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之子的“二代”生活

Managershare:星二代,还是富二代,好像都是又都不是,还是做他自己最好。

郎世玮的名字总是和父亲郎咸平绑在一起。

不过,作为“著名经济学家之子”,他其实并不甘于“二代”这个标签。

郎世玮照片由本人提供

不论事业做得多大,郎世玮的名字却总是被和父亲郎咸平绑在一起。这似乎成为一个怪圈,越提父亲郎咸平,他就越被贴上“二代”标签,对个人事业就越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青年报记者日前独家专访中金国创总裁、郎基金创始人郎世玮,为读者揭秘一段不为人知的“著名经济学家之子”的成长经历。

著名经济学家之子不肯当“二代”

一种误解是,作为著名华人经济学家的儿子,理应从小享受最好的教育、过着最舒适的生活。但实际情况却是,郎世玮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美国华人圈里最好的——他的父母离异,父亲常年不在身边。

郎的家境,远没有一般人想象中那么优渥。他的母亲出身台湾普通家庭,父亲家境相对好一些,但也不过是住在台北眷村的一个毛头小子而已。

3岁那年,父亲郎咸平考上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小小的郎世玮便跟着父母一起到美国生活。那时的“著名经济学家”还只是个穷学生,无力养家。郎世玮的母亲只能四处打工挣钱,当过保姆、保洁员,还到唐人街做过缝纫黑工。

直到郎世玮8岁那年,郎咸平应聘成为纽约大学副教授,郎家的生活才有些好转。但问题是,1994年,也就是郎世玮念初二那会儿,父亲因工作调动离开了他和母亲、弟弟,去香港中文大学当教授,母亲却因为在纽约联邦邮局刚刚找到稳定工作而不便随行。

郎世玮记得,自己当时和母亲、弟弟一起住在纽约皇后区一间两室一厅的公寓里,生活拮据。因为是“亚洲二代”,家庭条件又一般,经常“发生动荡”。

皇后区是在纽约生活的中国人的首选居住区,交通方便,价格不贵,但也是包括黑人在内各种种族聚居的区域,种族歧视问题屡有发生。郎世玮当时学习成绩优异,却“经常出去玩”,还在自己身上文了一条龙。

或许是受到父亲离开的影响,郎世玮经常在学校内外惹事。到了1995年,14岁的他因为在学校把同学打伤,被校方开除。自此,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婉拒了这个亚洲男孩的再次入学申请。

在家里待了一段时间后,郎世玮被宾夕法尼亚一所以严格著称、白人少年望而却步的军校——宾夕法尼亚卡森隆军事中学录取了。这是一所男子学校,每天除了上课就是锻炼身体和看书两项业余生活。实际上,郎世玮那时学习成绩优秀,聪明、灵活。

在这所学校,郎世玮的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而这一时期,郎咸平虽然远在香港,但对儿子的关心却不少,经常打电话与儿子交流。“(父亲)说话特直,说这个世界上最可悲的就是男的没出息。”郎世玮说,父亲的这句话他一直记到现在,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生活有多窘迫,他都从没放弃过读书。

他最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高中毕业,并被全额保送伦斯勒理工学院。

月薪从2.5万元打回880元

在伦斯勒理工学院读到大二,郎世玮发现,自己读不下去了。进入伦斯勒理工,郎世玮最初选择的是学“医学”,因为父亲希望他学这个专业,“他说学医以后可以不求人”。

问题是,到了大二,他在美国医院实习了两个暑假后发现,当医生真不是自己想做的。按照当时修得的学分数,他果断跨越到了相对轻松且自己喜欢的专业——计算机和数学,“我算了一下,学这两门,我只要再补一点点课就能毕业了”。

