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个人科技产品世界掀起的加密浪潮拍上数字化经济的现实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近期围绕普及加密技术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加密之于个人隐私及国家安全的意义,较少涉及其在商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加密技术的广泛使用对科技产品及服务的可用性、以及依赖于从数据中挖掘价值的商业模式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回轮到WhatsApp让加密技术更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几天前,有报道称,其10亿用户之间的对话内容将被加密。Facebook的这款通讯应用软件此前已在巴西惹上麻烦,原因是其未按法院要求存储信息。现在,它也将无法“读取”实时对话了。

当大众市场产品及服务的提供商故意表现出要采取此类措施保护用户的姿态时,这可能会改变人们的期望。尽管苹果(Apple)与美国政府的法律之争——围绕圣贝纳迪诺枪击案凶手一部加密iPhone——已无果而终,但这明确传达出了苹果不遗余力保护用户的态度。

至少在设备层面上,加密正在迅速成为行业惯例。上个月,亚马逊(Amazon)围绕其最新Fire操作系统的态度大转变便证明了这一点。有关该软件不再把数据加密作为理所当然的义务的新闻一经报道,立刻引起了隐私维权人士的强烈抗议——迫使该公司匆忙转变态度,承诺在未来的更新版本中重新恢复加密技术。

在数次推迟后,谷歌(Google)也在最新发布的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中默认采用加密功能。并非很多Android用户都会在短期内看到加密的好处:根据谷歌的数据,在该版本发布5个月后,只有2.6%的Android手机运行了最新版本的操作系统。

但是,这只是故事的一方面而已。没有多少人想把所有的信息都锁在一台设备中。除了丢失的风险,这还相当于让时光倒流到没有云计算的时代——利用云技术,用户可以在不同设备上访问个人信息。贝纳迪诺枪击案中的恐怖分子也用苹果iCloud,虽然他们最后一次对iPhone数据进行备份是在枪击案发生前7周左右。

存储在iCloud的数据也是经过加密的——但是,关键是苹果掌握着iCloud的钥匙,所以法院可以命令苹果交出信息。因此,自从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抗争之后,苹果也在寻找将iCloud加密数据脱离自己掌控的办法。

不过,我们有理由认为,这股朝着“强加密”发展的趋势将自然而然达到一个极限。让云数据脱离科技公司掌控的做法会限制数据的价值。最简单来说,这意味着一旦用户忘记了密码,他们将无法找回个人信息。

使数据不可读也会令企业难以定制在线服务。在充斥着太多数据的世界,个性化被寄予了很大希望。打造数字化体验,依赖于分析用户的个人数据和行为信息。

还有强大的经济动因支撑着对加密技术加以限制。正如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伯克曼中心(Berkman Center)在最近一份报告中所说的那样,谷歌(Google)和Facebook等公司的广告业务依赖于根据他们对用户的了解来针对性地投放广告。

很多新型数据也因为可以被加工而受到重视。例如,“物联网”是基于对众多智能设备释放的大量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的理念而建立。除传感器外,很多智能设备将配有摄像头和麦克风:实际上,它们将拥有看和听的功能。

难怪很多科技行业人士否认普及加密技术会加大执法难度,相反他们认为“监控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这不是一个会给他们的用户带来信心的说法。但是,当新的数字化服务为用户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时,对隐私的担忧往往会靠边站。未来数年,加密之战注定会越演越烈,但是不应该夸大这对数字化经济的影响。

译者/马柯斯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美国西海岸主编 理查德•沃特斯
来源: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