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食品和药品领域又爆出一则丑闻,这次是疫苗问题。

疫苗的重要性已无需赘言,其中涉及到的监管问题已引起多方热议。对此,笔者无意再做评论,只想借此机会谈谈经济学对疫苗问题的基本认识。

乍看起来,疫苗首先是一个医学和制药领域中的问题,但实际上,经济学家对此也进行过大量研究,得出过许多有趣结论,其中一些对公共卫生政策的制订和实践还具有重大影响。

一般认为,预防疾病尤其传染性疾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来实现。其中,有效的疫苗以及为易感人群提供疫苗接种是预防的关键,也是疫苗研究的主要内容。

经济学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是疫苗的供给和需求。

199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发表过一篇“疾病根除:私人与公共的疫苗接种”(Disease Eradication: Private versus Public Vaccination)的论文。这篇后来被证实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章,首次分析了消除疾病的困难,指出政府和市场在疾病预防与控制方面的作用和局限,并对影响疫苗需求的因素以及疾病在市场中的动态演进进行了说明。

可以理解,疫苗供给的增加可降低疾病的流行程度,而疾病的流行又会推动对疫苗的需求。两位学者发现,如果不考虑疫苗生产的市场结构,那么,仅凭借市场手段是无法根除疾病的,因为市场竞争所带来的疫苗价格下降与疾病根除这件事并无必然联系。例如,随着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消失,某类疫苗的需求也将随之消失,而疫苗供给的不足又可造成疾病的卷土重来。可见,疫苗的需求是问题的关键。

同样,疫苗的供给也存在问题,当然,这主要由非市场因素所致。例如,尽管接种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但现实情形使得这一想法遇到很多阻力。首先是人类对于病毒的认识并不充分,病毒往往会随着时间呈不规则的演化,对此人类难以彻底掌握。目前,疫苗的研制总体上属于事后攻关,即病毒出现以后再进行研制,而研制出来以后,病毒可能早就变异,减损了疫苗的有效性。疫苗研制过程中这一难以克服的时滞,意味着人类在抵御疾病方面的被动和无助,折射出现代医学研究和技术水平与人们愿望之间的现实差距。

此外,疫苗的研制还受到资金和时间的约束。通常,研制和开发疫苗是一项高风险且代价高昂的投资。有经济学家估计研发一种治疗HIV病毒与艾滋病新药的平均成本高达8亿美元,这其中药品的临床试验以及药品注册和管理的费用增长最快。不仅如此,新疫苗往往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试用才能推广。凡此种种,都对疫苗的及时出现设置了障碍。

经济学家关注的第二个问题是,疫苗的外部性问题。

所谓外部性,是指当事人的某项行为对周边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的情形。外部性是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例如,进行疫苗接种的人为那些未接种的易感人群提供了一种间接的正收益,因为后者被感染的机会降低了,这也是疫苗与其他药品的最大区别。进而,疫苗接种不再仅仅是纯私人的行为,它具有了公共的涵义。也因此,政府被卷了进来。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学家对接种疫苗的外部性效应未给予足够的关注,也未对疫苗项目的成本收益进行专门的研究。直到2007年,才有经济学家涉足这一领域。他们借助流行病学的一个模型,分析了外部性效应的大小与接种疫苗人数、疫苗的效力以及易感人群三者间的关系,还利用流行性感冒和腮腺炎方面的数据对此进行经验估计。与其他场合常见的外部性问题明显不同,经济学家发现,接种疫苗的外部性效应非常复杂。其中两个关键问题,即外部性的大小与接种数目和疫苗效力,以及与疾病的易感性等,几乎与病毒的变异一样令人难以捉摸,而忽视这种外部性效应可能导致公共卫生政策出现偏差,令政策失效。

第三个问题是,针对接种疫苗,如何划定政府、市场和个人三者的边界。

此问题不仅关系疫苗,而且也是整个公共卫生政策的核心所在。

在标准经济学教科书中,外部性问题的出现,意味着市场的失败,为政府的介入和干预提供了理由。结合疫苗的属性,上述问题又可表述为,政府如何提供人们接种疫苗的动机,以及相关费用怎样分摊等。

依经济学家对前述两个问题达成的共识,既然市场手段无法根除疾病,那么,政府通过公共卫生政策干预,消除疾病的努力,就有了现实意义。例如,通过对疫苗进行价格补贴以及推行强制性的接种疫苗计划等。只是,这些刺激疫苗需求从而实现根除疾病目标的效果十分有限,仅靠价格补贴并不能根除疾病,原因同样是市场竞争带来的疫苗价格下降无助于消除疾病。尽管这些结论有些令人沮丧,但疾病的传播确有其内在规律,疫苗和接种等人为干预绝非万能,其作用应是有限的。

由于疫苗研发需要巨额的前期投入,面临失败的风险,因此,政府能做的或许只是政策鼓励和资金扶持,确保疫苗研发者的投资得到回报。为动员更多的易感人群接种疫苗,政府可通过采购疫苗和医疗服务,以转移支付的方式,降低接种人群的负担。在财力许可的条件下,逐步推行疫苗的免费接种。在此,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搭建疫苗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及时发布疫苗和疫情的相关信息等。

考虑到人口规模,未来中国无疑需要更多、更有效的疫苗。此外,经济增长也会带动健康投资,扩大疫苗需求。中国中东部及沿海地区人口密集,一旦爆发传染性疾病,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正是中国政府需要重视疫苗问题,不可掉以轻心的理由。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这些年,国际主流媒体经常提醒社会公众,警告人们时刻准备下一次大流感的到来。这并非杞人忧天,而是基于严肃的科学推理。人们不会忘记1918年西班牙爆发的大流感,那场被称为“全球性世纪瘟疫”的流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造成全球至少5000万人丧生,而当时全球人口总数还不及今天的1/3。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人员和物品往来越来越频繁和快捷,某地一旦爆发疫情将很快波及全球。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已遭遇多次较大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最近的埃博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应与国际社会一道,共筑全球公共卫生的安全防堤。

中国过去“非典”的事例表明,如果中国能确保自身的公共卫生不出问题,对世界而言就是一个福音,一项贡献,因为其他国可以免于恐慌,而也这正是外部性概念的一个展示。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天则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王军
来源: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