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情激昂——企业的生命源泉

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创新;企业要创新,员工须有创造性;员工要有创造性,前提须有积极性。员工积极性是破解企业一切发展难题的先决条件,这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逻辑。员工乏有积极性,解决企业发展问题的办法再高,也是高处不胜寒。就此而论,企业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激发员工积极性,任何不以激发员工积极性为根本目标的管理方法,都是吟诗作画。

道法自然——管理的最高法则

如何激发员工积极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激发员工积极性就是要按“人的客观规律”办事。人类再聪明,也改变不了“人是脱光毛的猴子”这个事实,更改变不了“人是大自然的产物”这个现实。所以,“人的客观规律”就是人的自然天性,简称人性。管理工作就是要按人性办事,此即韩非子所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其所论之“人情”即人性。韩非子何许人也?中国儒、法、墨、道思想的集大成者,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曾惊呼:“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趋利避害——人性的自然规律。人的自然天性是什么?此题两千多年前已被老祖宗破解,曾被毛泽东赞为“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商鞅,其治国思路是:“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韩非子直言不讳道:“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二人所论之人性,“趋利避害”而已。这也是无论管理学如何发展,有一话题是亘古不变的:奖惩。“奖”是为激活人的趋利本性,使其为利而“趋”;“惩”是为激活人的避害本性,使其畏害而“避”,亦趋亦避,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玩命工作。

危迫利诱——管理的本质要义

如何激活趋利避害的人性?俗语有云:“香饵之下,必有死鱼”,香饵是什么?机会;民有谚语:“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贼惦记”是什么?危机。机会是人们最渴望的东西,而危机则是人们最厌恶的东西。要激活人性,就必须把人置于机会和危机的急流中,使其逆水行舟时:进,则海阔天空;退,则万劫不复。然,员工“不进也不退”和“工作半死不活”却是企业面对的最大困惑,这是机会和危机之间存有“风平浪静”的休闲地带,导致机会面前有人“清心寡欲”,危机面前有人“临危不惧”。

垂法而治——管理的根本方法

管仲曰:“法者,天下之仪”;《黄帝经》有云:“法度者,政之至也”。管理工作由人治和法治组成,法治在于明理故为主,人治在于融情故为辅。时人常把“依法而治”理解为法治,但这是一种严重依赖管理者的“人治人”状态,管理者若能“六亲不认”还好,否则就没戏。垂法而治则是“法规制度自动执行”的“法治人”状态,属真正的法治。要实现垂法而治,就必须按照“机会和危机的反生、反噬原理”来设计制度,从而赋予法规制度生命力使之成为机制。诸位可参考一下臭名昭著的《卡努法典》,几十个字的简单条款,在毫无监督、无需推行情况下就把阿尔巴尼亚北部地区的人民折腾了六百余年。

无为而治——法治的基本要求

赋予法规制度生命力后,管理者能否“无为而治”尤为重要。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通过法规制度来作为。因为法治是管理的根本方法,法制就自然成了管理的基本工具。故而,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建设法制的过程。然,时下好像没有几个管理者倾心于法制建设,有的甚至连企业的法规制度内容都不清楚,反而在抓思想搞教育、开大会提要求、喊口号造文化、抓融合促团结等事情上下苦功夫,结果却是“累死你也不会有人心疼”。相反,专注于法制建设的管理者话不多、事很少,看着很“无为”,却很受下属敬重和信任,各项工作高效推进,单位事业蒸蒸日上,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所不为”。

称物平施——企业的命门穴位

当企业缺乏生命化“机制”时,若要管好企业,管理者就要充当好“包青天”的狠角,六亲不认地严格推行各项法制。严格推行法规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确保公平。公平是什么?公平是企业命门。一个缺乏公平环境的企业早晚要玩完,这是不需多费口舌的命题。这里特别强调:公平不是结果的公平,而是过程的公平。类如身强力壮的张三和弱不禁风的李四擂台比武,如果裁判认定李四必输无疑就未经切磋把奖杯给了张三,那李四就算明知会输也会觉得不公,因为他连“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机会都没有。

天道酬勤——凝聚员工的磁场

团队精神、领袖魅力、目标认同等等是许多企业用以凝聚员工、打造团队的招法,但员工来企业上班是因为向往企业的精神?或是因为仰慕管理者的魅力?或是为了献身企业的目标?都不是。员工来企业上班的动机很简单:一求生存,二求发展。一字概括就是个“利”字,用司马迁的话讲就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字映射到员工内心深处,就是对天道酬勤的期盼。一个企业,若有“投桃报李、天道酬勤”的管理环境,团队凝聚力就只是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简单问题;反之,在一个“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管理环境中,任何凝聚团队的做法只会是昙花一现、譬如朝露,最终也改变不了“一盘散沙”的宿命。

约定俗成——企业文化的起源

任何不能落脚到员工行为上的企业文化,无一例外都是喊口号。企业文化是什么?“一个人的习惯叫性格,十个人的习惯叫风气,一百个人的习惯就叫文化”。对一群人而言,习惯就是习俗,习俗从哪来?古有云:“法立于上,俗成于下”,国有成语“约定俗成”。企业文化,只是企业法规制度综合作用的产物,不可能无中生有。一旦离开法规制度想无中生有造出企业文化,那这种“企业文化”只是一种反复重申、摇摇欲坠的工作要求。而任何没有法规制度作支撑的工作要求,要么昙花一现,要么“永远在路上”。

秦智虞愚——人才济济的秘诀

重金求贤是许多企业谋求人才济济的方法,然而,时间一久,求来的贤才要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要么“凤凰养久便是鸡”,遇此情况只得二度求贤,复市相马。除重金求贤外,有些企业还主动出击,自主培养人才,然,当散尽千金培养出人才后,往往发现人才不安心了,要跳槽了,当出现楚材晋用、鸡飞蛋打而为对手免费创造福利时,企业只得再次培养人才,并与之签订一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卖身契”。古有云:“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蛟龙失云雨,或与虾蟹俦”,说的是人才与管理环境的关系。什么是人才?人才只是一种态度,一种勤思、勤学、勤钻、勤谋、勤为、勤进的态度,人才之成,始于勤态、铸于自育。企业若有顺应趋利避害人性的管理环境,员工就会自育成才,单位就会出现“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局面。相反,在一个不能顺应趋利避害人性的管理环境中,想让员工自育成才不仅是痴人说笑,就连“圣贤”也会变成“剩闲”,“贤人”也会变成“闲人”。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东堂策
来源:东堂策企业管理战略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