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可以也买来幸福,取决于你如何利用它。大约在过去的十年间,社会科学家们在研究消费主义与幸福的关联时,大多都认为购物的经历——相较于所买的东西,前者才是确保你的采购行为最终让你获得愉悦的最佳保障。东西会损坏、物品会丢失,但是出国旅游的美好回忆或者米其林星级餐厅的用餐经历才能让你回味终生。

这条研究主线似乎有点道理。但是真有这么简单吗?举例说吧,我最近买的那套沙发,每次坐在上面的时候我都觉得心情愉快;观看Apple TV时亦是如此,它是我去年圣诞节收到的礼物,每每坐着沙发看着Apple TV时我都莫名的欢喜。来看看近期一对来自加拿大的心理学家发表在《社会心理学与人格科学》上的一项最新调查吧,他们认为物质的东西同样也能给人带来很多快乐——在某种程度上,物质的东西甚至比个人的经历能给人制造的快乐更多。只不过两者是不同的幸福类型而已。

研究人员亚伦·C·韦德曼和伊丽莎白·邓恩来自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他们借鉴了丹尼尔•卡尼曼对生活中的小幸福与幸福生活所做的诠释,指出了“瞬间”与“回味”的幸福之间的区别。换句话说,快乐主要存在于当下,然后才会反射性地去回味这种快乐。后者往往感受的程度要更深,但瞬间的幸福则感受的频率更高。韦德曼和邓恩假设那些物质的东西无论你是买给自己或是作为礼物收到,都可以激发出更多的瞬间幸福。而另一方面,个人经历应该更多引发的是种反射性的幸福。

以上观点正是他们通过两个实验才得以发现的。在其中一个实验里,他们利用2014年的假期,邀请大学生们回答一系列问题,实验时间从圣诞节当天开始,回答的问题都跟他们收到的礼物有关。一部分学生被要求针对收到的实质性的礼物来回答,其他的则被要求选择一些由他人给予的经历类的礼物来作答,比如音乐会的门票或是自己喜欢餐厅的招待券之类。然后在接下来的两周内,每天给学生们发送3-5次短信,每条短信有2个关于他们礼物的问题:“你觉得那份礼物给你现在的生活带来的幸福感有多深?”“你现在还在回味/使用那份礼物吗?”。最终,在2月中旬左右,问题升级了,学生们被要求回答他们的礼物带给他们的幸福余味有关的问题。“当你一想起这次购物时,会有多愉快?”以及“你觉得这次购物经历对你生活总体的幸福感有多大的帮助?”

两次实验的结果均显示出人们从实质性的礼物里获得幸福感的频率会更高,而经历类的礼物则不然。但当被要求回想那些礼物时,人们追忆当时的体验要比想起实质性的礼物时产生的怀旧的幸福感要更多;而在经验环境下也比在物质环境下能够感受到更强烈的幸福感。这就是研究者们得出的结论,有力的支撑了他们之前的假设:实质性的东西完全能令你开心。而它只是一种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幸福而已。

此外,它当然也还取决于你会多频繁的提醒自己去享受你被赠与的或是买给自己的东西——毕竟,受试的学生们可是每天被发5条短信提醒他们要享受自己的礼物。总的来说,研究表明了当考虑什么样的购物行为才能带来幸福感这个问题时,“答案可能取决于你是想要寻找一种强烈的但伴随着美好余味的短暂幸福感,还是一种能持续数周、数月的更微妙和频繁的幸福感。”回味幸福的经历是很棒的!买东西亦然!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Melissa Dahl 译者 lilychaung
来源:译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