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你读了几本书了,这位复旦女生每年读书344本!

 “我认为电子设备会让人迷失选择书籍的决断力,看电子设备更可能被一种潮流带着走。”4月22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黄子洵告诉早报记者,就纸质书而言,它人文性的维度更甚于其他电子设备。

就在当天,复旦大学图书馆发布2015年年度阅读报告,共有19名学生成为本年度“阅读达人”。其中,黄子洵以一年借阅344册名列第三。这也是她连续第二年在这一排名中获得“季军”。

黄子洵说,进入大学后,一次教授开设的《读书与人生》讲座令她领悟到“思并不是少数专家学者的事,而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在大学中,除了上课和睡觉,她基本都“泡”在图书馆,“我觉得衣服够穿就行,不需要太浮华。而且如果你真正走进一个世界,你会发现在别人看来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谈起当下手机、IPAD、电子书等电子阅读方式正越来越多地闯进生活,黄子洵说,她不倾向于认为电子设备能对人的认知起到十分深刻的塑造作用,“还记得当我第一次见到四库全书时,那种震撼是我永生难忘的。因为你可以从字迹揣摩出每个抄书者的性格、他当时的心情以及他面对抄书使命时是怎样一种激动的心情,而这个无论是铅字还是电子设备都无法将这种人文性完美无缺地承载下来。”

她担忧用手机、电子书等阅读,更可能被一种潮流带着走。现在手机、电子书的阅读软件里基本都带有点击率排行榜,不少人选书就受到排行榜的影响,却丧失了自己的决断力、立场。

每天起床会背诵经典文本

早报记者:你一年看了344册书,是怎么选择书籍的?

黄子洵:我不会把我读书的范围完全限定于老师推荐的书目,我课下会通过我自己的研究计划整理出一系列要读的书。

在如此浩瀚的书海中有一个轻重缓急的取舍是非常重要的。在取舍时,我会更倾向于先阅读那些人文、经典的原典本身;另外,我阅读的二手文献,也就是近现代研究者的著作也占了相当大部分。

当然,对于这两种书的读法是完全不同的。我早上通常一起床就会背诵经典文本,反复读,落实到逐字逐句,我认为这种熏陶不仅是对知识的增进,更多的是让我对人类文明有一个亲切的把捉。对于二手文献我会选择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如果逐页读时间是非常不够的,而如何把握文献中有价值的部分,与我对经典的熟悉程度有关。

我们对于书籍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书籍和我们有互动的过程,人对书籍的理解,同时也能反映在我们对书籍的辨别力上。

电子设备让人丧失选书的决断力

早报记者:现在电子设备非常发达,很多人不愿去图书馆,而是通过网络,用手机、电子书等阅读,你认为纸质书还有它不可取代的地方吗?

黄子洵:当然,就纸质书而言,它人文性的维度更甚于其他电子设备。我不倾向于认为电子设备能对人的认知起到十分深刻的塑造作用,如果不熟悉中国文献载体流传史的同学可能已经认为铅字即印刷体是天经地义的,他看到抄本的时候会觉得手足无措,甚至不知道它可以承载着意义。对于如今被电子设备包围的密密麻麻的网络中,纸质书籍对我们的人文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还记得当我第一次见到四库全书时,那种震撼是我永生难忘的。因为你可以从字迹揣摩出每个抄书者的性格、他当时的心情以及他面对抄书使命时是怎样一种激动的心情,而这个无论是铅字还是电子设备都无法将这种人文性完美无缺地承载下来。

我认为电子设备会让人迷失选择书籍的决断力,看电子设备更可能被一种潮流带着走,比如大家说这个点击率高就点它,这个赞的多也去赞一下,但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决断力、立场在哪,或者说人之为人,阅读对你的提升在哪?这是电子设备很难告诉我们的。

读古书让人拥有对现实说“不”的勇气

早报记者:看这么多书,平时比较喜欢的书有哪些?

黄子洵:我的专业是中国哲学,因此中国哲学的典籍是我最想向大家推荐的。比如像《四书章句集注》、《杜诗详注》、《老子》、《庄子》、《史记》。西方文明方面有《古希腊罗马名人传》等,文学方面喜欢鲁迅先生的小说和歌德的小说、古希腊罗马的戏剧、诗经等。

之所以喜欢这些书是因为这些书没有太多实用性,不能告诉我读了这些我能直接获得什么好处,阅读不应抱着功利性态度,否则就曲解了阅读本身。

我喜欢的大部分是古代经典,因为我并不觉得古人就比我们愚昧或者落后,恰恰相反,他们是人类史上的一个个巨人,这些经典能流传千百代是因为他们对人类根本问题有切身的思考。这是为什么我们生活在2000多年后的现代,还有读这些书的必要。

另外读这些书让我有对现实说“不”的勇气,古人的生活姿态让我有勇气拨开当下,寻找更有意义的生活。

早报记者:每天会花多长时间在看书上?

黄子洵:除了上课和睡觉,我基本都在图书馆。我觉得衣服够穿就行,不需要太浮华。而且如果你真正走进一个世界,你会发现在别人看来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其实已经不重要了,趁着还年轻,有大好年华,应该用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才会让我觉得没有虚度时光。即便是今后工作后,我也希望能一辈子与书相伴。

而且我觉得借阅量并不重要,有时我书籍到期了,也会去重复借的,写论文有时也只看这部书的一部分,五六页或者几个段落而已。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吴洁瑾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