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4位教授联名推荐的12本书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吧!

Book 1. 《工业大数据:工业4.0时代的工业转型与价值创造》

作者:李杰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


如何以较低成本满足用户定制化的需求?如何使制造过程的信息透明化、更加高效、提升质量、降低成本和资源消耗和更有效的管理? 如何使人的工作更加简单,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工作量…… 

《工业大数据》一书以分析这些问题为出发点,围绕它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展开讨论。

推荐语

我对李教授在CPS(CyberPhysicalSystem) 以及工业大数据方面的造诣印象十分深刻,但限于时间未能深入交换看法。不久前获得李教授的新书,仔细读来,自己以为收获很大。作者从德国的工业4.0与美国的CPS战略计划说起,认为这些战略代表了未来工业转型的新思路,其核心是新价值的创造,而新价值创造与大数据密不可分。李教授认为挖掘工业大数据价值的关键技术就是CPS,CPS是以数据价值创造为导向。作者提出了工业大数据价值创造体系的基本架构以及应有的设计与实践方向,并且以丰富的案例展示了智能制造与服务的未来,以及大数据新价值创造新型商业模式的可能,给企业家们以启迪。

Book 2.  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

作者:罗宾·蔡斯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


将个人拥有的过剩资源分享给其他人使用,并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收益,这就是共享经济。当前,全球范围内诞生了大量的共享型企业,用全新的方式满足人们 日常衣食住行学等方面的需求。谁能够抓住共享经济的风口,谁就有可能赢在“人人分享,人人获益”的时代。

推荐语

罗宾·蔡斯自己是一个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实践者,她曾经是Zipcar的创始人,因此她的书试图以自己以及众多共享经济探索者的实践,来说明共享经济的本质以及它未来的可能。

书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过剩产能的存在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前提。她声称共享经济可以解决过剩产能,节约社会资源,且人人获益。作者所谓的“过剩产能”,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相对消费购买量的供给产量或产能过剩,而是已为消费者个人拥有、使用效率不高或闲置的资产或消费品。如果把这些已经属于个人的使用效率不高的资产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就提高了资产使用效率,节约了社会资源,同时也方便了他人和自己。如此,作者认为就是共享经济,人人参与过剩产能共享,人人获益。共享经济需要平台,没有平台难以共享,为此作者探讨了平台建设基本规则,探讨了共享经济的商业新模式。读完此书很有启发,自己以为共享经济可能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

Book 3. 《大公司主导变革: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思路、新政策———基于产业链重构的视角》

作者:芮明杰、杨锐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年


本书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充分论证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以产业链、价值链上具有主导力量的大企业推动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重组为抓手,配合制度改革与政策设计,就可以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存量调整、优化升级和空间重组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推荐语

本书是我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研究历时4年刚刚出版。我国宏观上的产业结构问题,在我们看来实为政府政策干预下微观企业的生产与竞争的行为以及消费者的需求与购买行为非均衡变化的叠加而成,然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依赖于企业市场行为与消费者市场行为的改变与创新才可能有效果。那么,在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下,市场是如何使宏观产业结构保持动态均衡且不断动态优化的?

在竞争性市场的条件下,产业链上居支配地位的大企业通过自身利益的追求,通过产业链的重构与治理进行创新与变革的扩散,带动相关上下游企业的创新与变革,是产业结构动态均衡与优化的微观机制。这一发现十分重要,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提供了新的战略思路,这就是保持市场的有效竞争,培育一些潜力企业成为各产业领域的技术先进者、创新者,成为产业链的支配者,使之通过产业链扩散效应带动相关产业与企业变革创新,适应全球技术进步的趋势以及消费趋势的变化,推动产业结构动态均衡与优化。

Book 4. 《泡泡理论:人类社会何去何从》

作者:丁敏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替代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框架———“泡泡理论”(BubbleTheory)。该理论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两位一体”,即个体与物种潜在欲望以及两者之间的平衡;第二层是“有知需求”,指的是满足基本生存及繁衍之上的需求;第三层是人类发展原则,“公正发展”是目前阶段最理想的原则。作者强调,有知需求和公正发展的理念,对于新的商业和政策制定理论与实践都有深远影响。

推荐语

本书提出并探讨“物种一体化”概念,认为这是泡泡理论捕捉到的人类社会近期变动的催化剂;提出并厘清泡泡理论中的两个关键概念:“有知需求”和“公正发展”,并因其所具有的实践性和可行性而超越了可持续发展。本书倡导企业将有知需求和公正发展视为商机并尝试从中获利,倡导各类公共机构尤其是各级政府充分重视民众的有知需求,选择并执行某种形式的公正发展。

作为一种原创理论,泡泡理论所具有的前瞻性和思想性可谓独树一帜。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来说,公正发展应起到引领作用,并成为全社会的一面旗帜。

