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遇到企业界的朋友问:我怎样才能改善自己的媒体形象呢?

一般这样问的,多少都遇到了些困扰。

我每年至少要访谈五十位以上的企业家,他们都信奉细节决定成败。

这不仅适用于公司管理,也适用于个人形象。

怎么改善形象是你们家公关的事儿,但下面七个小细节,如果处理不好,犯了下面三点以上的,不能称为企业家,只能算个商人。

犯了五点以上的,只能算个小商人。

悉数全收的,恭喜你,只能算个小人。

以下案例均来自过去十年中自己的亲身体验。凡是负面的例子,都是某人,凡是正面的标杆,都有名有姓。

如有雷同,绝非巧合,纯属故意。

名片

有一次,我媳妇收拾桌子,找出一盒我的旧名片。她是个生活中特别矫情的人,容不得有一点没用的杂物,而关于“没用”的定义,她拥有最终解释权。例如一件我很喜欢的汗衫,她觉得“没用”,等我回家就变成了抹布,但这盒名片让她犯了难,名片上的电话号码和邮箱早就作废了,扔了吧,上面有我的名字,和垃圾放在一起好像不合适,直接烧了,把名字火化掉好像更不合适,她想啊想啊,到现在还在纠结。

就这么简单个道理,很多企业家还没我媳妇明白。

2006年我在湖北参加钢铁行业的一个会,遇见了某钢铁公司的董事长,他正参与当时的铁矿石谈判,我一脸恭敬的过去换名片,他用两根手指夹过来,都没有扫一眼,顺手放进裤兜。“我没带名片,回头给你发个短信吧”。

好吧,人家毕竟把名片惠存了。万一,万一真想起来了呢?

过了一会他就起身离开了,当他走过垃圾桶的时候,顺手抛出一张小纸片,还好他扔的不准,我捡起一看,上面印的果然是我的名字。

你觉得这是最不堪的一次?错了。

我遇到过当着面把名片搓成一团的,还有,用名片去剔指甲缝里的泥.....

我靠,我们用铜版覆哑膜的纸印名片原来是方便你用来剔指甲的。

这些手上的小动作,用最善意的理解都是下意识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童年越没有安全感的人,手上就总需要把玩东西。

幸亏,还没遇到一位拿着名片下意识的撸啊撸的。

2012年两会上,遇到了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我递上名片,老爷子顺手放进裤兜。“我没带名片,回头给你往名片的地址上寄一张吧”。

又是回头.....

两周后,我收到了一个快件,轻飘飘的,撕开一看,里面落下一张名片:宗庆后。

明白你和老江湖的差距了吧?名片不是普通的印刷品,它印着一个人出生后获得的第一份礼物,也就是名字。你自己可以不用名片,可以在名片上不印任何联系方式,但不要随意践踏别人的名字。

至少不要当着面践踏。

时间

我极端讨厌那些不守时的人。

因为我曾经因为不守时,付出了沉重代价。

和媳妇刚认识的时候,约好了晚上六点钟第一次去他们家吃饭,然后我打台球到七点钟刚想起这件事。

然后,就差点没有然后了。从此打台球这项小镇青年最喜欢的运动就与我无缘,而且形成了一条潜规则:我永远是饭后刷碗的那个人。

洪七公年轻时有一次因为贪吃,误了一件大事,一发狠,一刀将指头给砍了,从此成了九指神丐。砍手指只是瞬间的痛苦,哪有刷一辈子碗更痛?所以我现在和人约事情尽量提前半个小时到。

2011年我去阿尔及利亚采访,当地人的时间观念特别无序,例如两个人约好:咱们上午九点见哈,下午两点前见面都不算迟到。

但偏偏有些国内企业家连亚非拉的穷哥们都不如。

2010年的一个夏天,我和一位同事去丽都饭店见一家影视公司的创始人,约好了下午2:00见,我们1:30就到了,1:45分他也到了,我刚在心里给他叫好,他说:你们到了哈,先等一会,我去开个小会。

于是一头钻进会议室,我们坐在前台的沙发上喝茶。

茶不错,喝到第十泡还有点味儿,已经五点多了,他从办公室里出来,发现沙发上还有两个活人。

“抱歉抱歉,我忘了还约了你们”

