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O2O,其实真正的鼻祖要归属于智能手机,是智能手机最先开创了“发布会+线上销售+线下展示+直营店”的模式。对于广大的智能手机厂商来说,他们一直都在默默践行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做产品,但是却从来不对外说自己是O2O的模式。

在很多网友看来,今天的很多国产互联网手机都是通过网上销售的,其实他们所玩的都只是饥饿营销游戏罢了,大部分的手机销量还是通过线下来完成的。这些所谓互联网手机每次线上开抢的时候,只放出少量手机来卖,然后把大部分的货押给自己的渠道商。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看到很多国产手机天天喊着自己销量第一,实际上并不是销量第一,只是因为生产跟上来了,所以出货量就跟上来了,可出货量并不等于销量,二者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智能手机的销售线上通过天猫、京东、苏宁、国美等电商平台以及自家的官网,线下则借助于自家的直营店、手机专卖店、运营商等不同渠道,并把线下体验作为打通O2O闭环的关键所在。

线下展示各摆龙王阵

提到线下展示,智能手机们就各显神通了。近日在这方面弄得比较轰动的当属三星Galaxy S6 edge+ 和Note5展开的全国巡回品鉴会,在品鉴会上,参与者可以和摄影师、培训师一起面对面地交流产品,同时不断地让参会者亲身触摸体验产品,很好地拉近了品牌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距离,为口碑传播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然,品鉴会只是三星线下展示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三星还经常为智能手机举办各种线下试用活动。与此同时,三星手机在全球各地还打造很多线下体验店,遍布各大中小城市,一种是专门提供给用户来体验;另一种是体验与销售一体的。三星手机今天的成功,跟它的线下体验是分不开的。

与三星不同,苹果则完全通过直营店来打造线下用户体验,线下直营店的体验是苹果做的比较成功的地方。不论是从店面的装饰风格、店面布局、iPhone产品的摆放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出苹果对于线下直营店用户体验的高度重视,不过苹果的体验店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此外不同的是,相比三星而言,苹果在线下用户体验的形式上显得比较单薄一些,某些方面还有待提升。

为了模仿苹果、三星在高端市场的成功,很多国产手机诸如华为、魅族也开始打造自己的线下体验店。不过国产手机似乎只是把线下店作为一个销售的门店,在用户体验上与苹果、三星来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发布会百花争艳

而说到这个智能手机的发布会,不得不提鼻祖苹果手机,而将其发挥到极致的则是乔布斯。可能很多人都依稀记得乔布斯当年的神态,永远都是穿着一条牛仔裤,一件黑色的上衣,然后开始像教父一般在发布会上传教。每次在发布会上的新品即将出来之前,苹果都会进行一番神秘般地造势,让媒体、果粉、网友们疯狂随意猜测,但就是不透露任何手机新品信息,正是这种神秘感让苹果手机的发布会总是让人充满了期待。

不过很可惜,伟大的乔布斯先生逝去之后,接班的库克先生并没能继承乔布斯的教主神采,而苹果手机的保密性也变得不再像以前一般神秘了,随着苹果手机产品创新的不断丧失,苹果手机发布会的轰动效应也就一去不复返。

随后,三星智能手机在高端市场的雄起则把发布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从三星的Note系列一直到Note5,Galaxy S系列一直到Galaxy S6 edge+,每一款新手机的发布会都成为了媒体和星粉追逐的盛会。三星的发布会更注重现场的时尚元素,以及现场的互动。

几乎每一次三星的手机发布会,都会在发布会现场来一场手机新品的展示,让参会者去切身体会感受,这种现场的体验对于新品的宣传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这是三星手机与很多其他手机发布会的最大不同,很多手机发布会现场往往都不会有真机的现身,都是通过现场的屏幕向大家讲解产品将要做成什么样子,以此来炒作概念,这一点在国产手机的发布会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与苹果、三星实打实地发布新品不同,小米、荣耀、一加、锤子、乐视、奇酷等国产手机们往往都是通过发布会来一场浩大的造势运动,其意图就是为手机的正式上市而预热。国产手机厂商们往往都是在媒体和自媒体的邀请函上面下足了功夫,不断地比拼创意,意图借助媒体和自媒体之手来提前预热一番。

此外国产手机们的发布会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无底线地吹。苹果、三星发布会往往喜欢渲染自己的是新技术,比如三星的Galaxy Note5以及Galaxy S6 edge+,渲染的是S-pen,双曲面屏等创新技术。国产手机们深知自身在技术创新上的不足,于是在手机配置上开始大吹特吹,以此来博取彩头。

从智能手机厂商的表现来看,足见今天的发布会和手机产品线下展示对于整个智能手机O2O销售的重要性,不论是三星也好还是苹果也罢,你会发现他们今天能够雄踞高端智能榜首,跟他们的产品线下体验是密不可分的,而用户对于产品的体验好坏对于智能手机的销量将有着直接性的影响。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文章所涉及判断和结论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经理人分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