Book 5. 《经济科学的最终基础:一篇关于方法的论文》

作者: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商务印书馆,2015年

米塞斯是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哈耶克的老师,后者获得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本书是米塞斯的最后一本论著。书中论证了这样一个命题:经济学史一门以人类行动作为基础的科学。米塞斯提出,经济学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人类行动是生活的自然秩序,而恰恰是人类行动决定了市场和资本决策。按照米塞斯的看法,这些联系可以在科学上加以证明,他由此而断定,既然经济学的基础是人类行动,经济学本身无疑就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学说。本书一向被誉为米塞斯最富于激情的著作,综合阐述了此前著述中所有相关的主题。

推荐语

米塞斯的巨著 《人的行为》 出版于1949年,本书出版于1962年。从方法论的意义上来说,本书的学术地位甚至不亚于前者。本书对奥地利学派的个人主义方法进行了深刻而又精炼的论述,并对关于经济学的范围和方法的一些常见错误进行澄清,对一些对立观点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批判。

米塞斯强调,经济学是人类行动学的一个分支,而人类行动学就是有关人类行动的先验理论。人是行动的动物,而行动不同于行为,行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个人主义方法论的核心体现在,所有行动都可以追溯至个人,而集体只存在个人行动之中。就此而言,将书名中的“ultimate”译为“终极”或许能更准确地体现米塞斯的思想精髓。

Book 6. 《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

作者:熊秉元

东方出版社,2014年

当经济学与法学相遇,会衍生出什么样的学问呢?熊秉元教授在说明法律经济学旨趣的同时,回顾了法律经济学的发展史,介绍了法律经济学的奠基人物的基本思想。

作者以平实、精确、有趣、深入浅出的文字,阐释经济行为、成本、效率等概念,建构一套严谨的经济分析架构,并用于讨论契约、正义等法律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处理方式,显示经济学上的效率和司法学上的正义确有密切的关联,及互相启发之处。

推荐语

法学的核心是Justice,即正义或公正。波斯纳说:“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不能无视代价。”代价亦即成本是经济学的核心词语之一,作者称,波斯纳这一名言“很巧妙地为经济分析和法学问题搭起桥梁”,此可谓该书破题之语。

该书以生动而切实的故事为引子,基于作者深厚的学术造诣,广征博引,剖析经济分析在各种法律事务中应用的价值所在。如贺卫方序言所说,该书对于法学界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引人入门且引人入胜之作”。而对于经济学者来说,或应掩卷反思,作为致用之学,经济学这一严密的逻辑体系是否存在瑕疵,及如何因应现实世界的复杂变化而推进理论的演进。

法律经济学在国际上正方兴未艾,但在中国却还只是一个受到少数人关注的领域。作者将法律经济学比喻为“一望无际、美不胜收的花海”,愿本书这一朵美丽花朵将更多的学界、政界及各类读者引入这一花海。

Book 7. 《目标》(第3版)

作者:艾利·高德拉特、杰夫·科克斯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

《目标(第3版)》以一家工厂为背景,以苏格拉底式的问题为引线,伴随着书 中受过专业技术及管理训练的厂长,一起经历坠入困境、从谷底爬起、化解压力、挑战和推翻被奉为圭臬却十分有害的管理概念的心路历程,找出行动与结果的因果关系,从而获得一种适用各种企业的、简单到接近常识的解决复杂管理问题的方法。

推荐语

《目标》一书采用小说的方式,讲述一个现实企业面临发展挑战的故事,简述了其所提出的制约理论在企业实践中的运用,读来引人入胜。作者基于简单而有效的常识,剖析动态变化的复杂管理问题,其所阐述的系统思考与分析方法,通俗易懂,操作方便,可以帮助透过问题表象,把握复杂事物关键,厘清管理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企业整体经营绩效。

该书认为,企业发展的制约要素客观存在,不可能完全消除。一个环节的制约要素的突破,会在另一个新的环节产生制约要素。如何不断突破企业发展而相继出现的各种制约要素,借此一步步提升企业整体的经营绩效,从而确保企业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更好生存,是该书讨论的重点,也正是当下许多实体及虚拟企业面对生存挑战所最为关心的话题。

Book 8. 《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中信出版社,2014年

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所定义的“反脆弱性”,是那些不仅能从混乱和波动中受益,而且需要这种混乱和波动才能维持生存和实现繁荣的事物的特性。

推荐语

《反脆弱》一书,其作者塔勒布写过人们熟知的《黑天鹅》等书,作为其理论的集大成之作,该书揭示了现实各类随机、复杂问题背后所存在的非线性与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系统不可预见性,并通过提出新的“反脆”概念给出了应对之策。

显然,线性思维是理论简化及人们习惯的常用方法,而现实运行及经验积累多涉非线性。例如,“适者生存,凡事有度”,所体现的就是非线性思维。作为“脆性”概念的逆命题,该书提出的“反脆”思想,描述了从变乱中获益的事物属性,以区别于因变乱受损的“脆性”。

