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初,根据作家高晓声的小说改变的电影《陈奂生上城》曾风靡全国,电影刻画了一个摘掉“漏斗户”帽子、靠改革政策有了几个余钱的农民陈奂生进城的遭遇,来反映刚告别饥饿的中国农民背负历史包袱而步履沉重向前走的命运,令人唏嘘。

▲陈奂生上城

过去的三十多年里,陈奂生和他的后代们纷纷进城了,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建起繁荣的都市。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广大民工功不可没。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大多数农民工在为都市繁华添砖加瓦时,并未定居下来,城市只是他们栖息的驿站,他们像候鸟一样,迁徙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故乡的村庄是他们最后的归宿。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五大任务,其中第二大任务即是房地产业的“去库存”。如何去库存,会议确定的措施是:

化解房地产库存,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鼓励开发商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

分析这些措施,我们不难看出,中央认为农民工市民化即农民工进城买房定居下来,是“去库存”是否能顺利实施的关键。应当说,中央的判断是十分准确的。尽管这些年中国的城市化进城加快,但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不高,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2013年底中国的城市化率为53.7%,这一比例与中国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匹配,中国尚有进一步提高城市化率的巨大空间。可以想象,广大农民工纷纷进城成为市民,中国的城市房地产业将会面临更大的商机。

不是说让“陈奂生”进城买房,他便能进城买房。

然而,不是说让“陈奂生”进城买房,他便能进城买房。广大农民工能否在城市买房定居,取决于两方面:一是他们是否有这个意愿;二是他们是否有购房的能力。

要使农民工愿意进城买房并买得起房,至少要越过几道大坎。

第一道坎:制约农民进城定居、造成城乡二元化的现行户籍、土地制度。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岁月里,城市管理者对农民工的态度是比较功利的,质言之就是:要他们的劳动力却在公共服务方面尽量甩包袱。因此,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长期维持,农民从身份上进不了城,谈何在城市买房定居?近些年来,一些中小城市对农民工敞开了怀抱,欢迎他们进城置业,取得城市户口。但制约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另一个重大障碍——土地制度并未有相应的大突破。农民工在故乡的责任田和宅基地,可以看作是政府针对农民的社保制度滞后的一种补充性、托底性的保障,也就是说,故乡的那一亩三分地和几间房是进城农民工最后生存的本钱。这样具有保障性质的责任地和宅基地,无法拿到市场交易,或进行抵押获取经营性贷款——这实际上成为一种被冻结的巨大财富。而长期“固民于土”的户籍和土地政策,使大多数农民放弃了进城定居的念想,他们将大半生打工积攒的财富用来在一个个分散的村庄建造自住房。这实际上造成了土地和资金的双重浪费,房子的主人一年到头在外打工,只有老人带着孩子留守偌大的房子,他们的孩子长大后,依然会进城。全国这样花掉农民几乎全部存款的自建房太多了,这些房子将会成为中国广大农村建筑垃圾。这些可预见为“建筑垃圾”的农村自建房已耗用了农民工太多的资金,他们哪还有更多的钱在城里买房呢?

第二道坎:与城市居民相比显失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即便是农村土地制度有重大的改革,农民持有的土地可以进入市场流通从而获取资金,如果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其子女的教育制度,不能与城市居民一视同仁,农民工依然不敢也不能进城买房定居。目前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各地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欠账不少,许多地方城市的养老、医疗支出已是寅吃卯粮,要解决农民的养老、医保问题,使之达到与现在城市居民大致差不多的水平,困难不少。而农民工进城定居,其子女能否享受基本上均衡的教育资源,则更为复杂,决非短时间内得到根本的解决。

第三道坎:农民工的收入增长问题。

农民工不增收,再好的政策都枉然。长期以来,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渠道是建筑、采矿、制造业等第二产业,而这些基础性产业产能过剩,需要压产能,调结构,一些轻工制造业则面临成本上涨、开工不足等问题。政府采取减税等诸种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是扩大农民工就业、增加农民工收入的重要方式,但各级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下是否能拿出这样的勇气来,还需要观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工在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当然是另一种让农民工增收的途径,但产业的调整决非短期可以见效的事。

如果政府能帮助农民工迈过以上所说的三道坎,才能真正解决“陈奂生”进城买房定居的问题。而让开发商适当降低商品住宅价格,或如安徽、四川和河南等省及下属市县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民购房,则只是锦上添花的辅助性措施。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评论员 十年砍柴
来源:无界新闻(微信ID:wujie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