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世界500强做咨询

快消行业向来都是“品牌为王”的阵地。像可口可乐跟百事可乐,其实最终拼的是品牌号召力,与产品本身关系不大。所以这些大公司都会不惜血本地使用各种营销手段去提高品牌认知度,最终让客户成为自己品牌的忠诚拥护者。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的营销手段已经hold不住新兴消费群体的行为习惯了。单靠请两个大明星代代言,或拍几则创意十足的广告,早已不能满足这个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时代。像前几年红极一时的开心网,有段时间很流行“偷菜”的游戏。我记得那是在09年初,我像上了瘾一样每过一小会儿就要去菜园里看一下,有那么几天竟疯狂到半夜爬起来去“收菜”。

那这些“收来偷来”的菜都干嘛呢?我记得当时开心网和“悦活果汁”联手推出“榨汁抽奖”的游戏。你可以用自己的虚拟水果在系统里“榨汁”,据说弄不好还会“榨出”一盒真实的“悦活果汁”。除了当年的开心网,后来微博上也有许多线上线下互动的活动,譬如之前看到过的明星粉丝团搞的“网络音乐节”,还有一些网游赢实物等等……

简而言之,跟我们合作的那家快消巨头就是想借助这两年方兴未艾的移动互联网浪潮将自己的品牌传播出去,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最终目的是要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习惯,保住并扩大自己在中国的市场占有份额。

我们的大老板是这家公司的一名全球副总裁,英国人。第一次会议他就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们:这两年因为竞争对手收购了国内的一些小品牌,整合得还不错。所以导致他们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受挤压,2年内已经下滑了5%。公司希望能制定出全新的客户关系管理战略,夺回那失去的5%。

我记得那天是在浦东的一栋地标建筑内,落地的大玻璃窗,可以俯瞰浦江两岸。堂堂全球副总裁亲自给我们口述该公司宏伟的商业计划,仿佛让人有种临危受命的使命感。

然而,后来我发现:商界的很多事情都普遍被世人想象得很宏伟,譬如两家跨国公司签约;某家上市公司的挂牌;商业计划书在董事会的一致通过等等……会频繁地被导演拿去成为电影里熟悉的镜头。可在现实中,这些宏伟瞬间的背后,往往是无数汗水跟折磨浇铸而成的。那时的我们,整天7台电脑围坐在一起没日没夜地讨论;每周至少三次赶去陆家嘴和公司各部门开会;PPT和可行性报告最后改了几十次;当中还时不时穿插着进度无法完成的焦头烂额……期间会遇到各种各样令人意想不到的状况,大家也难免会因意见不合而发生争执。

顶着“中欧MBA”的招牌,人家没把我们当学生。相反,他们以为自己等同于请了咨询公司来接手这个项目。我们7个人,虽然都很想把项目做好,但现实却阻力重重。

我们这组人几乎都是“实干家”!除了“拼哥”这样的人之外,还有很会带团队“打仗”的民营企业老总,在中国创业了有些年的老外,包括两位既有丰富工作经验又很会打理自己生意的女生。

这样的组跟我之前呆过的任何组都不同,我也不会再因为思维跟不上而犯愁。但问题又来了,组里没有谁做过管理咨询方面的工作,所以缺乏一个纲领性的思维框架,导致大家不知怎么将各自的想法有机整合在一起。这原先是我一个人的问题,现在变成一个组的了。在亲历了做项目的种种纠结和挑战之后,我才意识到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是商界人士的必备,而我恰恰这方面很弱,所以将来的工作最好避开这个劣势。

另外,经过那段时间深入的体验,我发现自己也不太习惯大公司的工作氛围。偌大一片工作区域坐着上百号人。随处可见的白板,上头布满了各种各样的月度、季度指标。每天要回无数的邮件,还有大大小小的会议……

当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就极力想逃避这种刻板程式化的“办公室生涯”,没想到后来反而会去念MBA,到头来依旧要面对这样的人生。

所以今天,我还是要好好感谢当年的ISP咨询项目。我曾很坦率地告诉负责我们组的指导教授:“我ISP最大的收获就是——更坚定了自己不要什么,所以将来会尽量避免类似的工作。”没想到他竟然挺欣赏我的回答,但给出的评价更令我欣赏:“这种收获很有价值,但不要停留在嘴上,而要长期付诸行动。”

之后的我,对那些500强的领导力项目兴趣大减。但这一块的确是MBA毕业后的一大就业方向,之前的学历、工作经验都没什么优势的我,放弃了它,还有什么更好的机会呢?但我告诉自己:还是要多看、多问,别给自己上枷锁。

查看《彼岸》更多章节请点击作者姓名。

附:《彼岸》以中欧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商学院为背景,真实展现了原汁原味的MBA学习生活,共15万字,希望给到想了解MBA的人士最“一手”的经验分享。小说目前连载于微信公众平台:ceibsnovel,独家授权与经理人分享网及MBA宝连载,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或经理人分享网予与授权。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文章所涉及判断和结论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经理人分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