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不需要现在就买份养老险?”“该买什么样的险种才适合?”随着“二胎”的全面放开以及“延迟退休”渐行渐进,养老问题已然成为近期最受关注的热议话题,商业养老保险也俨然成为了许多保险消费者开始着重考虑的保险规划。

据同方全球人寿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联合发布的《2015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38亿人,占全国比重10.1%。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劳动人口抚养负担的加重、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养老金运行压力的加深,都在警示人们:退休养老所带来的压力不容忽视。

中国式养老困境

本世纪初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物质财富积累则相对不足,2014年我国人均GDP约为7485美元,尚不足1万美元,整个社会体系并未准备好迎接人口老龄化。退休人口基数增大,使得中国养老金运行压力随之增加。自2002年至2014年,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已经超过了2万亿元。中国社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下的隐形债务为86.2万亿元,占2012年GDP的比率为166%。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未来收支平衡问题比较突出,或将出现巨大缺口。




于此同时,《2015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也显示:我国居民未来养老仍面临着多项挑战,仍有三分之二以上居民对于退休没有充分准备。目前,储蓄、社会养老保险仍是我国居民主要的退休准备方式,居民退休收入结构的多样性有待完善,预计未来个人收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居民需提高自身退休规划水平。

商业养老险夯实补充保障

在经济发达的社会,一般而言,个人养老保障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二是企业为员工准备养老的企业年金,三是个人为养老准备的资金,包括个人储蓄、基金以及商业养老保险等。

作为个人养老的重要补充部分,与储蓄和基金等金融产品相比,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具有期限长、回报稳定、附加保障功能多、可年均化领取的优势。被保险人在缴纳了一定的保险费以后,就可以从一定的年龄开始领取养老金,以保障在退休收入下降后仍能保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

具体到商业养老险的险种选择,选择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传统型养老产品回报率固定,分红型养老产品兼具保障和分红功能,能抵御通胀,风险较低,普通家庭均可选择这两类产品作为养老补充。而投连型和万能型养老保险产品预期收益较高,较传统型和分红险产品来说风险也较高,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人群。

此外,除了靠上述商业保险领取一般性用途的养老年金及分红,重视退休健康规划的人群、不婚族、不育族还可考虑补充选择非医疗性质的长期看护险,免除老年伤病时的长期护理问题。

按需“四定”  理性投保

保险是一门学问,购买商业养老保险需要的是:要有一个有周密的统筹计划安排和循序渐进的心理准备,在确定了适合的险种之后,具体的产品细节选择也有一定的技巧。

业内专家建议,在规划具体养老保险产品时可按照定保额、定领取方式、定领取时间、定领取年限“四定”方式确定需求。

定保额:确定保障额度是必备功课,具体保额主要需综合考虑未来的养老金需求缺口和自身的经济承受额能力。一般而言,养老资金缺口主要是“退休后资金需求减去退休后可预期后的的收入”,按年或按月计算均可。算出了养老资金缺口,并确定商业保险金在填补缺口中占到多少比例,就可以直接发推出每年或每月所需领取的商业养老金,继而找到对应的保额。




以60岁退休,估计退休后每月资金缺口为1000元为例,如果准备完全用养老险来弥补这个缺口,那么可选择60岁以后每月领取1000元的养老产品,月领千元所对应的保额为10万元,那么就选择10万元的产品档次。若准备60%的缺口用养老保险填补,其他40%由子女或其他收入支持,则只需选择6万元档的保额。

定领取方式:目前商业养老险的领取方式分为趸领和期领两种。趸领是到了约定年限时,保险公司一次性支付一大笔到期保险金给投保者,适合打算退休后进行二次创业或对自身寿命预期不够乐观者。期领则分为年领以及月领,前者比较适合普通生活的老人,后者适合每年有一两笔不规律大支出的群体。

定领取年限:养老金领取年限可与保险公司自由约定,一般可选择与自己的具体退休年龄衔接,这样在退休后立即可以领取,生活上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

定领取时间:养老年金险在领取时间上的设置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保险期间为终身,但没有最低领取年限保证;另一种为定期,如领取到80岁或100岁,但同时会设定一个保障领取的时间,可能是10年,也可能是20年。有家族长寿史的人可以考虑有限选择终身制产品。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想规划一个有品质的老年生活的人群来说,养老准备要尽早开始,越早开始就越轻松。因为从资金的时间价值来讲,购买保险最好是越年轻购买就越便宜也越划算,这样可以交费的年限多一些,每年的负担也就少一些。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张瑾
来源:理财周刊·理财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