第十一泡,真想把茶杯扣在他脸上。

这还不算最惨的。

去年元宵节,我的两位同事去某创业明星公司采访,约好了上午11:00,人没到,等到11:30,人到了,要去清华做演讲,她们跟着跑过去。下午两点,又跟着跑回公司;其他客人来了,再等半个小时,3:00钟,开会,4:00钟,还不见人出来,问了一下才知道,刚刚赶飞机去机场了。

就算你的时间能影响GDP,别人的时间也不是马桶里的水,一按就有。你约一个人来,不是为了羞辱他的。

柳传志先生从来不迟到。

不但不迟到,如果提前到的太早,他会在自己的车里多待一会儿,准时出现在现场,担心早到了给主办方造成接待上的麻烦。

明白你和老江湖的差距了吧?如果每个人都有一个靠谱指数,守时肯定是最重要的指标。

见面与离开

看一个人情商如何,可以观察他和陌生人见面与离开的瞬间。

初次见面难免生疏与尴尬,但不能失了礼数;不管你多盼着客人离开,不要写在脸上。

2012年我去拜访某互联网公司大佬,我走进他办公室时,秘书先敲了一下门,他头抬了一下,对着沙发说:坐坐坐。

接下来的十五分钟,他一直在打电话,处理邮件,间或批了两个文件。

互联网公司嘛,节奏快,咱能理解。

某次去拜访一家钢铁公司的创始人,见面一握手,第一句话就是:咱们就开门见山吧,你们到底来干嘛?

到底来干嘛?电话里不是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么,这哪里是开门见山,分明是闭门见鬼,难道你以为是打着采访名义来要钱的。

还有特别热情的,好像夏天里的一把火。

进门就先拍你肩膀,列举一堆你领导的名字,问候他们全家,无非在暗示,我与你老大很熟,咱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对等。

离开时,就算不送客人到门口,总也要绕过桌子吧,不绕过办公桌,总要离开椅子吧,但地心引力对每个人的屁股,还真不是一样大。

真见过这样说的:我就不远送了哈。

大哥,你的语文是化学老师教的么?这句话不应该从我嘴里说出来嘛?而且咱俩还没离开你办公室呢。

冯仑常讲起拜访李嘉诚的经历。

没见面之前,大家心里都有个情景假定,当时他就想:见老大哥相当于见领导,可能第一见不到大哥先见到椅子、沙发;第二伟大的人来了,我们发名片人家不会发名片;第三人家跟你握手然后你站着听讲话,就像被接见,最后吃饭肯定有主桌,大哥在那坐一下,吃两筷子说忙先走了。

结果这次见面完全颠覆了他的想法。

电梯刚一开,长江顶楼,70多岁的大哥站着跟他们握手,一见面大哥主动先发名片,而且发名片同时还递过来一个盘子,盘子里有号,拿名片顺便抓个号,这个号决定你吃饭的时候坐哪桌,避免到时候这些人为谁坐1号桌,谁坐2号桌心里有想法。后来才知道,照相也根据这个号,站哪就是哪。

结束之后他没先走,逐一跟大家握手,在场的每个人都要握到,墙角站着一服务员,大哥专门跑到那和他握手。

明白你和老江湖的差距了吧?就是在行走坐卧之间,把自己和别人,摆在了什么位置。

拍照

贱人就是矫情

我怎么这么爱这句台词呢?

拍照遇到的情况无非两种,特别喜欢拍的和特别不喜欢拍的,这都没什么,个人有偏好。例如像我这种大坛子脸,就从来知道敝帚自珍,但如果其他大坛子脸特别有镜头感,我就很佩服人家的勇气。

其实还有第三种情况,就是其实想拍,又不想让你觉得他(她)想拍,最好你跪求他(她)拍。

“我真的不喜欢拍照,你们带化妆师和服装了么?”

“我确实不想拍,能只拍上半身嘛?”

“说好了啊,只拍三张,最多三张,拍完了能给我们公关部留十张嘛?”