毕业那年,郎世玮以一张亚洲面孔,成为全校应届生中被高盛相中的两人之一,进入高盛从事定量分析和编程工作。

尽管在高盛收入不菲,但仅仅干了一年多,郎世玮就辞职了。理由是,待在高盛,他已经能够准确地看到自己的未来——每天健健身,下班找几个大学同学泡泡吧,找个华裔结婚生子,接下来就在家“相妻教子”。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2001年,他决定回国。彼时,父亲郎咸平也到长江商学院任教,在国内经济学界小有名气。“(父亲)以前是个纯书呆子,傻傻的,除了做学问啥都不会,开个餐厅还会赔钱。”郎世玮看到了回国后父亲的改变,父亲在中国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存、能带给自己成就感的土壤,这给了他极大的鼓舞。

回国后,郎世玮的第一份工作在大鹏证券当分析师,后被调往开发部负责开发网络交易系统。那时的中国股市刚刚实现线上交易,大多数股民还是习惯通过电话下单。郎世玮感觉,自己的价值在国内能得到最大体现,“可以把美国人已经在用的交易系统,重新做出来,给中国的股民使用”。

然而,就在这款交易软件即将上市的“当口”,大鹏证券因受一起经济事件的影响被遣散,郎世玮这个当时月薪2.5万元的“金领”失业了……在深圳熬了数月,郎世玮把家底都花光了,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后来,他从报纸上看到华宝信托的招聘广告,就向朋友借了1万元,兴冲冲跑来上海找工作。

他在上海入职的第一家公司,是上海证大地产,给当时上海证大的老大戴志康当助理。第一个月,他只拿了880元工资,而当时他每月的房租就高达2000元。“日子过得挺惨,吃住行都成问题。”后来,经过三轮严格面试,他成功进入了宝钢集团下属的华宝信托,从一名基金经理助理干到了基金经理的职位。两年后,他又跳槽到复星集团,担任总裁梁信军的助理,月薪重回2.5万元。仔细一想,郎世玮回国“挣扎”比在高盛待着困苦得多,“但感觉自己是在往主流进军,都是值得的”。

用“直爽”的性情做金融

从初中到大学,再到工作中的种种“不安分”,似乎为郎世玮后来的创业埋下伏笔。2008年,爱折腾的郎世玮决定创业,创业方向令人倍感意外——进出口贸易。

一个从毕业至今一直在金融圈混的年轻人,竟然要朝着又累、又苦、又不挣钱的实业进军了。“我喜欢车,觉得汽车改装用品发展前景很好,想挑战一下不熟悉的领域。”郎世玮的贸易公司,专做汽车改装用品的进口,成立初期,他自己去找客户,自己去谈判,很多事都亲力亲为。

但这次的创业结果,却并没有预想中那么乐观,后来因为和几个合伙人产生分歧,他就把公司全盘买下、独立经营。这一次,郎世玮没有输给客户、没有输给市场,却输在公司内部运营管理上。

郎世玮如今又重新回到了金融行业,创办了自己的财富管理公司“郎基金”,并以郎基金创始人的身份进驻中金国创。

“跟金融相比,实体真的不挣钱。”郎世玮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做实体生意,要面对仓储、培训、国外订货、催回款、汇率差等多方面挑战,还要面对工商、税务、上下游供应商的刁难,“实体做多了,如果偶尔在金融领域赚到点钱,就必然会想要做金融”。

但他的“郎基金”一经推出,就经历了3年“熊市”。他聘请的投资总监,从原来3万元月薪跳槽至郎基金,每月只拿8000元薪水,却在这3年熊市中坚持了下来。

经过多年历练,郎世玮真正学会了与人相处之道,“投资的事情,我让投资总监一个人说了算,不去过多干预。”但他说话直白的性格,却与生俱来,几乎与父亲一模一样。接受记者采访时,正值沪上私募基金的“多事之秋”。

郎世玮说,多年摸爬滚打下来,他的心得是“做人做事都要低调、耐得住”,不能被一时的事件影响理性判断。以近期正在炒作的两万亿养老金入市为例,郎世玮就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很多人误读养老金入市为利好,实际上我认为不是,养老金入市是来挣钱的,又不是来补贴股民的”。

郎世玮还提醒投资者,对股市而言“熊市”是最安全的时候,“等到5100点牛市时发一个基金出来,你就不要去买了”。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