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会应对孤独的人吗?我们先做个测试:

1、如果中午没人陪你吃饭,你会一个人去餐馆用餐吗,还是自己随便吃点零食对付了?

2、你会一个人去看电影吗,还是必须有人陪着才去看?

3、你会一个人去异国旅行吗,还是必须在朋友圈发广告招一个旅伴才去?

如果答案都是否定,你可能是个缺乏安全感,害怕孤独的人。

我怎么想起这事的,最近《火星救援》不是大热吗,看朋友圈都在谈论那里有趣的科普知识,比如如何用火箭燃料造水,还有就是主人公如何乐观,自强不息,在太空上演《鲁滨逊漂流记》。

不过有个朋友的观点很独到,她说看这片有个疑问,宇航员马克这个角色居然一点感情线都没有,没有爱人,没有子女,没有什么猫猫狗狗的眷恋,除了最后他和指挥官说“假如我死了请去看望我的母”,他有对生的强烈渴望,又没什么要牵挂的,不奇怪吗?他的日志在对一个假想的世界喊话,却没留一句给亲人的。

而他的同事们,指挥官牵挂着男朋友,工程师和老婆孩子诉衷肠,还有一对在发展太空恋情,这都是主旋律感情线。


影片一开始马克发现自己被遗弃在火星,除了本能自救手术,他似乎没有半分钟的犹豫就开始了有条不紊的孤星生存计划,听着音乐开始计算口粮,种土豆。中学课本里管这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而我当时的感受是:

这哥们能这么从容,说明平时自己一个人过惯了,他能在火星上游刃有余,因为他在地球上也不需要别人的帮助,环境换了,生活方式没变。他就是那个下班回家打开音响、自己做饭,然后在个人空间里写几段日志等着粉丝留言的书呆子,应对寂寞的能力超强,除了自然环境恶劣点,其他没啥不适应。

我特意搜索了下《火星救援》原著作者 安迪·威尔(Andy Weir)的背景资料。1972年生于加州小城Davis,父亲是物理学家,母亲学的是电子工程学。他是家里的独子,父母在他8岁时离婚,8岁。后来他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就读,但没有毕业,15岁起他就在Sandia国家实验室承担程序员……

你一定想这是一位抱有梦想的少年天才,但他说,为了“不挨饿”,自己还是去上班了。

还用多说吗,这孩子没得自闭症就算不错。通过这些线索你就能推断这是个从小怯懦、有点自卑的男生,孤独伴随着他的成长期。此外这个天天幻想在外太空遨游的人,有严重的“恐飞症”,不敢坐飞机……

影片拍摄期间他根本没去位于布达佩斯的摄影棚,最近通过药物治疗才有所好转,试着每月飞一次。我估计他有轻度抑郁症,很脆弱,但在小说里,他塑造了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安迪从20多岁开始在个人空间里写些科幻小说,第一部作品叫《The Egg》,2008年左右开始在博客上连载《火星救援》,当时大概有三千个死忠粉看他作品,他说只想写给自己这样的“技术控”宅男宅女看,没想过迎合大众读者,所以会把那些数据写得那么严谨。后来在亚马逊上以0.99美元的价格发售,又被兰登书屋购买版权,紧接着有制片人要收购,他感觉,是中彩票了。

我们再说一点关于安迪的八卦,他的情感生活如何?下图是他和女朋友在影片发布会上的照片。

他的女友Keri Kukral也是位电气工程师,并为一家科技类网站撰稿。趣味相投,但从年龄和外貌上判断,他们并没在一起很久,应该是安迪逆袭后成就的姻缘。他近期说可能搬到洛杉矶写点电视剧本,同时也能和女友在一起,还异地恋。目前他在一个叫山景城(Mountain View)的小地方租了两个房间居住,他说自己:

“必须一个人待着才能写出东西来,目前用于接受采访的时间比写作时间还多,到电影下线,我就可以回到我的洞里去了。”

估计在安迪写《火星救援》时,他还是单身独居,所以根本想不出宇航员马克要和自己的恋人有什么要说的话,他也没意识到这一点,一切就这么自然,这本书有一半在描述他的真实生活。

他说至今不知道为什么这部“技术控”小说会被那么多科技外行读者喜欢,难道是马克幽默的性格有吸引力。

而我分析这部影片受欢迎的原因,除了人们对外太空世界的好奇,还有就是人类内心对孤独感的共鸣。我不孤独啊,不孤独你天天刷朋友圈干嘛?一断网你的世界就灰暗下来。我最近总觉得内心富足或者真过得好的人不太发朋友圈,猛发、猛晒的其实过得不是真好,只是在向外部世界寻求一点温暖,有回应就有存在感,成了动力。

我们对孤独的体验是共通的。就像你在陌生的城市一个人生活,总会觉得凄凉,想尽办法热闹,害怕曲终人散时面对冰冷的墙壁。但你能在地球上找到最孤独的人,都不可能比火星上那个马克更孤独。而他居然能自娱自乐,活得津津有味,即便被突发事件搞得崩溃,却总能再站起来。这就是《火星救援》传递给所有读者观众的能量。

影片视觉着力表现的,除了科技的魅力,就是火星上无边的孤寂,那种安静的震撼。设想把我扔在火星上,即便有足够的氧气和食物,可能最先击垮我的不是自然环境,而是孤独带来的恐惧和幻灭感。

文章写到这我有点不会收尾了,通常鸡汤文要在这里列出些解决方案的,我要能告诉你如何应对孤独寻找内心的富足感,我就是上师啦,等我变成朝阳波切利再告诉你。不过从《火星救援》里我接收到几点启示:

首先,得有基本的生存技能,马克是个生物学家,估计他到火星本来的任务就是研究火星种植技术,有技能总会用上。

其次,是得有让自己乐此不疲的爱好,啥都没劲了,只要做这个就能得到固定快感,马克总说船长的音乐品味太差,说明他是个发烧友,一分钟也离不开音乐,那些老歌也越听越带劲。

还有一点,就是要善于接收生活中的小确幸,小而确定的幸福,要感受到,赶紧揣兜儿里。造出水马克很兴奋,土豆发芽他很开心,每一点小成绩他都激励自己,都是能量。就像安迪最初在网上写作,支撑他生命意义的就是那三千多读者的鼓励。

最后,还得有一个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渠道,马克每天都记录日志,其实他假设地球上的人都能听到这些话,自闭肯定歇菜。

那你还是接着刷朋友圈吧,就是多分享点感受性的信息,或者有新意的价值观,别天天拍火锅就行。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浩川
来源:微信公众号:赞那度旅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