有一次我的同事去拍某手机行业的新锐,真的是让该新锐把摄影师轰出来了。

“不是提前已经说好了今天有拍照环节嘛?”我们的摄影师咬碎钢牙。

“是啊,可是我今天新理得头发不好看。”

其实我想和你说的是,你有没有头发差别都不太大。

有时候我很想给设计中心发点工伤补贴。

拍完之后修图,他们会遇到这样的要求。

“能把我们老板修瘦点嘛?他觉得把他拍的有点胖了。”

(人只能被打肿,还能拍胖?好吧,修瘦点)

一小时后,电话又来了。

“能再修回去嘛?他觉得太瘦了就不像他了。”

如果你有做美编的同事,请多多关爱他们,真的是用生命在PS啊。

万科总裁郁亮特别善于和摄影师沟通,不仅因为他现在瘦了更上镜,而是他尊重别人的工作。

2012年年底去深圳拍他,有一个镜头需要穿着西装站到楼下水池里,水有膝盖深,冬天的深圳气温在十度左右,我有点犹豫,他反而一点都没迟疑,觉得既然我们大老远的从北京来了,能配合还是尽量配合。

不过有一个简单动作他拒绝了,就是让他打着一把伞站在走廊上,他坦率告知了原因:担心让人觉得万科的房子漏水。

明白你和老江湖的差距了吧?自信与真诚才是最好的底片。

下属与“朋友”

企业家总有下属,一个人怎样在陌生人面前对待自己的下属,是自己人性的镜子。

某次拜访杭州一位企业家,我们在外面散步,一阵风吹来,我本来就是光头,倒无所谓,但他头发凌乱了,有那么一小缕,垂到了眼前。

就在这一刻,他的一位总监(注意,不是助理),抢步上前,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把小梳子,小心翼翼的开始给他梳头发。这位副总神态专注,像做一件精致的手艺活,他则受之若泰,看来双方也是日常配合惯了。

我不禁想,是不是他的近万名员工,每个人兜里都装了一把梳子,若非如此,怎能头型永远不乱呢?

还有一位互联网界“老炮”,脾气也像炮仗一样,我们好好聊着天,他突然就骂起正旁听的下属来:**,你做的方案简直像狗屎一样,狗屎还有味道,你的方案连点臭味都没有,还不赶紧拿来让何老师指导一下。

在这盘狗屎端上来之前,我落荒而逃。

企业家关起门来管理有铁腕,或者霸道强悍,倒不算缺点,只不过总在外人面前骂“内人”,总让人觉得像更年期发作。

另一面镜子,是”朋友“。

一位女企业家,接受访谈时,总喜欢谈到自己的朋友们,采访录音整理出来,就是一部”当代名人录“。

”上周和马云在他杭州家里吃饭的时候,他说.....“

”那天给广昌打了电话......."

"上次在三亚,pony(马化腾)说......."

"小扎(扎克伯格)不是来了嘛,在硅谷也没见到他,这次总要挤时间吃个饭。"

我只知道一些同行有这样的毛病,微信好友里有全世界的名人,嘴里面随便跳出个名字都能进富豪榜前100名,后来发现,这种病在企业家中也很流行。

自己的位置,总需要以别人为坐标系,这样的人,还是安心做好配角吧。

只有一个人,当着我与下属发火,我反而觉得他很可爱。

2015年4月的一天,倒春寒,我与同事,和海底捞董事长张勇一起去参观海底捞北京市大兴物流中心,在门口,张勇看到两名站岗的保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向他敬礼。他走进会议室第一件事,就是把主管叫过来质问:“这么冷的天,干嘛让人家挨冻,敬这没有意义的礼。让他们进屋里去呆着,再装两个暖气,花不了多少钱嘛。”

我们听着他训下属,有点尴尬,但他可不是做戏,遇到类似问题,随时都会发作。

明白你和老江湖的差距了吧?你把员工当人看,员工才会把用户当朋友一样来对待,你把员工不当人,员工就会把用户当仇人来对待,情绪就是这样传导的。

电梯与办公室

最能看一个人品性的封闭空间,是电梯与办公室。

宁波某公司,拥有整栋楼,董事长办公室在十二层,电梯从顶层十五楼下来,每当他下楼时,秘书就会把电梯里从十五层下来的人清空,让他独享一部电梯。从十二层到一层,一共也用不了60秒,但他不愿意与员工共处这一分钟。

真正有实力的公司,董事长有专梯,去拜访某家电公司时,看到即使其他电梯口门前排成长队,董事长专梯前仍空空荡荡。

很多人在办公室待得时间比在家还长,办公室每一个细节,都会泄露自己的品位与习惯。

怎样装饰办公室,是每个人的自由,就算把窗玻璃都用金箔包起来,养一泳池的风水鱼,摆上十几洞的室内高尔夫,挂满了和各国政要的合影,虽然这些也都挺讨厌,但和下面两件事比起来,都不算什么,那就是椅子的高度和桌子的宽度。

