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情结

每个地方都会有其独特的文化,或许有些深层次的东西,也只有土生土长的人方能明白。上海自开埠以来,就是官僚、名士、商人、买办、妓女、流氓云集的乐园,张爱玲曾用“光怪陆离”来形容上海滩这片十里洋场。曾有一位外地同学在我面前毫不客气地说:“我对你们上海人的总体印象就是:精明、势利。”我听了并不生气——

来这座城市的人,都不会是安于现状的,骨子里充满了向上攀爬的勃勃野心。我的爷爷和外公祖籍分别来自江浙两省,他们都是在解放前就跑来上海闯荡的。一个是粮食行的小开,家境颇为殷实,又受过很好的教育。书读得一多眼界自然开阔了,便不再甘心留在旧式的封建家庭,于是一个人跑来上海追求崭新的人生。还有一个出身贫寒,为改变命运加入共产党,干革命,参加解放战争,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后落户在上海的。他们都生逢乱世,但却不屈服命运,渴望在时代的夹缝中抓住机遇,改变人生。就像今天无数怀揣着野心跟梦想来到上海打拼的年轻人一样,他们都是冒险家,血液里满是出人头地的渴望。

但到了父亲那一辈,上海开始没落。曾经叱诧风云的大资本家,官僚、买办,能逃的几乎都逃了,留下来的,大概就只有活活等死的份了。繁华落尽是凄凉。那些人带走的,不仅仅是真金白银,还卷走了这座城市昔日所有的辉煌。这一切,无异于一场可怕的“灭顶之灾”。被抽空了的城市,连同那些留下来的人,空守着一场破碎了的海上遗梦。

之后的“文革”,又使得这场灾难雪上加霜。我所听到过见到过的所有“留下来”的人,以及他们的家人、亲戚,无一例外地在那场浩劫中被抄家、批斗、凌辱,最后不是被活活整死,就是含冤自尽。而他们的子女,也会因为“出身”、“成分”等问题被限制甚至剥夺受教育、找工作的机会。在那样一个黑白颠倒,人心险恶的年代里,谁还敢说真话,讲正义呢?中国人现今的冷漠、世故,和那场“十年浩劫”有很大的关系。而上海,作为处在风口浪尖的“重灾区”,这里的人冷漠无情起来自然是变本加厉的了。

建国后的这代上海人基因里并不缺乏野心,但历史的机遇并非永远垂青这座城市。改革开放的前几年,深圳、海南这些地方得益于政策上的率先突破,经济迅速腾飞。而上海,像是个受委屈的小媳妇,被迟迟“雪藏”在政策的阴凉带,不见阳光。那个时代的上海,破旧而闭塞,一家三代挤在10平方米的亭子间,倒马桶、生煤球炉的情形比比皆是。

然而上海人骨子里追求享乐与物质化的那一面从来都不会被消灭,像是从上个世纪30年代继承下来的一样。即便在条件最艰苦的年代里,也要吃力地保持着一副“老克勒”的体面。(沪语,英语class音译而来,意为上流阶层)所以西装衬衫的“假领子”只有上海人发明得出来;生煤球炉还要做西点烤面包,这种事也只有上海人会去干……

上海人是小气的,精打细算的,一分一厘都要算计到淋漓尽致的地步。一方面是那段艰苦岁月所逼,另一方面这座城市的人也受过最早的资本主义的启蒙,懂得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既然花出去就必然要追求利益最大化。

要想在这种环境里长期生存,通晓人情世故是“基本功”。倘若再想混出名堂来,没有一番心机跟手腕是万万不行的。这两年,无论是在中欧,还是外头,我接触过的生意人无数,从没有觉得“外地人”就比上海人淳朴。相反,那些身价过亿的大老板几乎个个精到令你厌恶。奸诈、自私、计较,是商业社会的本质,跟上海人非上海人无关。

来到中欧以后,我每天都睁大眼睛,张开每一寸毛孔,去观察,去感受周围的一切。我发现:没有比在上海这座城市更适合建商学院的了!一个突飞猛进的经济体,一座底蕴深厚的大商都,一群野心勃勃的“淘金客”……令人感到仿佛有一股肆虐的,势不可挡的力量正推动着上海迅速恢复其旧时“十里洋场”、“冒险家乐园”的地位:各家跨国集团的“跑马圈地”,各大风险资本的攻城掠地,各种背景势力的风起云涌……像是黄浦江的混浊波涛一样,化作这个时代的滚滚洪流。如今的上海,像座休眠了半个世纪的火山,正将它前生今世的所有能量统统释放——权力、金钱、欲望在这里肆无忌惮地遍地流淌。 

我不知道出生在这样的城市,这样的年代,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偶尔激扬一下文字似乎很爽,乘风破浪的气概真的很豪迈。但人生也难免此一时、彼一时,并不是每个人生来都想征服世界,更何况一个女人。

说到上海女人,大概潜意识里都有当“少奶奶”的欲念:精致的妆容、合身的礼服、高档的香水,再配一只名牌包包。出入豪华的餐厅,坐乘名贵的轿车……然而,想过“少奶奶”那种高端洋气的生活,并不妨碍上海女人骨子里的独立精神。张爱玲的母亲,堪称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中国独立女性的先驱。她不满于丈夫那副旧社会“遗少”的习气,便潇洒地办了离婚,和爱玲的姑姑一起去欧洲留学。回国后,她在洋行谋得一份高薪职位,租高级公寓,时不时把小爱玲接过来玩。在张爱玲童年的记忆里,父亲那边是乌烟瘴气的旧世界,母亲这里则是光明美好的新时代。从母亲那里,她认识到:一个人女人即使单身也可以过得很好。比起那些一结了婚便整天围着丈夫孩子转的“黄脸婆”,爱玲的母亲要优雅得多。后来中学毕业的时候,张爱玲在毕业生调查“最恨”一栏填道:一个“天才”少女早早地嫁了人。

我老是觉得:在这个时代,在这座城市,读这样的学校,学商业管理,实在是一桩“妙不可言”的事。张爱玲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的“妙”, 而这个年代的中国、上海、中欧、MBA——单单停下来观察一下四周来来往往的人,感受一下瞬息万变的世界,体会一下各种文化冲撞,也不枉费我这18个月走一遭啊!

查看《彼岸》更多章节请点击作者姓名。

附:《彼岸》以中欧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商学院为背景,真实展现了原汁原味的MBA学习生活,共15万字,希望给到想了解MBA的人士最“一手”的经验分享。小说目前连载于微信公众平台:ceibsnovel,独家授权与经理人分享网及MBA宝连载,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或经理人分享网予与授权。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文章所涉及判断和结论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经理人分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