“反脆弱”概念拓展了对于复杂无常事物的分析思路,为人类应对不可预见的未来,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论指导。这对于帮助当下的各类企业,面对全球经济增长下滑的形势,学会与动荡、无常、复杂、模糊的环境共处,从看不清的变乱中获益,极具启示意义。

Book 9. 《活着-企业战略决策精髓》

作者:项保华

企业管理出版社,2016年

本书围绕企业活着这一根本使命,探寻组织及个人的整体生存之道,从回答“怎么才能活”“为啥有回报”。“有钱怎么办”“永续凭什么”等四个问题出发,探讨哲思、业务、公司、动态四大战略的影响要素与行动对策,以实现企业持续生存发展之目标。

推荐语

探讨企业经营,“战略”当属热门话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似乎战略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大道至简,万变归宗,对于战略本质是什么,《活着———企业战略决策精髓》一书正本清源,给出了专精特新的回答:市场竞争,适者生存,战略决策,活着为本。

世上除死无大事,活着才是硬道理。面对复杂模糊、动荡变乱的不确定环境,需求不足,产能过剩,这年头企业“活着”不容易。《活着》一书,将“活着”或者说“不死”作为企业根本使命,聚焦企业战略决策核心问题:怎么才能活? 如何才不死?以助企业成为生存“适者”。

具体地,《活着》 一书围绕企业活着这一根本使命,探寻组织及个人整体生存之道,从回答“怎么才能活”“为啥有回报”“有钱怎么办”“永续凭什么”等四个问题出发,探讨哲思、业务、公司、动态四大互补战略的影响要素与行动对策,以实现企业持续生存发展之目标。

Book 10. 《性、谋杀及生命的意义》

作者:道格拉斯·肯里克

中信出版社,2013年


通过探索社会心理学的精深见解及其本人的惊人研究结论,作者详细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让我们关心他人、充满创意和复杂性———换言之,究竟是什么令人充满人性。

推荐语

男性为何对妙龄少女感兴趣? 而妙龄少女一般都对比自己年长有财势的男人感兴趣? 为什么行为经济学家所说的“人们的经济选择是非理性的”只对了一半?《性、谋杀及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作者、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教授道格拉斯·肯里克结合自己年轻时的暴力倾向、性萌动、杀人幻想等不堪经历,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给出了阐释。

作为一本通俗易懂的进化心理学科普著作,本书基于进化论的观点,探索了性、谋杀、宗教、经济、生命的意义等人生重要话题。作者通过强调两性差异和基因选择,运用大量的事例与实验案例,剖析了人类行为的本源动机———生存与繁衍———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记忆、审美、消费、社交甚至宗教选择。相信这本书中所包含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有趣观点,在激发你阅读兴趣的同时,也会让你反思生存和繁殖本能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Book 11.  Misbehaving:TheMakingofBehavioralEconomics

作者:RichardH.Thaler

W.W.Norton&Company,2O15年


传统的经济学假定人们是理性的,且均按自身利益最大化行动。而实际上,人们是非理性的。他们经常做出极其愚蠢的决定,一个证据就是,几乎没有经济学家预见到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而且更糟的是,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场灾难及其后果本可以是不必发生的! 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

推荐语

作为心理学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产物,行为经济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成果对商业实践和经济政策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作者芝加哥大学理查·塔勒教授,是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先行者。书中,作者通过把自己个人的研究经历与行为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历程结合起来,向我们饶有兴趣地展示了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行为经济学家如何一次次向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发起挑战,并最终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

把自传和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的写作风格,生动精彩而又深入浅出的案例剖析,都大大提高了这本书的可读性。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对自己研究的“自恋”和对“反对派”不失幽默感的揶揄,更为这本书增添很多魅力,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领会到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多么不堪一击。

Book 12. 《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

作者:迈克尔·桑德尔

中信出版社,2012年


继《公正》之后探索市场价值观和道德界限的最新力作,迈克尔·桑德尔论述了当下最为突出的道德问题之一:在我们这个世界,任何事物都可以出售,这个世界难道没有问题? 如果是这样,我们又该如何防止市场价值观侵蚀本不该由它们主导的领域? 市场的道德界限又何在?

推荐语

近日,一东北女孩怒斥北京某医院的保安和“黄牛”串通将300块钱的“号”炒到4500元的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是的,我们生活的时代,似乎一切都可以拿来买卖。这种买卖逻辑,正逐渐掌控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几乎一切都可以贴上价签随意出售的时代,是该去认真反思“钱不应该买到什么”的时候了。

在本书中,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围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道德困境,引领我们去思考:市场的道德界限在哪里? 该如何防止市场价值观侵蚀本不该由它们主导的领域? 如何在市场化的社会中坚持公共的善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虽然对于距离“公平公正的自由市场经济”尚且很远的我们来说,讨论“市场的腐蚀作用”看起来是“不合时宜”的,但重新思考市场角色和范围的尝试,将会使我们及时明白,生活在一个一切都待价而沽的社会里我们要付出的代价。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