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1日起,微信已经开始实行新的支付手续费规定:每个用户(用身份证号码来确认)提现超过累计1000元将按银行费率收取手续费,费率均为0.1%。

和往常一样,只要一个服务开始收费,关于互联网“免费”和“收费”的争论,就会又开始进入一轮热议。

 为什么你一听“收费”就不爽?

“免费”这事现在之所以被广泛误解,或者说被搞滥了,弄得大家认为凡事跟互联网沾上边就要免费,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在研究行为经济学的《怪诞行为学》一书中,丹·艾瑞里下结论说,从消费者心理来看,免费这个词具有巨大的魔力,它不是一个价格表达方法,还能唤起热烈、兴奋的情绪。简而言之,免费可能让用户癫狂,做出完全不符合理性和常规的抉择。

因为移动互联网是新生事物,多数公司很自然就会免费(或者接近于免费的巨额折扣)去培育初期市场,比如滴滴打车和快的,比如美团,比如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因为想改变用户多年的消费习惯,不放大招不行。

这样一来,这种气氛会刺激得很多公司会采用一种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方法做生意:首先拥有一个不错的设想;其次,募集资金在市场上用免费策略尽可能地用产品覆盖市场;继续募集资金扩大规模;最后循环往复直到公司被别人收购——这类公司的想法不适把事做成,而是有人接盘。于是整件事成了一个“搏傻”的游戏,大家都在吹嘘自己靠免费或者巨额折扣获得了多少“注意力”,并且自我安慰它们总能变现,其实每个人都在祈祷这个巨大的黑洞最后别砸在自己手里。

这样不断地一味“免费”下去,顾客心理阈值被提得太高,企业又无法维系,就成了市场上的恶性循环。

到底有没有清醒的声音?有。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曾经说一番经典言论:“没有什么东西是真‘免费'的。”这段话在经济学界最后浓缩为“TANSTAFL”(There ain't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的首字母缩写,“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它简洁地表明,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不可能白占便宜而有所收获,即使某些东西看似免费,但是对于个人或社会而言总是存在一定成本,只不过,这种成本也许是被隐藏了起来或被分散了。

但这句话有一段时间被认为是过时了,因为有一种典型的论调就是,弗里德曼说的是20世纪,21世纪的“免费”商业模式基于数字经济,并不存在隐性成本。

克里斯·安德森是怎么被误解的?

这个关于互联网经济本来就该支持“免费”的论点——起因可能是《连线》的前主编克里斯·安德森的说法(他写了一本名为《免费,商业的未来》的书)。

他认为网络带来了一种建立在以电脑字节为基础上的经济学,而非过去建立在现实世界,即物理原子基础上的经济学(原子经济)。在数字化的世界里,如果某样东西成了软件,那么它的成本和价格也会不可避免地趋于零化。这种趋势最先出现在摩尔定律起作用的地方,正在催生一个史无前例的巨量新经济——在这种新经济中的基础定价就是零。

这种看法是否正确?正确,但是安德森说的很清楚,这事首先发生在数字经济领域。

他认为,在数字经济领域,免费可能是很好的体验,同是也是巨大的商机。因为在这个领域里出现了“非货币市场”,即你如果通过免费获得大量的注意力和声誉(这些是无法以货币方式衡量的),那么在未来,它们就可能以某种方式转化为金钱和价值。他用谷歌、Facebook等互联网工具或软件公司的例子来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开辟一个市场最具杀伤力的方式就是用免费彻底淘汰现有的商业模式。

而且,在传统市场里,排名前三的公司的市场占比一般是60%、30%、5%,在网络效应突出的市场里,这一比例会接近95%、5%、0——只有最具实力的公司才能在互联网时代借助这一模式真正实现盈利。

因此,你可以理解,为什么在互联网时代,有那么多公司在高喊“免费”了。 

弗里德曼还是正确的

到目前为止,安德森这本书的前半部分结论是:如果更多的产品是软件,最后价格确实会无限趋近于零。人家可没说现实世界可以完全免费,他讲得很清楚,“在数字商业领域之外,实物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不可能降为零”。

安德森写这本书的时候,人们在家里的PC上用谷歌搜索,用Facebook社交,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有区隔。现在移动互联网兴起,在“互联网+”的时代,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重合了,你要用网络转账、用手机点外卖或者打车——干这些事都是有成本的。

到头来,弗里德曼还是正确的——“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是在数字经济时代,这些成本的支付可能变成了分布式的,比如某些人在付款,但可能不是你;或者因为网络时代的规模效应,成本被无限广泛地分摊,小到我们个人没有感觉到而已。

但是一味鼓吹“免费”,现在产生了一个很糟糕的副作用:消费者心理的阈值被抬高,任何一个公司,在想开始免费的基础上重建商业模式,比如开始部分收费,都很不容易。因为国内移动互联网应用正处在爆发期(很多公司都在用“免费”的招牌打市场),用户心理会受到冲击。

其实,即便是提出“免费”这一概念的克里斯·安德森,他所推崇的也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左口袋出、右口袋进的营销策略,而是一种通过免费建立新商业模式的能力。在具体操作里,他很明确地指出,免费可能是一个企业的最佳定价策略,但未必是唯一定价。  

免费+收费

事实上,“免费加收费”模式才是网络世界里最常见的商业模式。非常搞笑的是,在纯字节世界里,这类模式早就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了。软件公司早已通过限定时间、限定特色、限定用户数和客户类别来收费:比如,一个用户付费的话,就可以享用软件或者服务的“专业版”;用户免费试用一个产品超过一定时间就要付费;游戏公司更是早就开始向用户销售虚拟产品了(用户可是要掏真金白银的)。有什么道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当网络公司和现实世界紧密结合的时候,反而就不能收费了呢?

 聪明的公司不是一直靠死撑免费吸引顾客,而是通过免费,让金钱流动的方向发生逆转,他们或者让某样东西免费,或者在本应其他公司付账的时候埋单,最终形成交叉补贴:比如,免费电话会议公司的收入来自电话公司,而不是使用服务的最终用户。真正与现在这种被误解了的“免费”展开竞争的方式是寻找到一种商业模式,使其跨过免费提供的资源充裕甚至泛滥的地带,找到真正的匮乏痛点——那些需要定制解决方案的人通常也是最愿意为它们支付费用的人。

总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最好牢牢记住,弗里德曼还是对的。很多费你现在是被免了,再不乐意,未来还是得交的。

版权:本作品由作者首发于经理人分享(managershare.com)。若非授权,转发时切勿删除版权信息,否则追究相应责任。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本文属 @经理人分享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