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淘宝到高铁: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总是看不起自己?

大概从2015年双11以后,一篇文章就开始猛传,标题就很惊悚很朋友圈范儿《英国爵士评中国电商,一针见血》。先摘录一段大家感受一下。


我们先不说这篇文章一无出处,二无英文原文,三无逻辑,所谓“英国爵士”基本肯定是“撒切尔夫人:白岩松的话都是骗人的”之翻版。我们先用数据实力打脸,英国真的像这位爵士所说:”不发展电商“,没有电商吗?


看上面那张图就知道,英国不仅是欧洲最早拥抱电商的公司,还是发展速度最快,渗透率超过80%,品类最全。不仅领先欧洲,即使比较互联网超级大国美国也不遑多让。

英国不仅有电商,还在继续大力鼓励电商。前几天,英国首席大臣,真的英国贵族乔治·奥斯本还刚来了杭州阿里巴巴园区,专程来向阿里CEO张勇取经,谈了40分钟就提了18项合作,忙不迭地要把英国商品弄到天猫上卖,用互联网帮助更多英国企业。这个真的英国爵士怎么说阿里和淘宝的?“我们越了解阿里,就越想和他们合作,成为这个伟大故事的一部分。”


即便英国电商欧洲领先,你随便去问问在英国读书的中国学生,问他们淘宝方便还是英国电商方便,他们一定大声告诉你,当然是万能的淘宝好啊。英国网友更是常常被大淘宝的牛x所震惊。英国首相卡梅伦还特别把马云请去当经济顾问,盛赞阿里巴巴,”21世纪最耀眼的公司之一,从新世界来,从新经济中诞生。“


这篇英国爵士电商毁灭消费论,还有很多更加奇葩的神逻辑,比方说:”人们上街不仅是消费需求,更形成了一种城市景观“,城市景观是什么,能吃吗?摆出来做展览吗?街道景观存在的唯一目的,不就是因为消费需求吗?难道还因为马车看起来比较帅,就不许我们开汽车了?

再比方说,电商毁灭了消费,请问因为电商,东西选择范围多了,比较更多了,价格更便宜了,连门都不用出了,怎么会毁灭消费而不是增加消费呢?你问问千千万万控制不住买买买的剁手党们,毁灭消费,他们服不服?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高铁上,任何坐过中国高铁的人,都会被其快捷便利和舒适折服,不论中外。但嗡嗡声音在我们耳边从来没有停止过,一开始说造价高,花了多少亿多少亿,但是发现中国高铁造价是世界上最便宜的,出去竞争大家都抢着要。然后说技术差,靠外国,但是很快发现国产化程度一天比一天高,现在已经能够用技术输出外国,最后说不赚钱,造好肯定没人去坐,太贵了,但是今天京沪高铁上,每天满满当当,多少人已经放弃飞机,把高铁变成往返首选了?

稍有辨别力的网友都能看得出这些文章的荒谬和用心,但这类文章炮制者背后心态和手法,确实值得细细分析。用出处莫名的“洋人”来贬损中国的文章,成为了一种特定的操作手法。这里报几个标题,大家听听耳熟吗?《兰德公司对中国人最尖锐的批评》,《撒切尔夫人:2020年中国将成为最贫穷的国家》。这些文字背后都有个统一的逻辑:不仅外国月亮肯定比中国圆,如果偶尔发现个别中国月亮真的很圆,那一定要借着外国人的名头,大骂这月光有毒,都是月亮惹的祸。

在学术界,给这种毛病有个名字——西方中心论:所有定义的标准都必须是西方的,所有的事情都是西方对,批评也要按照西方的来,脱离了外国名字,连自己骂自己都找不到语言了。任何东西,如果我们没有西方有,那一定要照搬拿来,如果不凑巧发现我们有什么,西方没有,那一定是我们做错了,走了弯路,早晚遭罪,趁早改掉。

几十年前鲁迅先生写《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到了今天中国人崛起这么多年,经济上去了,生活好了,却还是没能找到自己的标准,自己的主心骨和自信力——文化上被好莱坞全面征服,分析问题时唯一的参照物就是欧美,连审美上也清一色高鼻子锥子脸白皮肤,完全西方化。如果这么继续下去,反倒是这么多年自发的创新和努力会慢慢在各种闲言碎语中消亡,真正想做事企业和企业家在迷茫中找不到方向。

不要冤枉了淘宝和高铁,不然有一天我们真会失去今天觉得理所应当的一切。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电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