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网络上都不乏无聊至极却热火朝天的争议。前不久,微博上一网友发微博抱怨:“昨天与几位同事一起去吃地方小吃,其中一位同事来自台湾,也是在场唯一一位男性,结账时,这位台湾同事掏出钱包却只付了自己那份,怎么这么小气,不应该是男生买单吗?”

        这种情况该如何给予回应?只能说文化差异。这就好比,我们国家的人大都习惯请客吃饭、娱乐消费由在场的男士买单,潜意识中认为“男士买单”便是绅士大方、良好教养的一种体现。而在西方国家中,除了跟自己的爱人或女朋友等有亲密关系的人之外,男女一起用餐付账时AA制再正常不过。

        因此,我们只能说,文化差异是引起用户认知差异的一种因素。

        说到这里,大家是否还记得曾在微博上引发南北差异讨论的热门话题——豆腐脑是吃咸的还是甜的、西红柿炒鸡蛋是放盐还是放糖,等等。而前不久,微信朋友圈和新浪微博中又突然爆出一个“主要看气质”的热门话题,它跟之前的“微笑挑战”一样都是以晒自拍的形式进行病毒式传播。文化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南北方生活习性、饮食习惯上,而是体现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行业,甚至由文化差异所引起的用户认知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到了现阶段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当然,笔者并不认为这种“影响”全部来自于负面,从全局和整体上看,这种影响更多是中性的。比如说文化差异对相机产品设计的影响——咱们国家的人,在自拍时突出的是人脸,追求的是物管完美,因此像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等APP应用都不断地在人像美化上提升效果。但是大家发现没有,我们日常生活中或者从社交网站上看到的老外们的自拍,更多的是突出身材,我们在晒“脸”,而他们大多在晒人鱼线、马甲线、胸肌、腹肌……相比国人追求的人像完美,老外们更追求真实和健美,所以Instagram才不断在图片编辑和美化上提升效果。

        而除了文化差异之外,教育程度也是引起用户认知差异的一种主要因素。

        比如在阅读领域中独占一片天地的今日头条,它拥有上亿的用户群体,这在我国APP行业中已经是非常之多了。用户量如此之大,若硬要分个三六九等的话,其中自然不乏一些高端用户,但是为了更好的迎合用户的认知,其团队不管是在内容选择上,还是在视觉呈现上,都更加偏向中低端的用户。

        再比如另一款主打小众市场的个性化阅读APP——MONO,相比“大而全”的APP,它走的是“小而美”路线,属于小众产品,却进攻的是高端市场,因为它的用户群体受教育程度都普遍较高,所以它在内容展示和视觉呈现上都与今日头条有着非常大的差异。面对这种差异化,我们能说今日头条很low、MONO很高端吗?显然不能。

        再比如,在手机锁屏应用领域,有人更在乎视觉体验,所以主打精彩纷呈、个性多样的壁纸, “一招精”与那些追求美感的用户产生审美共鸣,如微锁屏;有人更欣赏语言文字之美,便以辞藻修炼、文采碰撞直达用户内心,与用户产生精神层面的碰撞,如文字锁屏;还有人崇尚时间价值,将虚化实,便以返利模式带给用户实实在在的物质收益,如平复锁屏和惠锁屏。它们虽都为锁屏应用,却主攻领域不同,怎能用同一个标准硬生生断出个孰优孰劣?!

        笔者认为,一款产品只有符合自己的目标受众群体的认知,才能说起做了最合理的产品设计,彼此之间并不存在low或者高端。

        对于产品设计者来说,你们仅仅代表了与自己有相同文化背景和教育程度的用户群体的认知,如果这群人正好是你设计的产品的目标用户,那么恭喜你,你很幸运,取悦自己就能做出最合理的产品设计,不用遭遇多方质疑,也不会从用户群中冒出吐槽甚至谩骂之声。

        但是,如果你设计出的产品,其目标用户群体与你本身的认知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你是亚洲人,却要给非洲用户设计一款拍照产品;你是白领阶层,却要为蓝领群体设计一款阅读产品;你是毕业N年的80后,却需要为正值青春年华的95后大学在校生设计一款产品;…….这时候,设计师们就需要突破自己的认知限制,通过多方调研来了解自己所设计的这款产品的目标用户群体,了解他们的认知特带你,尊重自己的目标用户,成为他们的朋友而非敌人,才能设计出最符合他们的产品。

        简而言之,认知差异必然影响产品设计,这世上任何一款产品都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用户群体和不同的阶层人士。设计师们需要知道,判断一款产品的好坏、优劣、是否成功,不是看同行们对自己的指指点点、吐槽亦或称赞,而是看一个个真实的用户数据表现。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文章所涉及判断和结论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经理人分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