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到伦敦的“东印度公司”去试茶,一边听驻店的斯里兰卡“茶艺大师”Lalith Lenadora讲茶。他问起我喜欢什么茶,我答“单枞”(Dan Cong),他神情困惑,直到写下拼音来,这位35年在世界各地茶香中打滚的人恍然大悟,并试图纠正我:“我们叫它Dan Kong!”

我没有解释。在文化繁杂的商贸过程中,这种发音误会比比皆是。但继续听下去,我这个号称从小喝茶长大的人,一边暗自捏一把汗:是时候重新梳理茶叶贸易中的冷热知识了。

这次探访“东印度公司”的前生今世,难免触碰到近当代中国史的伤痕。毕竟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与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朝政府闭关实行“一口通商”后“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屡遭碰壁的矛盾不无关系。但是“大江东去,浪淘尽”,淘剩能接驳古今的碎片一二,不时能将历史从失忆的边缘打捞回来,已是难得。

1600年东印度公司创办,巨轮带着“去东方发现香料”的任务启航。1637年英国船队在广州第一次见到茶和茶叶,对于“茶”的译音,葡萄牙人的音译来自广州白话“Cha”,英国和荷兰的译音则来自厦门方言“te”或“tay”。不久后,当时的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收到了船队从中国带回的小包茶叶,但他从没有见过茶叶,不懂得如何使用。幸得其妻、葡萄牙贵族之女凯瑟琳已有过饮茶经历,才得以让泡茶品茶的仪式首次在英国皇家顺利开展,并使得东印度公司在1664年获得了茶叶贸易令。

茶价曾一时飞天,当时曾有“掷三银块饮茶一盅”的说法。1711年,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广东建立了一个贸易点(澳门十六柱)来使用银换取茶叶。

伯爵茶(Earl Grey)今日通过“英式下午茶”而传遍世界,在英国,在中国红茶中加入佛手柑油,以模仿品种繁多的中国茶品口味,这种做法至少从1820年代就有记录。至于“伯爵茶”得名,背后有一段故事:1830年时任英国首相的第二代格雷伯爵(Earl Grey):查尔斯·格雷伯爵,一天收到了东印度公司某次远东淘宝归来的手信:加入了佛手柑油的茶叶。格雷伯爵尝过这种茶叶泡的茶,很喜欢,逐渐这茶就以“伯爵茶”之名传开了。据说格雷伯爵的夫人在伦敦为政客办小型沙龙时,喜欢以伯爵茶招待贵客。这种茶在上流社会中的传播大获成功,直到有商人介入打听“茶叶卖不卖”,而这就是如今英国茶叶巨头“川宁”的开端。

还有另一个版本的传说:一个中国人的儿子溺水,被格雷伯爵手下的船员救下,于是这位中国人于1803年首次将“伯爵茶”当致谢礼物献给伯爵。但这个故事似乎难以查证,至少格雷伯爵从没去过中国。不过英国茶品牌“川宁”就一直拿这个传说做文章。同期,还有另一个英国茶叶公司宣称他们才是伯爵茶的首创者:“我们从一开始就在中国红茶的基础上加进佛手柑精油调制出这种茶叶来”。

而在今天的“东印度公司”茶店里,我听到的是另一个细节更详尽的故事:当年清政府严防制茶工艺向外泄露,英国商人随船到广州,在中国住了5年,学好了中文,还偷偷乔装打扮成中国人去学种茶、制茶。到这位商人离开中国时,他带走了2万株茶苗和一批中国人到印度去,这样就促成了茶在印度的起源。后来,茶文化又经印度传递到了斯里兰卡。

17世纪时,茶是英国王公贵族的专享。但多次到华,英国商人逐渐通过对绿茶、红茶的熟悉开始辨别各地茶区的不同。到18世纪下半叶,英国寻常家庭也渐渐开始消费茶叶,其中武夷茶成为在英国最畅销的茶种。18世纪纪实作家John Entick长期观察茶文化在英国的变迁,他曾记录:“一间典型的厨房可能自豪地拥有一套中国瓷器,有一把茶壶,一只茶叶罐,里面装有红茶和绿茶”。而且,这喝茶的风气,使英国人从18世纪时开始养成了午饭后晚一点增添的“午茶”习惯。也就是说,今日在各国各地被演绎成附庸风雅的“英式下午茶”,其始作俑者是中国茶叶。

斯里兰卡茶艺大师Lalith告诉我一个数字:今天全英国日均消费1.6亿杯茶,算得上“全民喝茶”的国家。但是,英国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出产过茶叶,直到最近两年,在英格兰南部气候比较温和湿润的康沃尔郡,才开始慢慢开发出茶园。而在2010年的一项民意调查中显示,英国不少人认为,“喝伯爵茶”是一项很高级的、属于上流社会的活动。

最近几年,中国白茶“白毫银针”和“白牡丹”成为伦敦优雅下午茶室里备受青睐的茶种。如在摄政街上的Café Royal、同一条街上Burberry去年刚开的茶餐馆Thomas's,这两款白茶都是菜单中价格最昂贵的茶品。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张璐诗
来源: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