯。而当我们要在生活中引入改变时往往会面临三个难点:不肯承认自己需要改变、不重视自身惯性的力量、不知道怎样去改变。

2、没有人能让我们改变,除非我们甘愿改变

改变总是要发自内心的。谁也无法诱使或强迫他人改变。一个并非全心全意想要改变的人,永远都不会改变。

知道原因后,其实还要了解一下自律的误区。

一、自律的15个魔鬼误区

自律的15个魔鬼误区

二、自律利器:反馈环与诱因矩阵

1、一个反馈环包括四个节点:证据、关联、推论、行动。还是举bobo的例子。如果bobo在吃东西前和吃完后的第二天去称一下体重(证据)。这些数据引起她的注意,指明了她是否有增重了(关联)。察觉到自己又增重了,她害怕越来越肥或者运动无效(推论)。她就会控制饮食(行动)。

一旦把反馈环分解为四个节点,我们会明白,我们的好行为不是偶然出现的,它是有逻辑、有道理的。虽如此,我们还要考虑“诱因矩阵”。

诱因矩阵

行为诱因是指所有影响人们行为的刺激。从“诱因矩阵”我们可以看出:有些诱因所属的环境不止一个,或者还会发生变化,能否把我们需要的转变成我们想要的,有赖于我们对诱因的反应。

三、如何为自己创建自律的环境

诱因到底是怎样对我们发挥影响的?难道一有诱因,就会让我们立马表现出行为吗?

作者修订了经典序列模型“ABC模型”-先行事件、行为和结果,插入了“察觉”。(如下图)

我们都知道冲动是魔鬼,如果我们能抑制住第一冲动,诱因就越难激发导致意外后果的鲁莽行为,即使在最平凡的境遇中也是如此。与其按照冲动或者习惯行事,不如放慢速度三思而后行,做出更加深思熟虑的选择。

具体做法可以参考作者提出的“三步预测改造习惯的微环境”:

1、预备:看似友好的环境最值得警惕

如果我们不对环境做预备,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而看似友好的环境常常让我们放松警惕,继而有可能发生我们不想看到也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如果能事先做好预备,事情有可能就不会那样了。

2、回避:你必须接受太多挑战

为了避免做出我们不希望做出的行为,就要回避最容易诱发这些行为的环境。如果你不想冲一个惹你生气的同事发火,那就避免看到他;如果你不想半夜吃东西,那就不要去开冰箱。

3、调整:当你极度渴望改变时

生活中有很多环境是无法避免的,所以,调整不会经常发生。大多数人会不加抑制地继续错误的做法。尽管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被困在同一个行为陷阱中,却依然取得了成功,但是这并非我们成功的原因。只有当我们极度渴望改变,或者有意想不到的洞察力,抑或是受到他人(例如朋友或教练)的指点时,我们才会进行调整。

四、如何从“自控”过度到“自律”

1、想要“彻底的自控,有时只需一张小卡片”

这是作者提出的情境方法,作者说“要像管理他人那样管理自己”,将要管理自己的点写在小卡片上,时刻提醒自己。

2、设计改变之轮:创造、保留、清除、接受

创造代表了我们想要在将来创造的积极因素

保留代表了我们想要在将来保持的积极因素

消除代表了我们想要在将来消除的消极因素

接受代表了我们需要在将来保持的消极因素

改变之轮

3、自律第一原则——三思而后行

想要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自己就要有一条第一原则。只要遵循这条原则,就能极大地减少每天紧张、矛盾、争吵的次数,以及浪费时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这样问自己:“是要选择投入,还是要选择放手?”

4、找到属于自己的规划脚本

不论我们想要实现组织目标还是个人目标,没有规划,我们都难以变得更好。但是必须选择适合具体环境和个人性格的规划。规划不仅可以增加我们成功的几率,还能提高我们成功的效率。

5、将制定的计划付诸于行动

五、总结

要学会自律,首先你要有极度渴望改变的心态,然后找到促使你改变的最大诱因,从彻底“自控”开始,慢慢过度到“自律”,然后让“自律”成为你的习惯。那学会自律对你有什么好处?就如杨思卓说的:从心改变,学会自律,让你从平凡走向非凡的自己。而我说:让自律成为你的习惯,你就是自己的CEO。

本文来自简书作者花开candy,微信公众号:活的就是一种心情 (id:hdjsyzxq )。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花开candy
来源:LinkedIn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