去拜访某制造业CEO,站着我们差不多高,坐下之后,立刻他显得像姚明,我像霍比特人,仔细一看,他坐在大班高脚椅上,调的高度几乎脚不沾地,而除了这把椅子,办公室里所有其他椅子,都是固定高度,低了足足50公分。他不但能够坐着就鸟瞰窗外北四环的车流,还能俯视房间里所有的人。

除非你不想坐在桌子后面和人谈话,否则最好别用宽度超过1.5米的办公桌,两人之间隔着一个过宽实物,会让客位一方觉得彼此距离有半个篮球场远。

京东自从将总部由奥运村搬到亦庄之后,刘强东终于有了一个足够宽敞的办公室,他喜欢边思考边散步,办公室小了他活动不开。目测他的新领地,总有一百二十平米以上,但置身其中,不会觉得尴尬。他的办公室空旷,没有多余装饰,只是在一角摆了个硕大茶海和一圈沙发,聊天的时候,他就自己动手泡给客人泡茶,有下属陪同,他就连下属杯子也一起加满,下属如果要替他泡,他还不同意。

服务别人的过程,有时就是整理自己思路的过程。

明白你和老江湖的差距了吧?想在交流中创造更好的气场,就别老想从形式上碾压对方。

听与说

开始的两个例子里我引用了媳妇的故事,最后一个故事要讲讲我舅奶奶。

舅奶奶去世之前几年,脑筋已经不太清楚了,每次见了我都讲1948年日本鬼子扫荡时她和我舅爷逃难的故事。

你没看错,是1948年。

我舅奶奶最喜欢给我讲故事,因为我从来不像其他人一样总提醒她,应该是1938年,而且每一次听,我都像第一次一样专注:”是啊,原来是这样啊”,间或配合动作,猛拍大腿,“哎呀,那你们可怎么办呢?”

舅奶奶特别开心。

学会听与说,生活就晴朗了。

说与听节奏混乱,恰恰是企业家最容易犯的错误,很简单,他在自己的公司里说话占上风已经习惯了。

某地产公司创始人,大脑可以与谷歌AlphaGo相媲美,你说上半句,他就知道你下半句要说什么。

更要命的是,他会抢先你一步说出来。

“你不就是想问***嘛?我直接告诉你吧(巴拉巴拉)”。

“你要说的不就是这件事?(巴拉巴拉)”

下棋遇到这样的对手,你就输定了,谈话遇到这样的人,你就烦透了。

更烦的是,有时对方根本没有打断你的兴趣,你想打断他都很难,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逻辑里,滔滔不绝,离题万里。

“*总,为什么你们刚发的年报出现了3.2亿人民币的亏损?是因为转型遇到困难了么?”

“我们坚持产业报国的方向是不会变的,现在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太好,民营企业没有动力,会牵扯到多少纳税、就业问题呢?”.......

半个小时过去了

“谢谢您,您说的特别好,其实我想问的是一个企业微观运行问题,比如说去年的亏损。”

“提到亏损,其实可以说的蛮多。有的企业亏损了就要裁员,我们裁员了嘛?没有,我们只是高管降薪了,我自己年薪只拿1块钱,你们可以多写写这个.....”

半个小时又过去了,这辈子你都不会再想和这个人见面。

马云和俞敏洪老师是企业家中表达天赋最强的,他们每个人演讲四个小时都不会有任何磕绊,但是,面对面交流,他们都特别会控制说话的节奏,绝不会漫无边际,听对方说时很专注,一下能抓住关键,而且时刻观察听众反应,不时会加一些互动的词和动作:”你说呢?”“你说的很对”,诸如此类。

明白你和老江湖的差距了吧?交流是两个人的事,只有浮躁的人才总怕自己说的不够多。

本来想写十点,算了,为了证明自己不浮躁,少说点,凑不够那么多。

以上七点只说了一个问题:创业维艰,企业家值得尊重,但不要在追逐目标的同时,忽略到人性中细节的小美好,因为很多人的大事,对你可能是小事,你的小细节,对很多人可能是大事。真正的好形象,就来自“在意别人的在意”。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泰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