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有好几个千禧一代,其中3个刚开始尝到工作生活的滋味。我每天都在研究他们,惊叹于他们的早期经历与我有多么不同。有时我觉得这是因为他们和我不一样。有时我觉得是这个世界变了。我不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但至少我能一眼看出哪些答案是错误的。

前几天,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哥伦比亚大学职业研究学院(Columbia University School of Professional Studies)院长的邮件,主题栏写着“吸引千禧一代”。他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20多岁的青年才俊辞去光鲜的工作?他想出了一个三管齐下的策略来帮助企业留住他们。策略是这样的:通过学习进行激励、推销你的福利、投资于人力资源(HR)。

我看着这些小小的要点,纳闷这个人是否和千禧一代打过交道。那天晚上我向围坐在餐桌旁的“焦点小组”问道,他们是否认同这样的见解:大规模幻想破灭的答案是更多HR和培训。随之而来的是一片嘲笑声。

接着我问道,那么企业该怎么做才能留住毕业生。他们迅速抓起各自的手机,向他们在社交网络上越来越庞大的人脉关系网发问——有谁得到了一份像样的毕业生工作,但现在考虑辞去?

接下来是一个有趣的夜晚,听着这帮小年轻吐槽对联合利华(Unilever)、高盛(Goldman)、劳埃德银行(Lloyds)、一家“神奇圈”(Magic Circle)律所、一家大型公关公司、森宝利超市(Sainsbury's)以及两家大牌管理咨询公司幻想破灭的经历。

一名毕业生告诉我,她刚刚花了4个月的时间做了一份长达250页、压根没人会看的PPT幻灯片。另一个毕业生说,她所在律所的初级律师要给资深律师跑腿买三明治,就像伊顿公学里那些受欺负的孩子一样。一名从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毕业并拿到英语专业一级荣誉学位的年轻女士说,她的老板坚持检查她所写的每封邮件,然后才能发出,使得她开始质疑自己写句子的能力。

几乎所有人都抱怨自己接到的愚不可及的任务。

接着,他们想起了另一个问题:工作时长。通宵工作之后因为没刮胡子而被臭骂一顿,这一点也不好玩。

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是被宠坏的满腹牢骚之人吗?或者这些工作真的很无聊吗?我觉得两种原因都有:他们面对的期望与现实差距之大,在职场世界是前所未见的——这不是他们的错。

多数毕业生听到未来雇主们一遍又一遍地强调他们的出类拔萃、他们的工作有多棒。贝恩(Bain)网站上的内容就是典型例子:“我们需要聪明、具有创新力、渴望尝试不可思议之事的思考者。学习曲线是陡峭的。但工作令人振奋。你拥有无限的职业潜力。”

我像他们这么大时,没人告诉我我很出色或者我拥有无限的未来,所以当我发现自己没那么出色、未来也没那么光明时,我并没有特别失望。

相比之下,千禧一代从一开始就被雇主推上了注定会掉落的高台。最初一切貌似美好——有机会出差挣得飞行里程等等,总之是一份让人神气十足的光鲜工作。但是数月后,厌倦袭来,他们发现自己面对的并不是令人兴奋的工作,而是日复一日地填写着看不出意义的电子表格。

初级工作总是平淡的,但是我怀疑如今的情况比过去更糟。在我那个时代,还没有PPT、电子表格、公关、HR,也没有一层又一层并非工作的事情要做。即使在我接到乏味任务的早期工作中,我也明白总得有人做这些工作。当今这些毕业生感觉就像机器的零件一样: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他们很可能不会留下来,所以没人特别花功夫去了解他们。

不过,更危险的是企业胡扯与企业现实之间的差距。

一名在管理咨询公司工作的年轻毕业生告诉我,上司每天都会向他灌输公司总是以客户利益至上的观念。但是每周他都会看到这些人试着兜售客户不需要的高价额外服务。

当年轻人幡然醒悟时,只有两种可能的后果。要么你辞职——这位年轻人刚刚拿到奖金,正打算辞职——要么收起你的怀疑,甘心投入运转中的机器。

这才是雇主应该关注的地方。他们应该尝试在新毕业生最失落的时候吸引住这些年轻人。答案不是培训和人力资源——而在于更好的日常管理。他们必须停止告诉年轻人他们得到了世界上最牛的工作。相反,他们应该交给他们一些有意思的任务,或者至少解释一下填写那些电子表格的意义。

译者/马柯斯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露西•凯拉韦
来源: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