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缺少的可能并非信仰,只是善良而已

Managershare:“是善良的人选择了宗教,而不是宗教让人变得善良。”

每次社会上一有刷人性下限的事情被披露出来,总会有人痛心地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所以做事没有底线。好像只要我们再多建几所教堂,多盖几座庙宇(相信我,我们的庙宇已经够多了),把人们抓进去吟唱圣诗或是虔心礼佛,我们所有的问题就都能解决了一样。当然,此类言论道德高地无疑是有了,一说到信仰啊、神圣啊、虔诚啊之类的词,我们总是不禁要肃然起敬。但我还是很怀疑,我们做出种种令人发指的事情,是不是能归咎于我们没有信仰。

关于宗教信仰能否让人变好,心理学家对此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不幸的是,这些研究的结果汇总起来,我不得不失望地告诉你,宗教信仰对善意行为的影响,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尽管确实有一些证据表明信仰宗教的人更快乐,也更乐善好施,然而,这些论断最近都受到了挑战。甚至连世界上大部分的人有信仰这个状况,也在逐步瓦解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似乎不太有理由为中国人没有信仰而悲伤,也不太有理由相信当前社会种种怪状的发生是因为我们没有信仰。

人们相信有信仰的人更善良吗?

研究证据表明,一般人确实更信任有信仰的人,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几乎所有的宗教信仰(邪教除外),都是劝人向善的。如果一个人信奉某种教义,那么,我们会更容易相信,他/她的行为是以教义为指导的,也就更可能是善的。第二、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提供了某种惩罚系统,告诫人们那些不守教义的人可能的悲惨下场。所以,人们认为一个诚心信教的人,内心有了这些戒律,总不至于坏到哪里去。

至于在宗教人士内部,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比较残酷了。一种宗教确实在其信众内部作为一种信任的基石和纽带而存在。传说犹太人之所以生意做得那么好,是因为他们信奉同样的宗教,所以相互之间建立信任的成本比较低。但如果是异教徒之间呢?我不说大家也知道,人类历史上和现实世界中因为宗教信仰问题而引发的流血冲突事件实在是层出不穷。当然这些问题常常本质上是利益纠纷。在这种情况下,宗教矛盾不过充当了攻击的借口。

人们确实因为信仰而变善吗?

如果宗教都是教人向善的,那么,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信仰宗教会让人变好。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没有那么简单。首先,有信仰者口头报告的利他程度比他们实际上的利他程度要小得多。其次,同一宗教的信众内部更倾向于互帮互助,而不同宗教之间就不一定,甚至很可能互相敌对。再次,有信仰者作出利他行为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归结为他们很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名声。

人们信仰宗教的动机是多样的。既然有信仰的人会赢得信任,那么,即使不真的信,装作信好像也对自己有利。信仰于是成为人们掩饰自利行为的一个幌子。研究发现,口头宣称的信教程度确实与社会赞许性倾向之间存在正相关。因此,要看一个人利不利他,不能仅仅对他/她的宗教信仰进行口头询问,还要从行为方面考察其虔诚的程度。

但进一步挖掘下去,研究者又发现,虔诚的程度好像也不是影响利他的最重要因素。能否预测一个信徒是否做出利他举动的最佳因素,是他/她对宗教组织的归属感。也就是说,我们愿意听教会的布道,愿意参与教会组织的捐赠,是因为这些组织对我们提供了帮助和庇护,我们因而真心认同自己是教会的一份子,而不是因为我们多么信奉教义。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宗教性场合和超自然的惩罚性力量的存在,比一个人是否信教这件事,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更大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即使自己不信教,在宗教场合,也会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自身行为也就不自觉地收敛起来。有一项研究是这样的,研究人员对一群学生说,在某间教室里面曾经有人自杀身亡,他的鬼魂至今仍然在其间游荡。结果,这些学生作弊的可能性就大大地降低了。而在阈下启动“上帝”这一概念,也能够减少人们的欺骗行为,而不管这些人信教与否。

从上面这种种研究结论来看,我们似乎不太有理由相信,虔诚的信仰让人变得更善良了。如果一定要在信仰与善良之间建立联系,那么,我更倾向于是善良的人选择了宗教,而不是宗教让人变得善良

还有一点是我严重怀疑的:因为害怕受惩罚或下地狱而做出的利他行为,是否算得上真正的利他?这样的行为更像是一种建立在不那么坚实的基础上的交易。人们确实会因为害怕报应而不做坏事,或为了自身福分而行善积德。可是,如果这世间的运行规则并不如此呢?如果仁者不寿善者多难,是不是我们就不必善良了?会不会存在只是增进他人福祉完全不求回报的真正的善良?

为什么善良可以脱离信仰而存在?

不管怎样我还是认为,并不是需要一个所谓的“地狱”,我们才能践行善良。用惩罚约束的善良,也不是真正的善良。善良可以是没有条件的,单纯源于发自内心的对世间万物的爱和尊重。心理学家Baston认为,对他人苦难的理解和同情带来真正的利他,而这并不需要借助宗教的力量。除了移情之外,另一类被研究得比较多的带来利他行为的社会情感是感激。我们感激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朋友的陪伴,感激别人为我们所做的事情,这也似乎并不需要借助任何超自然的力量。

心理学家Pinker在他的鸿篇巨制《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中,提出了引导人性向善的四位“善良天使”(很有意思,他用了宗教语言,提到的这些却都跟宗教无涉),它们分别是:移情、自制、道德感和理性。而其中最被他所推崇的最强大的力量“理性”(与抽象思维能力有关),实际上是跟信仰宗教所需要的无条件的接受相对立的。他列举了大量证据,表明当人们的思考能力越强,人们就越能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会认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越不会把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看成零和博弈,并越能找到符合双方利益的解决之道。但与很多其他的心理学家一样,当提到宗教信仰对人类的影响时,他总没有办法将它所造成的苦难一笔抹去。

有时候我觉得如今我们的民族自信真的太低了,好像只要国外有跟我们不同的做法,通通都要拿来分析分析,看看是不是我们错了。而我们的批判,又常常是滞后的。

事实上,从全世界范围来讲,信教人士的数量是逐渐下降的。而越富裕开化的地方,宗教信仰越是失去了其号召力。并且,信仰宗教这件事也并不能让人们感到更快乐,除了对于生活在极端贫穷地区的人之外。总之,我们实在没必要因为没有宗教信仰而自卑。

其实,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中,从古到今都有太多太多教人向善的东西,只是它们并不采用宗教的表达方式而已。“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心中能够有这些规矩,想想也绝不至于有多恶。

我天真地认为,那些往食品里面加有害物质的人,那些为赚钱不择手段残害他人的人,想到这些古训,手也会颤抖吧?当代人实在是愧对祖先的教诲!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弃之如敝屣,却要去依靠外来的所谓宗教信仰,不是很可惜吗?

我当然认同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功能,也认可宗教作为我们的意义感和控制感的重要来源而存在。我也绝对不反对任何人信任何教派(只要不是明显对自己和他人有害的)。但是我坚信,即使没有任何的宗教信仰,我们依然有能力选择善良。而如果你不选择善良,就算皈依了某种信仰,也救不了你。

作者注:如果此文令宗教人士感到冒犯,敬请您原谅,那实非我的本意。

张洪,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博士,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是一个学了一些理论,做了一些研究,但仍行事天真的心理学家。喜欢思考与自我、关系和幸福感有关的问题。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张洪
来源: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