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变成了合作,这或许是互联网金融2.0时代的主要特征。

在“互联网+”喧嚣了一阵子以后,科技巨头和科技创业者们达成了新的共识:传统行业不是依靠“互联网”和“野心”就可以轻易颠覆的。互联网和互联网思维,最终都是产品创新的工具,而非颠覆世界的决定因素。

至少百度是这么认为的。在2015年11月18日,百度与中信集团在钓鱼台国宾馆联合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百度与中信集团旗下中信银行发起设立百信银行。在百度的官方声明里,这个互联网银行的后来者把这次合作定义为“首家由互联网公司与传统银行深度合作”、“开创’互联网+金融’的全新模式”。

在阿里网商银行和腾讯微众银行已经展业许久之后,百度怎么敢放言自己的“首家”与“开创”?百度到底有什么筹码和底气?今天,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小编试图从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上,分析一下百度的底牌!

1、互联网金融的新范式:慢半拍也有好处

“互联网金融自去年以来一直是资本市场的风口,但今年由于市场波动等原因,大家虽然仍然认定互联网金融是重大创新方向,但热衷程度降低了很多,反思多了很多。”安信证券研究中心副总经理、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赵湘怀称,前一阶段纯互联网公司发起的互联网金融项目很多问题频发,证明脱离传统金融在风险控制、信用体系等方面的约束,互联网金融发展难度很大。

腾讯微众银行和阿里网商银行都在第一波风口设立的,但当时缺少可以参照的互联网金融标准,创立以后需要摸索方向。例如微众银行成立不久,但从行长到副行长等一众高管出现了离职潮。

百度则吸取了这些经验教训,在互联网金融的方向选择上,放弃以百度为主发起民营银行,选择了与中信银行合作打造百信银行。

当然,这样的合作能否取得1+1大于2的效果?具体效果有待观察,但从目前来看,这种新的合作方式可以避免纯网络银行的一些现有弊端。比如在获客方面,百信银行可以直接转化为自己的用户;在风控上,传统银行的数据积累和百度大数据也可以协同作战。若能深度合作,百度和中信有很大的机会挑战现有的互联网金融格局。

2、非民营银行的优势:全牌照银行

从李彦宏提出的“三不”投资开始,百度的投资风格从今年开始有很大的转变,这也反映在了互联网金融业务上。和腾讯、阿里不同,百度这次没有主导发起一家民营银行,而是联合中信银行一起发起百信银行。

这样做有哪些好处呢?业内人士分析,纯民营银行有资质限制,很多业务都无法完成。比如,线下网点少、不能吸收存款、不能做大额信贷等等。在客户方面,这些银行不能发行自己的银行卡,依靠其他银行的银行卡给用户做身份验证,仅是弱电子账户。而依托于中信银行的百信银行则有庞大的金融账户体系。

此外,百信银行拥有线下网点,而且百信银行等同国有银行的信用评级,也有中信银行的风控水平。在业务上处于抢跑地位。

当然,有优势就有劣势,双方协作就要有磨合的过程。而且,未来在面临业务调整时,百信银行的响应速度,将会决定它能否与腾讯阿里能迅速决策的网络银行匹敌。

3、中信带来的想象空间

在发布会上,中信银行董事长常振明表示,“此次双方共同发起设立直销银行……是传统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全面融合的一次有益尝试。”

中信银行在国内商业银行中排名第七,距离国有银行巨头确有差距。但是,中信银行背后的中信集团业务涵盖了银行、券商、信托、基金、保险等金融全业务牌照。如果双方能进一步拓展合作深度,未来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上,确实存在想象空间。

4、百度的杀手锏:流量、技术和开发

如果说腾讯汇聚了人、阿里汇聚了商品,那么百度在搜索和流量上则占据优势。现在李彦宏要把这种优势转化为“连接人与服务”。

流量:百度每天有金融相关检索词3.3亿,银行、证券、基金产品的搜索占比高达77%。

技术:百度产生的海量数据在用户评估、风险防范等方面会起到作用。

产品:百度内部人士称,百度建立了以互联网动态行为数据为基础的风控能力,能基于海量互联网用户数据打造的“用户画像”。

5、百度的短板:支付和账户体系

在本次发布会上,百度宣布将此前的“返现计划”常态化:消费者通过百度钱包支付,可立即得到1%起的现金返利,且这项计划常年持续。

这也暴露出了百度的短板,即支付能力不足、账户体系偏弱。

腾讯有超过4亿用户开通微信支付,而支付宝钱包活跃用户超过2.7亿。相形之下,截至2015年9月底,百度钱包激活账户为4500万。

对此,百度内部人士称,百度支付同比增幅为520%,“常年返现计划”的持续也会吸引更多用户加入;而对于账户体系偏弱,百度认为,和中信合作后将会获得更为重要的“基于客户实名身份识别的金融服务帐户”。

互联网金融是一场巨头逐鹿之战,百度的加入能够互联网金融带来怎样的变化?一切就看各个巨头们的排兵布阵了。


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链接和出处。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文章所涉及判断和结论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经理人分享立场。