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国央行(BOE)发布了一篇报告称,尽管过去一年市场上的石油供应量出现了惊人的激增,但油价下跌60%还主要是跟市场需求有关。

英国央行基于油价与其他大宗商品的联动走势得出分析认为,如果油价与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同时出现下跌,那么就应该由此推测一个导致油价下跌的共同原因。而一系列大宗商品的供应量不太可能会在同一时间出现暴涨,因此,市场需求疲软很可能才是主因。

BOE认为中国等国增长放缓导致需求疲弱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一直都是驱动全球大宗商品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全球需求的疲软意味着中国的需求量出现了急剧的下滑。但这似乎与中国需求并未减弱的理论有所相悖。根据China Oil, Gas & Petrochemicals (OGP)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国的石油需求增加6%。

而且更重要的是,今年似乎是全球石油需求增长比较辉煌的一年。在上个季度,美国能源信息署认为全球石油需求量增加了130万桶/天,表现平稳。一些私人机构甚至认为这个数据应该更高,需求增幅高达190万桶/天。这样看来似乎并不存在需求疲软之说。

中国经济其实也并非赢弱,虽然官方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期,将2015年GDP预测从春季报告的7%下调至6.9%。低于政府7%的全年增长目标。但这一增长速度还是让很多西方国家所艳羡的。

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足以让大宗商品出现35%的下跌吗?

伦敦研究公司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自2009年以来构建了自有版本的中国GDP数据——月度中国指数(China Activity Proxy),其涵盖了发电量、货运量、房屋施工面积、客运量等多个指标。

凯投宏观的数据(如上图)显示,尽管在2011年以来,中国GDP指数已经呈下降趋势,但2014年下半年却出现了大幅跳水,GDP一度跌至4%左右,那如何解释这种经济的突然恶化呢?

英国央行认为,供求同时困扰着油价,且程度都非常巨大。简单来说,上述模型显示,当石油供应的激增在不断打压油价之时,中国经济增速也在不断放缓。但是在短短的时间里,这两类重大事件怎么可能会彼此独立发生呢?显然不太可能。

油价的奔溃确实对中国有着深远影响,原因很简单:中国央行并没有让人民币出现贬值。美国的页岩生产极大的改善了美国的贸易条件。美国石油贸易赤字额急剧收窄,从2012年页岩气革命爆发时的300亿美元收缩至如今的60亿美元。

根据相关数据,美国的贸易赤字每年削减超过3000亿美元,几乎是GDP的2%。这反过来支撑了美元不断走强。为了予以还击,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欧盟、日本和朝鲜纷纷对其本国货币进行了贬值。比如,在过去的18个月里,欧元对美元已经累计下跌22%。

然而,人民币汇率却没有出现大幅贬值。中国坚定不移的与美元挂钩,相应的造成了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的大幅升值。这对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通过中国工业生产数据就比较明显的显现出来了。根据官方数据,从2012年到2014年上半年,中国工业生产增速维持在一个稳定的速率9%,但当石油价格开始出现暴跌之后,中国工业生产增长也开始步路蹒跚了。

相比之下,历史上跟踪工业生产指数的中国柴油需求出现了猛增。这也印证出,人民币汇率可能是中国经济出现下滑的主要原因。

人民币未出现贬值减少了石油进口成本,但却也使中国制造的出口更为昂贵。

经过上述推测,全球需求并没有减弱;相反,由于中国对美国贸易伙伴货币的汇率出现增值,中国工业生产增速出现放缓,而中国作为全球大宗商品的主战场,其工业生产的减量无疑将减少全球商品的需求。

如果BOE这种解释说得通,那对于石油市场将是个好消息。如今美国贸易赤字已几近见顶。美国石油生产量正在下降,而且中长期内,油价更有可能会出现上涨。因为石油作为美元升值的驱动力已经可以谢幕了。

与此同时,中国似乎正在适应更强的人民币汇率。随着资本流出的放缓,9月中国货物贸易还创造了破纪录的贸易顺差。

到2016年中期,即便人民币不贬值,中国经济也能重回正轨。如果确实如此,根据BOE的模型,全球需求疲软将得到缓解,油价也应随之大幅上涨,模型推测油价可能会相应上涨35美元。

当然,这种模型也有令人质疑的地方。从分析师的角度来看,去年油价下跌都是因为供应增加,而且主要市场需求没有出现崩溃的情况。但是,除了需求疲软还很难解释清楚为什么大宗商品价格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下跌。

至于BOE模型到底正确与否,那就要看明年中期油价会不会上涨到那样的程度了。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老虎财经 陈琳
来源:环球老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