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无意间陷入一对母子的争执之中,事情是这样的:这个儿子呢,大学刚毕业,对于未来一片茫然,有好几位同学都去澳洲游学打工,于是他也跃跃欲试,想在进入职场前来段人生的壮游。这位妈妈对于儿子要出国游历基本上是赞成的,但觉得好好一个大学生为何要去国外当工人或屠夫,深感不解。她希望儿子出国留学拿个学位,或至少去念个语言学校,把英文练好,而不要去作苦力。

儿子听了很不爽,他觉得职业无分贵贱,靠劳力赚钱有何不对,妈妈的想法实在不符合潮流,于是母子两人互不相让。原本想默默逃走,却晚了一步。妈妈突然指着我说:“你看Bryan当年出国留学,现在发展多好,你不是也说要向他效法吗?”儿子说:“拜托~妈,人家Bryan专栏都写了,要一边工作一边体验人生,而且他以前也做过你所谓的卑贱工作啊~”

接下来的场景,你大概可以想像了,基本上就是母子两人四只眼睛望着我,等我表态。我现在完全可以体会为什么政客总是爱讲那句:这个问题有赖大家共同研究、理性协商(基本上有讲等于没讲)!

首先(我清了一下喉咙),我也觉得职业确实不分贵贱,靠自己的劳力光明磊落地赚钱没啥不好(妈妈皱了一下眉头)。但是(这时换儿子眼睛睁大),关键不在于今天要不要去游学打工,而在于你的职场之路能不能“持续进化”?这才是你妈担心的事!

接下来,我大致说了我对职场选择的思考方式,虽然是处于庞大压力下临时掰的,但说完我自己都觉得挺有道理的,所以趁着还有记忆,把它写下来。简单地说,一个理想的职涯选择,有两件事情很重要:一是“杠杆”,二是“弹性”。“杠杆”让你每投入一分,获得一分以上的收获;至于“弹性”则强调,每个选择都该让你的路越来越宽广,而非越来越狭窄。

部分人选择工作,把眼前的薪资福利列为关键考量,却忽略了一件超级重要的事情,就是你为这份收入付出了多少成本?这是一个简单的投资报酬观念。(报酬/投入)的比值,就是所谓的杠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当然希望这个杠杆值(也就是投资报酬率)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在职场上的选项能够越来越多,不要为年龄增长而卡在特定的产业与职位,老了之后哪都不能去,只能硬撑到领退休金为止。(想一想,你现在的工作,你现在的能力,是你让越来越值钱,还是越来越贬值?你未来的职业之路,到底是越走越宽,还是会走投无路?)

我们来看看报酬(收获)与投入(成本)吧!

职场的“报酬”是什么?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钱”啦!其次还有成就感、社会认同、人脉等无形的效益。这些效益通常以“机会”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你工作表现很好,你会获得大家认同,要不被提拔,要不被同业挖角,总之你的选择会越来越多,这是最棒的情况。

那职场的“成本”是什么?就是你为工作所付出的东西,那可多了:包含体力、时间、个人技能,还有组织能力!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为工作投入这些东西,而且每样工作,这四种“材料”的比例都不大相同。

例如去澳洲当肉品工人,据说每星期就可领到25K台币(给合人民币5000元)左右的薪资,超过台湾一个月的基本薪资,听起来很不错。但这份工作的投入,可能体力占50%、时间40%、技能10%、组织能力0%。这样的成本结构透露出几个问题:

1.体力与时间占了最大比重,这两者是随着年龄逐渐下滑的资源

2.技能占比太低,而且除非未来一直杀牛,否则这技能的沿用性不高

3.组织能力的投入为零,无经验累积,但这却是未来杠杆率最高的资源

相对的,同样去澳洲当餐厅服务生,虽然赚得可能比较少,但投入成本预估是体力30%(体力消耗比肉品工人低)、时间40%(假设与肉品工人同工时)、技能20%(接受点餐、客户服务、人际互动)、组织能力10%(应付突发状况,优化工作顺序),相较于肉品工人:

1.体力耗费略低,有剩余精力可以思考更多事情

2.技能与组织能力比重高,而且与人有关,经验比较可能沿用到其他工作

3.有服务生经验的去当肉品工人容易,但反过来,则需要更多的训练。服务生在职场上有更多选择

说到这儿,请不要问我40%、10%这些数字怎么来的(当然是我瞎猜的),我要强调的也不是服务生比肉品工人高级,上述的情境只是一个比喻,重点是我们应该试着用投资报酬率的经济学角度,来看待每一个职场选择。

我即将要讲的故事,可能你已经听到烂了,但这却是真实发生在你我身边的事情。

我有个认识将近20年的好朋友,我们相识时他才20出头。他学历不高,但工作非常积极,最高纪录一个人同时上三个班,白天在办公室任职,晚上去做夜班,还兼差做直销。他年纪比我小,却老早就买了房子和名车,让我挺羡慕的。

他曾经考虑要回学校读书,学些新技能,但后来觉得会占掉他赚钱的时间,讲了很多年还是做罢!也曾试着做小生意,虽然小有成果,但他觉得做生意太麻烦,而且有风险,不如兼差领薪水来的实在,因此继续用时间与体力来换新台币...随着年龄逐渐增长,愿意接受他的工作越来越少,加上身体出了点状况,不可能再像以往身兼数职,于是杠杆越来越低,选择越来越窄,有点像是台湾科技业的困境,还真是伤脑筋~

在道德与社会正义上,职业无分贵贱。所有富裕的社会,都仰赖体力工作者的奉献才能支撑,我也认为政府应该倾全力维护所有工作者的公平正义,否则社会不可能安定。

但从个人的角度,尤其是对职场新鲜人而言,有件事情你一定要从长计议的,那就是千万别短视眼前的利益,而要分析背后各项投资的比重(体力、时间、技术、组织能力):减少用体力、时间这类越用越少的资源来换钱,尽量多用技术、组织能力(例如管理、创新、创业)这类具有杠杆特性的资源来换取成果。这样在40年左右的职场中,你的选择才会越来越多,投资报酬才会持续上扬。

所以关键不在你一年赚多少,而要自问,10年之后你想靠什么赚钱!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BryanYao
来源:世界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